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合力打赢非法经营性居住场所整治清退攻坚战

2020年10月29日 10阅读 来源:新普陀报 2017/5/12

今年2月15日,普陀区中山北路附近某公寓一居民楼裙房发生火灾,过火面积25平方米,造成4人死亡。普陀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于第一时间主持召开全区安全工作会议,强调要认真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抓紧排查,补好短板,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紧密依靠群众”的思路,在对非法经营性居住场所进行全面排摸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督促整改、加强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随后,全区上下迅速行动,展开火灾隐患专项攻坚排查整治行动。在地毯式排查、全面梳理问题的基础上,区公安、消防、国资、城管、房管等职能部门与各街镇密切配合,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刚性执法、重拳出击,依法依规合力推进,一场大规模的非法经营性居住场所整治清退攻坚战就此打响。

截至目前,从在区工商登记的900多条经营性住宿业信息中,梳理出252家非法经营性居住场所,现已整治清退102家、房间5538间,清退居住人员12913人。

依法依规清除隐患

情况排查中,一种由商业项目或工业厂房改建的所谓“白领公寓”等规模性租赁住宿场所引起了各职能部门的关注。“白领公寓”是一种新业态,是指企业或自然人利用自有房屋或租用房屋经改造后,开展短期或长期出租进行营利的一种现象,在现有管理中可参照宾馆旅馆业进行管理。而宾馆旅馆业属于特种行业,依据《上海市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要求,开办特种行业的单位,应当取得公安部门颁发的《上海市特种行业许可证》以及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同时,申领《特种行业许可证》的单位,应当具备营业场地布局和设施符合治安管理要求、符合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规定的资质条件、有治安管理制度及相应的管理措施、有符合条件的法定代表人和经营负责人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而这些所谓的“白领公寓”,实际上都不符合上述要求,均未遵循相应的设置和管理规定,甚至连起码的值班管理都没有,而且场所内居住人员密集、混杂。“其本质就是一处群租窝点。”区执法部门人员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白领公寓”的“真实面目”。

记者从区法制办了解到,依据《上海房屋租赁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改变房屋用途,依法须经有关部门批准而未经批准”的房屋不得用于出租,违规运作的经营性住宿场所,其主要问题是改变房屋的使用性质,擅自将房屋的用途从工业、商业或办公等改成居住。普陀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查清房屋权属状况和原本用途的排查工作。区房管局配合区市场监管局、区公安分局、区消防支队等单位,对全区范围内的经营性住宿场所进行了全面核查。排查出的252家所谓“白领公寓”所在房屋均为非居住性质,不符合经营要求,属于非法经营性居住场所。区消防支队表示,非法经营性场所存在经营范围变更、异地经营等情况,没有合法取得经营证照,消防部门无法依规开展消防验收工作,因而这些场所也均未取得消防验收合格证。在此基础上,区相关部门对违规各“白领公寓”的相关负责人进行约谈,并要求立即开展人员清退工作。

政府不干预市场,但政府必须对公共安全负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及《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违法违规经营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等现有法律法规,无论是作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延续,还是作为区域消防安全责任的落实以及违法违规经营综合整治,区政府对本次整治负有相应的主体责任。本次整治目的不是干预市场,而是要规范市场监管。因此本次整治对象是针对现有房屋租赁市场中的乱象,如重大火灾消防隐患、违法违规经营、违法搭建、擅自改变房屋用途和结构等问题。

“对‘白领公寓’进行限时清退查封的出发点,是为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着想。”区消防支队防火监督处工程师王俊告诉记者,从消防专业角度看,“白领公寓”普遍存在着种种消防安全隐患:许多场所的消防设施配套不到位,如喷淋报警系统、消火栓、疏散通道等缺失;房屋大多由厂房、仓库等改建,擅自改变了房屋结构,屋内存在违建搭建;多使用可燃材料进行分隔装修,木质楼梯、可燃隔板等容易引发火患。此外,还存在电缆乱拉乱挂、使用液化钢瓶等安全隐患问题。“‘白领公寓’早一天关闭,百姓安全早一天有保障。”

合力打赢清退硬仗

6幢建筑总面积9600平方米,用于对外出租的房屋567间(已出租510间),居住人员多达1500余人……3月31日,普陀区对名为“万里创客管家”的“白领公寓”开展执法整治,完成了本区单体面积最大、出租房屋最多、人员最密集的非法经营性居住场所的清退工作。

记者看到,该公寓内隔出了一间间类似loft的小房间,每个房间约20平方米,被木楼梯分成两部分,放置着木床、衣柜、办公桌等家具。

“公寓房间虽小,但各项设施一应俱全,还能用电磁炉烧饭。”一名曾经的租户告诉记者,“这里房租低廉,离地铁站步行只有500米左右,很好租。”除了“散户”租客,还有企业把员工宿舍也设在了这里。

