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在闵行区区委党校隆重举行了欢迎仪式,迎接来自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的50名援鄂医疗队队员胜利凯旋。至此,闵行派出的60名援鄂医疗队队员一个不少,都平安回家了。
大巴缓缓停靠区委党校,我们马桥人第五人民医院护理部护士胡春花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拥抱、泪水、安慰的话语……整整62天,他们一家三口终于再次团聚。
2020年春节,已经回甘肃老家过年的胡春花,接连收到了因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需要支援单位、支援武汉的紧急通知。看着新闻报道里每天成百上千增长的确诊人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她主动递交了请战书,申请加入所在医院的隔离病房团队,紧急订了机票,于大年初二赶回上海待命,进行相关培训。
2月17日,在上海首批援鄂医疗团队出征后不久,胡春花接到了护理部主任打来的援鄂电话,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是当晚,她未能安然入睡,心中一直盘算着接下来的工作计划。
得知妻子要逆行武汉,胡春花的丈夫沉默了一会,拍拍她的肩膀说,“你去武汉我很担心,但这是你的责任,我必须支持,孩子和家里就交给我,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平安归来。”
面对6岁的儿子,胡春花半开玩笑地说:“妈妈要和其他叔叔阿姨去武汉打病毒啦!你在家乖乖听爸爸和奶奶的话。”
“妈妈我害怕,你不要死啊,你是我的英雄”,听了孩子直接干脆的表达,胡春花心里酸酸的,她意识到其实懵懂的儿子已经有点明白形势的严峻了。
接令、准备、出发,2月19号,胡春花和同伴们登上了飞往武汉的航班。
“我们到了,大家把鞋带绑紧,调整好衣帽和口罩”,领队的提醒让空气变得些微凝重。到达后,机场寂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了紧张的形势,武汉志愿团传来“欢迎上海医疗团队支援武汉”的期盼声音令人心潮澎湃。乘坐大巴至酒店的一路上,胡春花目睹了这座平时人们印象中繁华热闹的城市,如今因疫情突然静止下来,内心有些伤感。
抵达宾馆,医疗团队进行了简单分区、打扫、休整,便在次日集中开展驻地培训,所有项目只有一一测试过关,大家才能进入病区进行医疗服务。
胡春花援助的医院是新闻中常常被提及的雷神山医院,已经有13年护理工作经验的胡春花坦言,虽然在这个岗位时间不短,但担任这项重要任务,很多方面都是第一次,心里还是有些忐忑,这段经历,在自己的工作成长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每天紧凑、忙碌的工作节奏,冲淡了大家的紧张和恐惧。克服防护带来的各种不便,是这场“大考”中的“必答题”。除了穿着防护服的笨重,戴两层手套令操作放缓,护目镜起雾也令人很是烦恼,大家集思广益,测试各种方法,最终利用涂抹肥皂、碘伏,粘贴防雾贴片等“小妙招”,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命,一个人一生只此一次,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最大限度的减轻、挽救患者的病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面对患者的脆弱,胡春花在岗的每一分钟都毫不懈怠。对于患者来说,接到出院通知无疑是最开心的事情。
胡春花讲述,一次当她对一位50多岁阿姨说:“阿姨,这是您的出院证明,您已经康复,可以出院了,我帮您理理东西吧!”接过通知单,阿姨反反复复看了又看,强忍的泪水抵不过激动的心情,她泣不成声,拉着胡春花的手哭诉着确诊新冠肺炎以来的医治经历。“太感谢你们了,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是在我最脆弱无助的时刻,是你们悉心地照顾和鼓励,支撑着我走向康复”,阿姨连连感谢说。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回归”,是胡春花安慰病患的高频话语,她坚信这场战疫我们必胜。
在这场疫情中,老年人是易感人群,一位80岁的老爷爷不幸被感染,恢复时间也比其他人长。胡春花在照顾他的时候格外细心,吃饭、送药、穿鞋每一件小事儿都无微不至,尽量减轻他的负担。
老爷爷本来腿脚不便,但总是客气地对大家说“谢谢你,这个我自己能来,你们都还很年轻,尽量离我远一点,别被传染。”“爷爷,加油!今天气色更好了,放心吧,我们会做好防护的。”
很多时候,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就在相互理解的暖心话语中不断释放。
随着病患逐渐减少,各医疗团队陆续返回,胡春花和伙伴们始终坚持站好每一班岗。在离家奋战的第48天,她收到了撤离通知,踏上返程之旅,为这次出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参加了区级欢迎仪式后,当胡春花走进乐康苑小区,便看到了早早等候在自家楼下的小区居委干部和物业管家们,“欢迎回家”的标语赫然醒目,大家自发排成两列,手举小红旗,欢迎奋斗了48个日夜的“白衣战士”凯旋归来。
4月22日下午,镇党委副书记金华来到胡春花家中,送去了鲜花和慰问,并代表镇党委、政府表达对逆行英雄的敬意,感谢他们义无反顾守护人民,祝贺他们平安凯旋。金华副书记与胡春花聊生活、聊工作,希望她能够尽快调整好作息时间和身体,多陪伴家人,早日回归工作岗位。
面对家乡人的热情欢迎,胡春花谦逊地说,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在这场战疫中,每一个人都是战士,是大家的众志成城,共同奋斗,才换来了我们中国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