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垃圾分类小使者从这里成长

2020年10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新普陀报 2019/3/11

今年,上海将正式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除了各社区、单位积极行动起来,本区的学校也把垃圾分类工作融入到了校园建设中,真如文英中心小学就是其中的先行者。近年来,学校通过特色课程、创意实践、环保公益等方式,形成了“垃圾分类我先行”的良好氛围,把绿色的种子播撒进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生态教育重启蒙,养成分类好习惯

“用过的纸巾是干垃圾,剩菜剩饭是湿垃圾,玻璃瓶、废织物是可回收垃圾,废电池是有害垃圾,同学们都分清楚了吗?”在真如文英中心小学的课堂里,垃圾的四种基本分类法已经成为了老师们反复讲解的“知识点”。而学校的走廊、教室、垃圾分类处,也对应设置了四类垃圾箱,并张贴了宣传海报,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学校将垃圾分类与生态道德启蒙教育有机结合,为了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通过主题升旗仪式、午会、班队会、主题教育指导等途径开展垃圾分类培训,并注重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教师的行动带动学生,实现了校园垃圾减量。

“我们希望通过启蒙阶段的生态教育,让绿色环保的理念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同时,强调‘以我所能、随手公益’的原则,让孩子们通过力所能及的小事迈出环保的第一步。”该校学生发展部部长程俏燕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就开展了环保进校园系列活动,编写“绿色宝典365”等校本课程,如今,学校结合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开设了“生态六艺课程”,涉及美术、自然科学等多学科,从“随手环保”“随手公益”的理念出发,开展生态道德启蒙教育,覆盖全年级。

厨余垃圾变化肥,废物利用出新意

学校通过“再回收、再利用、再循环”等系列探索实践深化垃圾分类概念,让学生了解垃圾循环利用、再生的价值、方法。

“垃圾再生”系列活动注重强调资源的“再循环”。学校创新厨余垃圾堆肥的实践课程,利用生态堆肥箱,将厨余生鲜、菜皮菜壳、剩饭等加工成有机肥料和液体肥料,让湿垃圾变身成为了有机种植的培养基。

程俏燕表示,“厨余垃圾是每个学校都存在的问题。丢掉是一种浪费,不如做成生态肥料,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生态知识,也成为学校贯彻绿色环保理念的一种实践。这些培养基还可以用于学校的‘迷你盆栽’和‘一米菜园’种植体验活动。”

位于校园教学楼一侧,一个个绿意盎然的小小田园就是“一米菜园”。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种植辣椒、番茄、花菜、卷心菜、茄子和向日葵等蔬果植物,并精心浇灌迎来硕果累累。此外,学校师生共同培育小巧美观的“迷你盆栽”“瓶中”植物等,用于装点教室和办公室,营造温馨的环境。

“废物利用”活动则诠释了“再利用”的理念,学校工艺社团开设“环保造纸、再生纸艺术创作”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何通过一步步加工,把废纸和果皮、菜皮制作成纸浆,再凝结生成再生纸?”“是怎样的巧手创意,让再生纸化身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工艺品?”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一边探索环保知识,一边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再生纸工艺品创作也成为了学校生态教育的特色展示课程。

绿色账户有收获,爱心公益齐参与

除了“再利用、再循环”,垃圾分类“再回收”也已经成为学校工作中的惯例,学生变卖“废报纸、利乐盒”等收入都可以捐赠给学校的爱心基金。

上世纪90年代,真如文英中心小学创立了FP(扶贫、废品)基金,作为学校爱心捐助和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的专项基金。FP基金收入包括学生变废为宝的积蓄、学校“一米菜园”农产品义卖的收入等。每年冬至前夕,学校联合区红十字会开展“冬日暖阳”行动,以FP基金的资金,购置冬衣、冬被,定点捐赠给广西结对帮扶学校的孩子。

如今,每一位学生人手一本“绿色账户”小册子,其中“绿色收入”和“爱心支出”两部分内容,用于记录学生在垃圾回收、变废为宝等实践中所得,以及参与爱心捐助活动的贡献,展现学生以环保节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新学期的开学仪式上,学校还与广西的师生们进行了视频连线,广西的师生们感谢真如文英中心小学师生为他们购置冬衣送去的温暖,真如文英的师生们也送上了新春的问候和关怀。通过这一善举,拉近了沪桂两地孩子们的距离。

“学会垃圾分类,养成绿色、低碳的好习惯,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正如绿色账户小册子开头序言所说的,真如文英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身体力行地把环保意识一点点落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