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回收垃圾智能回收系统、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明星”宣讲员……近日,这些“垃圾分类”领域的“时尚”名词儿,在上海蓝鲸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频频出现。据悉,该公司是由区城投公司成立,专门从事垃圾分类、打造垃圾分类一体化产业链。
“垃圾分类是区城投公司承接普陀城市管理精细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环卫业务的重要延伸和拓展。‘蓝鲸资源’将成为我们深入践行垃圾分类这项生态环保事业的重要载体。”区城投公司表示,“蓝鲸资源”将围绕垃圾分类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四个环节,完成资源回收智能箱房的研制、投放及使用工作;创新再生资源回收运输处置体系,拓展“两网融合”服务能力;革新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置利用技术;做好湿垃圾“二次分类,就地减量”,加强居住区的协调管理工作。“环卫作业也是城投公司的业务组成部分。通过‘蓝鲸’与环卫作业传统的‘清扫运’”、专业运输等相结合,丰富公司在环卫作业中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跑赢垃圾分类新时尚。”
垃圾分类自助智能化
可回收垃圾的智能回收系统,是“蓝鲸资源”核心技术之一。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的资源回收智能箱房,通过不同箱柜,可回收旧报纸、塑料瓶、旧衣物等,并实现收益自动结算。
有别于市场上其他产品,“蓝鲸资源”的资源回收智能箱房,可以根据占地面积自由组合,并适用于小区、广场、企事业单位,甚至地铁出入口、街口转角等多种应用场景。运用移动端智联技术,可以快速启动操作系统,便于各类人群在不同的场合进行分类投放。同时,系统还将链接“我要捐赠”,用户可以自行将回收收益进行爱心捐赠;与居委会人口信息进行对接,定时定点上门帮助困难群体进行分类回收等。目前,回收智能箱房及配套系统在本区已进入测试阶段,4月将进行试点,7月正式在普陀推广。
此外,“蓝鲸资源”还将开发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功能包括干、湿垃圾智能箱房点位设置、定时定点等措施,着力从源头开始,帮助市民尽快养成分类习惯,为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推动夯实基础。
“明星员工”在行动
“我在家里剪了刘海,我把剪下的头发包在报纸揉成团,这团垃圾该怎么分类?”“用过的猫砂和没用过的猫砂,是同一类垃圾吗?”“厨余垃圾都可以在小区里自行粉碎吗?猪骨头也可以粉碎吗?”……随着居民对垃圾分类认识的加深,有越来越多“有难点”的问题亟待解答。面对这些问题,城投公司下属普环实业陈扣娣劳模班班长、“最美环卫工”成慧,带着标志性的甜美笑容,用一口软糯流利的上海话,走进居民区一一解答。
近期,普环公司充分利用这一“明星效应”,由成慧带队班组成员走街串巷,与社区志愿者们共同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啊呀,爷叔啊,侬垃圾分类做得老灵咯。”“阿姨,侬的分类没话讲了。”居民们特别愿意听成慧团队的专业讲解,凡是她的所到之处,推进效果十分明显。
除了成慧,城投公司还有一支惠民志愿者服务队小有名气,以垃圾分类为主题,不定期在公园、居民小区、公共天桥等人流聚集的地区,向居民群众宣传垃圾分类理念,传播垃圾分类知识,并进行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行动。在长风公园大舞台,常常能看见志愿者当起“教员”,为市民们耐心解答关于垃圾分类的问题,讲解日常难以分辨的垃圾该如何分类。在泰山二村、合阳小区等小区,志愿者们化身垃圾分拣员,自己动手实践垃圾分拣、粉碎厨余湿垃圾,为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扫码增加绿色账户积分,用实际行动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此外,“蓝鲸资源”还成立了垃圾分类宣讲小组,为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提供宣讲服务,并与区少年宫携手开展“大手牵小手”垃圾分类绘画比赛等,与街道、房管、社区、物业等多部门联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湿垃圾处置减量再利用
探索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可以真正使垃圾“变废为宝”。
去年5月,在区绿化市容局和相关街镇的共同努力下,以“二次分类、就地减量”新模式运营的全区第一座生活垃圾分拣站在泰山二村投入使用。社区居民可通过到站点分类投放垃圾获取绿色账户积分,分拣站则将收到的湿垃圾就地粉碎,可回收垃圾、干垃圾及不可粉碎的湿垃圾分类输送至不同渠道处理。这种分类方式得到广大居民认可,群众参与度逐渐提升。过程中,区城投公司负责垃圾分拣员招募培训和现场管理工作。截至今年2月,由区城投公司管理的垃圾分拣站已达到31座。
今后,“蓝鲸资源”将探索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已经处理过的剩余底料将通过生化工艺处理,制成微生物有机肥料,用于园林绿化及农业生产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