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宁创新发展轴腹地的武宁路快速化改建项目,到南翼的北横通道、苏州河深隧及云岭西排水系统等项目,以及北翼的金昌路——交通路道路新改建项目,再到横穿南北两翼的轨交14、15号线建设……一个个市重大工程项目正在普陀迅速推进。
自2015年在全市率先启动“一河一策”工作后,普陀区结合“河长制”全面推行,聚焦补齐水环境短板,全力以赴推进全区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为区域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市民营造水清岸美的宜居环境。
五年间,普陀区着力补齐短板、提升城区品质和功能的脚步从未停息,一幅改善民生福祉、蓄力加速发展的蓝图徐徐展开。
腾地“快马加鞭”市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
自2012年底完成轨交13号线一期(普陀段8个站点)建设以来,目前普陀区正在推进的市重大工程有13项,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包括武宁快速化、北横通道等城市主干道大动脉建设项目,轨交14、15号线、苏州河深隧及云岭西排水系统及金昌路——交通路等7个区区对接道路项目,都是“十三五”期间本区重点配合推进的市重大工程项目。
每逢重大工程,腾地总是前期工作中最为重要、最为紧迫、最具挑战的关键环节,面对的是企业、居民诉求的复杂各异,处理结果直接关系腾地交地的时间节点。
为保证各地块的腾地工作任务按照节点目标完成,作为市重大工程项目在普陀区协调推进的职能部门,区建管委(区重大办)挂图作战、打好组合拳。通过区重大工程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区规土局、区绿化市容局、区旧改办(区房屋征收中心)等区重大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召开工作例会,各参建单位、施工单位、设计监理等列席参会,通报相关情况,研究重点难点问题。针对腾地难点,采取主动上门协调、邀请相关职能部门专题协调等方式,制定应对策略。同时,将重大工程建设的腾地工作同“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红旗村“城中村”改造、铜川水产市场关闭等区重点工作结合,与“同心家园”建设结合,借势借力,融合推进,实现了区域内资源的共享互通,进而加快腾地工作节奏。
同时,区建管委(区重大办)将党建联建的“无形”力量与科学管理的“有形”措施相结合,推进精细管理。
通过区域化党建,协调建设方与周边企事业单位、社区居委会开展党建联建,搭建双方沟通交流、融洽关系的平台,了解居民诉求,解决因建设引发的矛盾。为减少施工扰民现象,区重大办从细微处着手,协调交警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科学制定方案,根据时间节点,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提前排摸制定缓解拥堵的应对方案。比如,轨交14号线西宫A地块腾地工作预留的便道,在武宁快速化改建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减少武宁路通行压力。此外,还推广低影响建设模式,对临近居民区的工地,协调建设单位尽量避开居民休息时段,错时施工,积极协调推动工地安装声屏障、水淋、喷雾等防尘降噪设备。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五年来的城市建设成绩,充分展现普陀的高速度、高效率:
轨交14号线,在中心城区中率先完成绿化迁移和腾地交地工作,中宁路站是中心城区中首个开工建设站点,真光路站96产居民房屋征收136个小时完成签约率100%、东新路74弄22产居民房屋征收2小时完成签约率100%。轨交15号线在全市率先完成普陀段内8个站点站主体的腾地任务,今年9月8日,首台盾构在我区古浪站顺利始发。苏州河深隧及云岭西排水系统克服重重困难,提前完成建设用地的腾地交地任务,苏州河深隧项目于今年6月底正式开工建设。北横通道项目中江路工作井创下全市两个“第一”,即第一个开工建设,第一个实现盾构推进。武宁路快速化改建项目按节点实现开工建设。新会路延平路等3条区区对接道路在全市率先开工。
治水有方、护河有道补短板打造宜居普陀
良好的水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普陀区聚焦补齐水环境短板,全力以赴推进全区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为交好中小河道综合整治答卷不懈努力。
2015年10月,普陀在全市率先启动了“一河一策”工作,对全区河道进行全覆盖排摸梳理、综合“诊断”,确定了“规划统筹、分片推进、先支后主、多源反哺”的总体思路,设定主要目标与具体指标,并通过仿真建模遴选方案,为不达标水体开具标本兼治的“药方”。
2016年底,“河长制”全面推行。区委、区政府专题研究,结合区“十三五”规划和“一河一策”研究成果,制定了《普陀区河道水环境治理暨全面推进落实河长制计划任务书》,进一步明确了全区河道治理的时间表、路线图及任务书。
紧随其后,本区确定并公示了名录内水体和自管河道、小微水体的河长名单,组建区级和所有街镇级河长制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设立河长公示牌,公布了河长信息、24小时监督电话等。制定并实施河长会议、信息报送、河长督查和河长考核等四项配套制度,搭建共商共议平台,构建信息互通网络,强化问题督查整改,量化考核具体指标,建立治水护河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河长责任落地。今年,桃浦镇河长发挥属地职责,与市区相关部门联动推进,在全市率先完成新槎浦“三无”居家船整治。
为实现“水污染治理、水生态构建、水景观营造、水安全保障”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总体目标,普陀区陆续进行排放口的截污纳管改造工程和封堵工作,已启动31条河道的生态修复,并积极推进沿河违法建筑整治,通过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重点区域滨河环境品质。同时,借力“河长制”,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营造全区爱河护河的氛围,形成人人主动参与护河的风尚。
河道综合治理成果,既提高了普陀市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也为普陀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建设创造了良好基础条件。
真如港红旗村段综合整治工程结合了红旗村“城中村”改造、区域“五违四必”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配合红旗村地块的整体改造规划,立足塑造高品质城市空间,先行实施水利及景观工程,通过疏浚、开挖、新建护岸、步道、生态驳岸及种植绿化(包括陆域绿化、斜坡绿化及水生生物)等,完善水系布局,拓宽河道,新增水面积11364平方米,并配合高压走廊及慢行步道建设区域性景观。
从2016年11月底至2017年5月,普陀区对朝阳河沿河排放口实施截污纳管、封堵,通过实施底泥清淤、布置复合型生态浮床等项目完成水体修复,同步拆除沿河违建,对腾出的空间进行景观改造,建设全线贯通的步道,在每个节点分别设置栈道、亲水品台、小品街景等,沿河空间品质得到提升,高颜值获居民点赞。
如今正是“十三五”规划落实的关键期,也是普陀城区建设和发展的“好时期”,普陀区将持续补好短板、打造惠民工程,为区域转型升级发展添彩助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