搜索
 

社区养老服务,只有“一碗汤的距离”

2020年10月28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普陀 2016/10/11

花园般的草坪,环绕楼梯的“年代”主题墙绘,钢琴、沙发、小盆栽、艺术画、欧式阳台……置身其中,宜人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透漏出家的温馨氛围,让人倍感舒适。位于武威东路553号、573号的这座三层楼房不是花店,也非星级宾馆,而是“嵌入”在社区里的微型养老机构。

日前,由万里街道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建成的万里街道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正式开放,定位于“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让社会上失能失智老人有能力、有尊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可谓沪上“嵌入式养老机构”模式的2.0版:打通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建立多样化照护服务体系,实现养老服务离老人只有“一碗汤的距离”,满足老人“离家不离亲”的情感需求。

“堂吃”与“外卖”按需自由切换

“与传统的长者照护之家相比较,万里模式一大升级之处在于,机构更像是居家的补充,而非机构的补充。”万里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理事长丁勇告诉记者,经过上海市统一的照护需求评估体系评估后,老人可入住享受分级的照护服务;同时,也能将护理床直接投放到老人家中,并复制机构专业服务到家,当老人术后康复、大病出院、长期蜗居时起到托底作用。老人每月支付一定费用,可以按照需要,实现社区机构照护——“堂吃”与居家上门照护——“外卖”的自由切换。

在空间设计上,万里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以大家庭共居为导向,干净、卫生、温馨的环境,与传统“养老院”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加之嵌入在社区中,可以让有需求的老人第一时间享受到优质的专业服务,可谓家门口为老专业服务的“快捷站”,给不少群众带来便利。住在楼上的陈阿姨便是其中之一。

“刚开始,我可没那么认可这个机构。”陈阿姨坦言,听说养老机构要开在自家楼下,心里多少有些想法,会不会吵?会不会乱?由于老伴儿身体不好,需要康复训练,带着怀疑的心情,陈阿姨跟儿子走进了万里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一探究竟。

“实地一看,我心头的疑虑都打消了。环境就像家一样,硬件设施也很先进,护理人员对待老人亲切又热情,把家人送进来,我放心。”如今,老伴儿在这享受照护服务,从以前话讲不清、肢体不能动,到现在手指可以伸缩自如,还能起身活动活动,情况好转了很多。陈阿姨也几乎每天都来搭把手,做做志愿服务,“有需要的话,我随时随地可以来帮忙,这里已经是我的第二个家了。”

“其实大部分老人还是希望在熟悉的家里享受专业服务”,丁勇说,“因此,即使是入住老人,我们也规定每周五到周六让他们回家团聚,感受亲情的温馨。当然,对于长期居家享受服务的老人,我们也会规定一年20天的入住,以便进行更专业的康复训练。双管齐下,使机构真正成为居家的补充。”

IT团队做养老,先进设备来帮忙

“当今时代,要想做好社区养老服务,光靠人力远远不够,必须借助于智能化先进技术。”丁勇告诉记者,该2.0模式基于人工智能实现数据驱动服务,管理模式由人工主观决策向信息数据决策过渡,薪酬体系由计时向计件过渡,“可以说,我们是由一只IT团队来做养老服务的。”

传统照护方式中,老人休息比如午睡时间,是护理人员的空闲时间,但费用还要照付。在该模式中,护理人员完成早上5点半到8点半护理任务,8点半到11点之间康复师的工作时段内,就可以去满足其他照护需求,包括居家服务。

如何弥补传统缺陷、实现精准管理?智能物联网技术是不二选择:

每日照护计划基于评估参数由系统自动生成,随后推送电子工单,护理员手机“抢单”,合理安排空余时间提供更多服务,薪酬计件支付。同时,通过房间加装的传感器与护理人员手机共同形成数据传输到后台系统,生成分析表格,可对服务时间、地点、内容、对象、收费等实现实时监测分析。“这样一来,既充分激发护理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又确保了服务效率和质量。”

通过统筹兼顾,人力资源得到合理流转。那么有限的床位资源怎么能得以充分利用?丁勇的团队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多数老人是以碎片化需求为主,若一直供应持续照顾,既浪费资源,也浪费资金。“48张床位住满其实很容易,但这仅能满足48位老人的需求而已,要让我们的床位充分‘转起来’。”延伸专业服务到老人家中,床位空缺,可供其他人入住,不住就无需缴纳床位费用。经统计,老人平均入住时间下降到20-40天,提高碎片需求用碎片供应的匹配率,提高床位周转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服务成本,让老人愿意付。“更好服务、更低成本,是我们希望给老人带来的‘红利’。”

先进软件之外,万里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的硬件设备也堪称最佳配置。

每个床位包括居家养老服务都配置了电动多功能床,提升了老人自理程度:手持遥控器便可自动升降、调节角度,床头手柄插入SIM卡可一键呼叫,与家人实时通话,非正常情况下离床还会启动护理人员手机报警。每位老人均配置了可实时监控体温、心跳等生命体征的智能手环,每个房间均配置了智能传感系统,掌握老人的活动状态,保证老人在室内的安全性。管理团队几乎都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其中不少能带来国外先进经验的“海归”,服务团队囊括了专业医师、护士、康复师、养老护理员,更确保了投送健康管理及照护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万里模式”将陆续覆盖全区各街镇

作为新析出的街道,养老和看病难一直是万里街道“补短板”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气建设的万里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以及底楼同步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说填补了托底保障的公办养老床位和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的空白,实现了深度医养结合,加之护理站也在旁边,为老人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支撑的同时,可以互相导流、互相协同、资源共享。

“可以说,医养结合、资源整合,是在规划之初就已经达成的共识。”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许国祯告诉记者,万里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创新采取了“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民间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务管理)的合作模式,由街道搭建平台,专业社会组织运营管理,并约定在已有的48张床位中,34张床位(约占70%)属于政府托底的公办养老床位,用于保障万里地区老人的基本需求,而延伸出的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可以实现整个街道全覆盖,甚至还辐射至周边地区。

据了解,目前,真如、宜川、曹杨、长征地区也相应推行“嵌入式养老机构”模式2.0版本,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万里街道模式将得到进一步推广,陆续实现全区各街镇的全覆盖,使居家养老得到保障与落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