但是,这样的“方便”背后却充满着安全隐患。

区公安、消防部门在调查中发现,“‘万里创客管家’存在擅自变更使用性质的严重问题。”这一场所原本是一家厂房,土地属于工业用地,承租人擅自将其改造成了公寓,属于违反规划建设的行为。

区消防支队防火监督处参谋任浩告诉记者,该场所大量使用可燃材料搭建夹层,建筑物外墙设置了影响灭火救援和逃生的钢制防盗窗,且未按要求设置封闭楼梯间,居住人员非常密集,仅3号楼一层竟被隔出了40余个房间。“这都是不符合消防要求的。”

对于突出的安全隐患,相关街道及执法部门立即约谈企业负责人,要求公寓立即开展人员清退工作。随即,各执法部门“重拳出击”,依法依规、严格执法、形成合力。

面对租住1500余人的巨大体量,区公安分局和区消防支队迎难而上,多次与街道召开现场会,牵头各方积极协调。高强度的整治持续了1个多月,经过一次次约谈告知、上门检查,公寓清退工作顺利完成,最终打赢了这一场清退硬仗,也对全区专项整治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区属国企带头清退

自2月16日市政府部署全市消防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至今,本区全面开展非法经营性场所消防安全整治,依靠党委、政府,联合各职能部门,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

区突出火灾隐患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整治重点。其中涉及区属国企的,由区国资委牵头整治;涉及中央、市属国企的,主动上门沟通并抄告上级单位;非国有属性的,由属地街道镇牵头,相关部门全力协同整治。

由于整治场所点多面广、矛盾交织,各街道(镇)、区国资委统筹执法部门的力量,共同协商拟定了《限期清退告知书》,以达到宣传、劝退的双重整治功效。同时,召开一场场非法经营性居住场所经营人约谈签约会,由各执法部门进行执法告知,促使相关经营人配合完成清退。

在前期地毯式排摸的基础上,5月1日前,涉及区属国企的非法经营性居住场所全部关停。作为先期带头清退的牵头部门,区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根据区委、区政府提出的认真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补好短板的要求,统一明确了整治任务‘五定’方针,即定限期、定目标、定人员、定责任、定保障,协调解决难点、强力推进整治,确保整治清退工作每天有进展、清退完毕后固守有措施。”另外,区公安部门也积极研定整治攻坚“一点一方案”,定措施、强贴靠,全力推进整治清退任务。

“结合‘城市更新’和企业本身对规范不动产管理及业态调整的要求,集团依法依规落实整改,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保障普陀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截止4月30日,共出动人员1000余人次,完成全部28处‘白领公寓’类非法经营性住宿场所整治工作,共计清退房间1666间,住户3363人。”在以区国资系统整治为主的第一阶段,区属国企——快乐集团的整治体量可谓非常之大。

说起非法经营性住宿场所清退的过程,快乐集团总经理李银不无感慨。“应该说,碰到的困难是很多的,出现经营者不配合也在所难免。”比如,有的点位刚刚清退,但因为场所刚刚装修完成、投资较大,经营者不愿放弃,边清退、边接收新租户,导致出现了“回潮”。为此,快乐集团联系街道、消防、公安等相关部门不断约谈、耐心解释相关规定,最终使经营者意识到安全隐患问题的严重性,在最后一天完成清退;有的点位的经营者得知清退规定,开始与工作人员打起“游击战”,不露面、不联系,快乐集团立即成立工作小组,在点位上24小时驻守,挨家挨户予以告知、解释、补偿和清退;还有更多的经营者处于观望状态,以为此次清退也只是敲敲边鼓、打打马虎,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这一批经营者也认识到了此次清退工作的决心和力度,最终积极予以配合。

这期间,区公安、消防、城管、房管等部门指派专人集中办公,全天候整治。其中,区公安、消防部门全警出动,开启“5+2”、“白加黑”工作模式,并抽调精干力量组建联合督导小组,确保各项举措进一步落实。各执法部门迅速建立综合整治机制、跟踪督导机制、技术保障机制、底数校正机制、末位约谈机制等五项机制,通过联勤联动、各司其职,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工作。截至目前,共发放《限期清退告知书》14576份,签订承诺书6724份。

消防安全宣传工作也在全区铺开:道路两侧悬挂150余块宣传板,各街镇配备55套火灾案例宣传展架,发放30余万份消防安全提示手册、50万份消防安全贴画,推送微博、微信数十条……通过各种媒介载体,广泛宣传了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保障了排查整治行动按照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