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园区浮雕
这里是杨浦滨江的起点,现称秦皇岛路码头,历史上被称为黄浦码头。风雨如磐的年代,这里是红色记忆的发端,铸就初心的起点。上海既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地,也是赴法寻求真理的重要起航地之一,吸引了无数胸怀强国梦想的热血青年,从全国各地汇聚到这里。1919年至1920年,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蔡和森等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先后共有6批约650人从黄浦码头起航走向世界,找寻革命真理。
今天,我们的杨浦滨江行进党课将从这里出发。
杨树浦驿站秦皇岛路码头站
这里是进入杨浦滨江的起点,是与虹口滨江的交界处,是杨浦区的门户。2017年,杨浦大桥以西2.8公里滨江岸线贯通;2019年,杨浦大桥以东2.7公里滨江岸线贯通。下面,请从这里上坡道去轮渡站二楼的杨树浦驿站秦皇岛路码头站。
这里是全景滨江交互体验区。杨浦滨江是百年工业的发源地,百年前众多老厂在此拔地而起。可以通过转动面前的“舵轮”,寻找百年老厂的踪迹,通过按键进入不同的时间节点,经由文字、图片以及音频了解老厂房的“前世今生”。
看过了杨浦滨江的百年发展,这里还提供了和杨浦滨江美景留影的机会,这是人脸融合交互体验装置,可以将带有百年工业元素的美景照片与大家的面孔相融合,制作出专属明信片,并且可以手机扫码带走留作纪念,在互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红色精神。
这里是我们的电子版《共产党宣言》。这里面有两个版本,1920年8月初印版,就是由陈望道翻译的最早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封面有水红色马克思微侧半身像,还注有“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等字样。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排版疏忽,书名《共产党宣言》被印成了《共产党宣言》。9月再版之时,这一错误才被更正,马克思的肖像则由红色改为蓝色。译本出版不到一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上海是《共产党宣言》的最初印行地,而陈望道是宣言的首位中文译者。
上海船厂修船分厂
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上海船厂,又叫上海船厂修船分厂,更多的人习惯称它为上海船厂浦西分厂,是上海船厂的重要支脉。这个黄黑相间的标识叫做止行器,是提示船只停止继续前进的标志,铁门的后侧有两个大船坞,1号船坞和2号船坞。船坞主要是船厂用来修造船的平台,先打开坞门,然后注水,再将需要修理的船只牵引到船坞,再关闭坞门,最后将船坞里的水抽干,船就可以在干底上修船作业了。
装焊广场、杨树浦驿站跑者站
装焊广场是在装焊平台原址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大家看到地面上平铺的大钢板就是当年船上退役下来的废旧钢板焊接而成,船、锚、铁链和金属轨道及原有的排水沟,展现的是当年船厂作业时的粗犷感。旁边这座建筑曾经是船厂工人的配套用房,后来经过改造提升,建成杨树浦驿站跑者站,为跑者提供健康服务,为杨浦滨江地区开放空间注入了更多活力。
英商原怡和纱厂
这里伫立着一个高大的烟囱的位置就是英商原怡和纱厂旧址,被划入杨树浦水厂。英商原怡和纱厂是英商怡和洋行于1895年耗资50万两白银创建的,距今也有120多年的历史了,是上海最早的外资工厂。英商原怡和纱厂和新怡和纱厂在新中国成立后合并为上海裕华棉毛麻纺织厂,原怡和纱厂被称为裕华西厂,新怡和纱厂被称为裕华东厂,1966年裕华西厂又被改名为上海第五毛纺织厂。语文课本中的《包身工》,真实地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文中提到的包身工制度就是首次在原怡和纱厂出现的。
杨树浦水厂
杨树浦水厂1883年5月建成,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是上海最早的水厂,1883年8月1日水厂正式对外供水,当时由时任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开闸放水,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正式建成。杨树浦水厂是我国第一家采用地表水源的自来水厂。2006年,水厂采用了青草沙水库的长江水源,改写了上海饮用水主要依靠黄浦江水源的历史。目前,水厂主要承担着杨浦等区约300万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用水。水厂年供水量已经超过4亿立方米,达到整个上海市供水量的五分之一。
第一毛条厂旧址、雨水花园
