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砥砺70载 绘就民生幸福画卷 ——普陀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稳步发展,社会福祉惠及百姓

2020年10月29日 10阅读 来源:新普陀报 2019/8/9

民生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随着祖国迎来日新月异的发展,普陀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也不断迈上新台阶,“家门口的好学校”、社区里的文化大餐、“十五分钟体育生活圈”……一个个成果惠及百姓,让普陀居民有了越来越多的获得感。

“薪火相传”谱写教育新篇章

70年来,一代又一代普陀教育工作者薪火相传,推动着普陀教育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式发展。

普陀区是上海的教育大区,曾经面临教育底子薄、学龄人口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办学条件差等情况,但在历届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普陀教育的面貌有了崭新的变化。

1978年到1988年,本区围绕“普及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实施了“办好小学、加强初中、发展高中”的质量提升战略;1989年到2005年,以办学体制改革为抓手,持续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区中学厂校挂钩、开办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实施薄弱学校更新工程、创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逐步实现学前和高中教育的普及;2006年到2014年,以“做强西北部、优化中部、提升南部、完善东部”为策略,提出了建设优质教育的“圈链点”战略, 2014年本区成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2015年以来,全面实施“三化一强”战略,开启“特色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探索实践,在2018年10月的市教育综合督政中,督政组认为本区教育综合改革为全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辐射的“普陀经验”。

随着百姓教育需求与时俱进,本区诞生了一个个“家门口的好学校”——曹杨二中、晋元高级中学、宜川中学成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曹杨中学、甘泉外国语中学、同济二附中成为上海特色普通高中;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曹杨二中教育园区、新普陀小学教育集团、环华师大优质教育资源圈等优质教育资源网逐步形成……如今,学校校舍变得高大上,教学设施走向现代化,教学理念变得更先进,普陀建设成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教育信息化优秀单位、全国数字教材实验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优秀试点区,正迈向“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普陀教育从上海教育的“洼地”逐步走向上海教育的“高地”。

同时,本区始终注重以红色沃土滋养学生心灵,一大批学生荣获市十佳、百优道德风尚奖、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普陀学子不断用行动展示爱国、强国、报国之心:曹杨二中“马协”社团学生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晋元高级中学3700多名学生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宜川中学、甘泉外国语中学创设书院、海外孔子课堂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曹杨中学学子代表上海中学生践行生态环境理念,参与守护一江碧水活动,为建设美丽上海、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百花齐放”打造文化品牌特色承载地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全区的文化事业不断发展,通过对文化场馆的建造和文化品牌的建设等,创造了更加广泛的文化活动载体, 满足了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文化场馆是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本区全面推进区级文化设施建设。目前,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均为国家地市级一级馆,桃浦文化馆为县市级一级馆。全区已实现街道、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80%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达到市颁一级及以上标准,长寿、长风、甘泉、石泉、真如、长征、桃浦等7个街道镇已建成配备固定舞台的文化广场,其中长风综艺大舞台获评首批上海优秀城市文化广场。所有街道镇图书馆达到市达标及以上标准,居(村)委综合文化活动室按照市政府实事项目工作要求不断提升服务功能。桃浦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将“三馆合一”集中建设成为功能复合、资源高效利用的桃浦文化艺术中心;市少儿图书馆新馆建设项目也落户普陀,主要面向4至16岁少儿,形成示范性标准化少儿图书馆服务体系。

同时,本区形成公共文化配送平台,“区公共文化配送中心”设在区文化馆,“区公共文化配送分中心”在区图书馆等区文化系统单位挂牌,“区公共文化配送站”设在各街、镇文化活动中心。公共文化配送内容丰富,涵盖文艺演出、特色项目、展览展示、文化讲座、艺术导赏、公益电影、图书和文艺指导员等多门类,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质量的文化演出。

普陀区依傍着苏州河,近年来,本区逐步形成“苏河十八湾,湾湾有文化”的格局,以苏州河文化艺术节、苏州河书房、苏州河文化课堂和苏州河文艺创作等为四大支撑,充分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苏州河文化品牌”的引领作用,发掘苏州河沿岸人文和历史资源,打造品牌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国际电影节互联网电影系列活动连续多届在普陀区上演,自2018年起,升级举办互联网影视峰会,引领互联网影视产业发展,为普陀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特色承载之地添砖加瓦。

近年来,全区还涌现出一批参与面广、社会影响力强、地域特色突出、服务能效显著的特色文化品牌,如:“长风杯”新上海人歌手大赛、宜川戏曲节、长寿白领文化艺术节、“长征杯”经典朗诵大赛……

“披荆斩棘”体育事业硕果累累

回首普陀体育事业70年来的发展历程,本区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民健身体系建设、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深耕发展,取得了不少成效,体育事业结出了累累硕果。

不断推进公共体育设施更新迭代,加快公共体育设施的布局建设。本区原有5个区属公共体育场馆,最早建造的真如体育场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自2013年起,全区启动了公共体育场馆翻新工程计划,至2017年,区内所有公共体育场馆均已全面翻新。为了补上体育设施短板,本区围绕“十五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建设目标,在桃浦、长风等重点地区布局中大型公共体育设施,并不断推进嵌入式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经过多年探索,本区在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居民开放工作方面,形成了一套在全市可复制、可推广的开放机制,学校体育场地成为了市民锻炼的好去处。目前,全区共有政府投入建设的4个公共体育场馆、1个水上运动中心、1个体育公园、13处市民球场、2个社区全民健身中心、7家百姓健身房、1家百姓游泳池、159条市民健身步道、7个市民体质监测站和565处社区健身苑(点),区内63所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向社区开放。

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上海国际十公里精英赛、全国桥牌公开赛、“约战普陀”系列挑战赛……近年来,诸多颇有影响力的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在普陀培育壮大、蓬勃发展,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市民的参与。事实上,本区在打造体育赛事和活动方面下的功夫已经持续了几十年,1994年3月,在全市率先建立区级社区体育协会, 1995年7月,成立全区首个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启动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全民健身概念开始萌芽。随着时代进步,2014年,全民健身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区各街道镇特色体育建设活动也如火如荼展开。如今,全区已经形成“一街一品”体育赛事,其它中小型体育活动更是层出不穷。

在奥运会、世锦赛等舞台上,越来越多由普陀输送的运动员亮相登场,“亚洲飞人”刘翔也是在普陀培育成长起来的,这都是“体教结合”工作结出的硕果。多年来,本区制定学校体育项目“一条龙”布局方案,形成区青少年业余训练24个项目38条龙的布局,完善了从“小学—初中—高中”衔接紧密的“一条龙”业余训练梯队建设。1974年,以田径、足球项目为重点,率先开展项目布局,逐步建立起以学校运动队为基础、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中坚、以少体校和体育场、馆运动队为骨干的三级业余训练体系。项目从足球扩展到射箭、击剑、游泳等多个领域。经过多年精心培育,本区浇灌出了一片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坚实土壤,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共有22名由普陀区培养输送的运动员代表中国参加了奥运会。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区少体校、足校、游泳学校三所训练单位获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本区更获得了全国田径之乡、全国足球之乡、全国围棋之乡等诸多荣誉称号,在足球、田径、射箭、击剑、游泳等项目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青少年体育人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