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造涉外旅游品牌 促进中外民间交流——记曹杨新村“做一天上海人”活动

2020年10月28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普陀 2016/9/7

普陀区曹杨新村,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工人新村”,首批入住的居民几乎全是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人,“劳模村”的美誉也因此传扬开来。1953年,曹杨新村街道成为国家首批外事接待单位,1992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旅游观光14条专线之一。

九十年代初,伴随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国友人对于中国的了解已不仅仅限于走马观花,寻常巷陌、百姓人家成了外国友人们留连忘返的新景观。曹杨新村率先开动脑筋,利用特有的人文环境,全面整合区域内的教育、文化、医疗、商业等资源,精心打造“做一天上海人”涉外品牌旅游项目。“居民家中做做客、学做一道中国菜、体验养生太极拳”,这些充满着浓郁本土生活气息的活动,让海外游客真正走进了中国、融入了上海。时至今日,曹杨新村已接待了来自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政要、名人和三十余万人次旅游团队,那句为外宾们所津津乐道的“来上海前就知道,中国有个上海,上海有个曹杨新村”,已成为曹杨人的又一份骄傲。

“民间大使”不断涌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做一天上海人”活动开展以来,曹杨新村的很多居民都扮演着民间大使的角色,在社区内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宾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中外友好交流的美好故事。

“Welcome,dearfriendsfromFinland(欢迎尊贵的芬兰朋友)。”操着一口宁波腔英语的王效农,让9位北欧客人又惊又喜。“喜欢吃鱼吗?”“每天打太极拳吧?”“夫人陪你一起锻炼吗?”提问一个接一个,王效农乐呵呵回答:“我们全家都非常喜欢吃鱼,鱼肉营养丰富,吃了不会发胖。”接着,他的一句英语又让芬兰客人喜笑颜开:“IextremelylovethesalmonfromthedeepseaofFinland(特别喜欢吃来自你们芬兰深海的三文鱼)。”客人们都对王老伯流利的英语感到十分惊讶。原来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王老伯得知长风公园有一个英语角,兴奋之余的王老伯顾不上自己六十多岁的岁数,愣是把自己当成了“英语角”的“小学生”。几年过去,王老伯已经能跟外宾用英文简单交流,还不时开开玩笑,1个小时的交谈笑声不断。

在曹杨,像王老伯这样热衷“民间外交”的居民可不少。周康乐是曹杨一村的老居民,自2002年开始接待外宾,迄今为止到他家参观、用餐、交流的国外游客已超过六千人。每当有外宾来访的日子,一大早,周康乐会骑着助动车去菜市场买菜,“生煸草头”、“白斩鸡”、“腌川红烧圈子”、“松江鲈鱼”等上海本帮菜都是他用来招待外宾的家常菜,回来后他与妻子两人一起忙活,每次标准餐包括六道冷菜、四道热菜、再加馄饨、汤圆、蛋炒饭等主食,水果、啤酒、饭后甜点等配餐,夫妻俩足足要准备一个上午。满满一桌,都是地道的上海本帮菜,虽然用料普通、菜品家常,但凡是吃过的外宾都对其赞不绝口,不少故地重游的外宾都希望能够再来尝尝周家的标餐。在餐桌的一旁还专门安置了一个小圆桌,上面摆好了做馄饨的各种材料,对这种中国南方特色点心有兴趣的老外,还可以在周康乐家现学现做现吃。

暑期体验别样精彩

现如今,经过不断挖掘创新,曹杨新村在原有接待项目基础上,又推出了四大系列活动:反映中国民风、民俗的“家庭聚餐”、集贸市场买菜活动;以民间交流为主的“老妈妈合唱团”联谊、“做一天荣誉村民”活动;以旅游观光为主的“参观新村新貌”活动;以兴趣实践为主的“外宾剪纸游”活动。民俗风情、居家食宿、人文传承,无不包含其中,向外国友人展现一个全角度的新曹杨、新上海。

每年夏天,曹杨新村“做一天上海人”活动总会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活力四射、对一切充满好奇,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下,外国学生团的年轻客人们在体验着一种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

踢毽子、跳橡皮筋、滚铁圈这些80年代之前的弄堂游戏能勾起很多人的快乐回忆,而这些对于外国朋友们更是新鲜好玩的,每次的接待,弄堂游戏总是必备项目,与社区青少年在学校操场上结对玩耍,体验上海弄堂游戏;请体育俱乐部的老师教他们学习中国功夫“太极拳”与“木兰拳”;举办中外青少年三对三篮球赛等,在对抗较量中建立友情。

享美食,体验上海家庭民风民俗。在“做一天上海人”活动中,无论男女老少,最受欢迎的一项便是走进百姓家,品尝中国美食。而这些,对于暑期团的中小学生们更是有极大的吸引力,亲手包一个馄饨,吃一口宫保鸡丁,尝尝中秋月饼,品品中国功夫茶,竖起大拇指,用刚刚学会的中国话“好吃好吃”表达他们对接待家庭的感谢之情。

学汉字,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国文字代表了一国的文化,中国的方块字与欧美国家的字母存在较大差异,学一句中国话,学写一个自己的名字,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着不同国度的文化。而学剪纸、做中国结这些蕴涵着中国特色的项目更是吸引了更多青年学生的参与,让国外的青少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有了新的了解和审视。

不断拓展交流平台

“做一天上海人”这一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涉外活动,之所以能从最初简单的外事接待活动发展成为如今上海市重要的外事旅游品牌,受到海外游客喜爱和推崇,主要是因为曹杨新村街道能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把握外国游客希望了解中国及中国人民真实生活的心理,主动打开“家门”将他们请进来,通过“参与”和“体验”,使外宾在亲历中体验原汁原味的上海老百姓生活,这种体验“上海人家”的活动不仅开拓了“上海游”的新途径,而且也日益成为生动展示上海城市发展的窗口。

随着“做一天上海人”活动的深入发展,曹杨新村不仅将社区内的市民日常生活、城市面貌及海派文化的传统风采展示给来访的外国游客,还不断地探索拓展新的展示交流平台。2002年曹杨文化中心、曹杨社区学校落成后,这里不仅成为社区居民文化娱乐的场所,也成为了外国友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堂,一间间教室内经常可以看到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兴趣盎然地学习中国书法、剪纸艺术,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宽敞的歌舞厅内热情奔放的中外友人相拥在一起,翩翩起舞;小剧场的舞台上曾经有来自加拿大等国的文艺代表团,与社区的老妈妈合唱队等文艺团队一起演绎了一场场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新村还增加了智障人士与外宾合作编制手工艺品、与青少年一起重温弄堂游戏童趣等联谊节目。2013年8月曹杨新村村史馆正式对外开放,内部设有村史馆、居民收藏博物馆、主题图书馆。上海电视台还以发生在曹杨新村外事接待中一个个感人的场景为蓝本,拍摄了一部题为“心动曹杨”的微电影,在村史馆小剧场放映……

文化是灵魂,也是纽带,今天的曹杨已构筑起了一座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曹杨新村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上海的一个重要窗口。曹杨的经验证明,民间外交的生命力就在于:根在百姓,源在文化,贵在交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