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上海第一毛条厂旧址,上海第一毛条厂的前身是英商新怡和纱厂,1915年耗巨资创建。2009年东方渔人码头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原有的建筑被拆除,形成一片低洼积水区。设计者利用原有地形,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建成雨水花园。钢结构廊桥、凉亭和景观栈桥形成别具原生野趣和工业特色的景观环境,游人漫步于此可近距离感受工业历史的气息。雨水花园站就嵌在这片区域里,并将绿色、环保、公益融入其中,让游客与居民感受到党建服务为滨江绿色生态所发挥的重要引领作用。
东方渔人码头(原上海鱼市场)
东方渔人码头总占地面积达19万平方米,岸线长约700米,现在已成为杨浦滨江的新地标,是集休闲、餐饮、办公、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其前身是中国第一鱼货市场,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上海鱼市场。这里是抗战时期上海市交易量最大的鱼市场。
身旁这幢建筑就是当年鱼市场的交易大厅,楼层立面被改建成高低交错的琴键状,富有灵气和韵律感。为了不阻碍滨江观景效果,老楼一层被全部打通,形成通透的公共空间,营造了“渔港再现”的场景。
祥泰木行
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曾经雄霸上海木材市场近半个世纪的祥泰木行旧址,祥泰木行是当时上海最大的木材商行,在全国多个重要城市都设立了分行。1937年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祥泰木行根据当时动荡的局势采取收缩方针,但最终还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日军接管,停业解散。解放后,整个祥泰木行逐渐变迁为打捞救助局。现在看到的祥泰木行遗存的墙体是原位被保留下来的,后用钢结构加固改造,一方面记录祥泰木行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作为木制品、木文化的展示。
杨树浦驿站人人屋站
欢迎大家来到人人屋党群服务站,服务站是以“人”字形木质结构回望工业历史,寓意“以人为本,为民服务”。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考察,并且在杨浦滨江留下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与老百姓们亲切互动。
烟草公司机修仓库(绿之丘)
“绿之丘”由上个世纪90年代的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改建而来,是一个通过做“减法”而得以再生的建筑,是一幢“拆出来的房子”,实现了工业建筑向绿色生态建筑的转变。站在挑廊观望江景,好像曾经锈迹斑斑的工业遗址又重新续接于城市发展的脉络中。
杨浦大桥
杨浦大桥是上海市区第二座跨越黄浦江的特大跨径桥梁,与南浦大桥、卢浦大桥一起,构成中心城区三个最重要的过江枢纽,成为上海市内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浦大桥全长8354米,主跨602米,为当时世界主跨径最大的斜拉桥。浦东、浦西桥塔两侧各设32对、256根钢索悬挂主梁。钢索总长度约2万多米,重约2900吨。索面成空间立体扇形布置,形似巨大的竖琴。1993年6月2日,邓小平以90岁高龄登上正在建设中的杨浦大桥,亲自为杨浦大桥题写了桥名,并感慨地说:“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
杨树浦驿站大桥公园站
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以及上世纪80年代结婚必备的“三转一响”,这些耳熟能详的“上海制造”,都是从我们脚下杨浦这片土地上生产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深厚的基础,较广的地域,使杨浦这个“老工业基地”成为“上海制造”的重镇。大桥公园站通过多种展示手段,以老厂房、老机器等工业遗存为线索,讲述杨浦滨江工业的前世今生,让大家感受杨浦百年工业的魅力。
杨树浦驿站电厂站
电厂站通过多种展示手段讲述杨树浦地区的红色工运史,引导大家感受杨浦区深厚的红色底蕴,感受共产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使大家在交互体验中领略杨浦的百年红色基因。
大家请看这两根大烟囱。在没有导航的年代,从吴淞口远洋货轮驶进来的时候,就会先看到这两根柱子,看见大烟囱大家就知道,上海到了,这里是当时上海最高的一个建筑。现在它的底座被收藏在历史博物馆。杨树浦发电厂2010年停产后就不再给居民供电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