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杨新村街道自1987年作为全市第一批试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地区以来,历经30余年垃圾分类工作,社区居民心中早已灌溉了生态环保的种子。今年6月6日全面启动的新一轮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辖区居民从参与率不足20%,到通过短短1个月时间,各小区已基本实现参与率超过85%,湿垃圾清运量激增近10倍。这一切都归功于一张小小的户数投放统计表,曹杨新村街道正是通过此表不断精细化、科学化、人文化推进了63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
一区一表 精确到户 精细化统计精准施策
为全面落实生活垃圾定点定时分类投放工作,街道前期完成了120余个垃圾箱房的新建、改造工程,并配置监控摄像头、电子秤、台盆、灭蚊灯、水枪等设备,保障箱房的规范使用、干净清爽。同时,为每个投放点位设计了户数统计表,即将小区以楼组、户号为单位,做成一张表格,每日一表、一小区一张表,由志愿者负责每天投放统计,通过每日横向比较,对于长期不投放垃圾的居民进行二次上门宣传,并研究有针对性应对方案。君悦苑小区是兰溪园中最为高档的商品房小区,共有400余户居民,住户多为上班族,在垃圾分类定时分类投放第一天,仅有49户居民参与,居委会借助统计表的统计情况,分类施策,经过一周的分析发现,某些居民因反对楼层撤桶,每日仍旧将垃圾投放至原楼层垃圾桶处,由保洁员每日上楼处理、分类,替其投放,因此大多没有投放记录。居委会联同物业再次上门,逐一告知如仍旧将垃圾投放到楼层共用部位,物业将不再回收,造成的后果由居民承担。此后的3天,块长每天上楼查看垃圾情况,但并不为其清运,居民终究无法忍受与物业商量,请求帮助清运并承诺将垃圾定点投放。截止到目前,君悦苑小区居民定时定点投放率已超过70%,延时分类投放参与率超过90%。
红黑两榜 奖惩分明 科学化排名赶学帮超
为了63个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做到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建立了“居民区每日自查、机关干部每周抽查、第三方每月督察”的三查机制,并形成63个小区的打分排行榜,前十名小区为表扬红榜,后十名小区为警告黑榜,对黑榜小区分析原因,帮助其赶学帮超,实现全街道垃圾分类工作的整体推进。而在居民区层面,街道启动垃圾分类投放21天激励机制,制作垃圾分类投放奖励卡,发放到居民家中,在垃圾分类推行伊始,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在连续投放21天后便会有份惊喜赠送到家,共有18个居民区参与活动,共发放奖励卡2.8万张。在奖励机制的基础上,各小区也根据户投放记录情况,排出楼组垃圾分类投放黑榜,综合施策补齐短板。南梅园的梅花园小区就有三个楼组,由于靠近小区边门,有的居民将垃圾直接投放进了马路垃圾桶,还有的就直接扔到了已经撤桶的小区绿化带中,因而进入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小区黑榜。通过居委会党总支每两周一次的联席会议讨论,物业公司提出将小区监控镜头调整角度,对准边门和撤桶绿化带;居委会干部和楼组长也利用双休日,前往3个楼组所有居民家中进行二次上门宣传,并将监控截图的乱投放居民背影照通报3个楼组楼组长,再次对重点居民进行上门劝告,张贴监控实时公告在楼组进门处。多措并举下,边门旁的绿化带垃圾没有了,户投放登记上这三个楼组的居民参与率也提高了。到目前,梅花园小区垃圾投放参与率已超过95%,大家都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工作之中。
邻里温情 代扔垃圾 情感化落实温度邻里
一张小小的户投放统计表的数据,不仅仅代表着曹杨新村街道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从小表格之中发掘大数据,在数据背后的故事也体现了基层工作的邻里温情。桂巷新村志愿者发现家住15号305室的独居老人黄阿婆有三天没有投放垃圾记录了,块长急忙上门探望后发现老人最近犯了流火,行走不便,第二党支部的党小组长龙阿姨和楼里的几位老邻居便主动帮她买菜烧饭,等老人吃完再顺便把垃圾带回家,等到定时时间后一起分类投放。而在兰岭园、源园等多个居民区,更是借助志愿者服务队,形成了“邻里温情代扔垃圾”的自治项目。兰岭居民区,3090户居民中,60岁以上居民近40%,其中独居老人超过400名,小区里的“老周服务队”成员主动揽活,30余名志愿者志愿帮助小区内50余名残疾、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代扔垃圾,而这一份邻里情也感动着更多的社区居民,力所能及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之中,不管是报名参加代扔垃圾志愿队,还是垃圾箱房点位指导志愿者,亦或者是真正做到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在兰岭园这样的居民越来越多,一份用“垃圾”牵起的邻里情显得格外珍贵与珍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