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农还是走了,带着对邮轮事业无尽的眷恋。
他的办公室桌上还放着经过反复斟酌和修改的《邮轮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他的心里装着的是应对未来的行业复苏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和妙计。然而,为4月23日“海洋量子号”靠泊、本国船员换班事宜,身为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的王友农,带领团队连续奋战8个昼夜,终因劳累过度,突发脑出血,倒在了抗疫一线。他顽强地与病魔抗争,昏迷整整75天后,于2020年7月11日6时在华山医院逝世,享年51岁。
从此上海宝山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少了一个魁梧的身影,一双深邃的目光。长歌当哭,山河落泪。
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4月23日“海洋量子号”停靠上海宝山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在他的带领下,邮轮港职工一系列高标准的操作,为非常时期国际船舶上中国籍船员离船入境提供了标杆式规范服务,实现了“零输入”“零感染”“零输出”的奇迹,树立了上海的全球大港国际形象;他生前积极推动、配合相关部门制定、完善邮轮防疫的“中国标准”体系已初步成型;吴淞口邮轮港不仅跻身亚洲第一、全球邮轮行业前四的阵营,并且正朝着他提出的“快乐、智慧、绿色、共赢、示范”的世界一流邮轮港标准迈进。
“没想到,真的没想到,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理想要去实现,就突然这么走了,”说起王友农,他生前的同事不无哽咽流泪,扼腕叹息。
在今年新出炉的上海市劳模公示名单中,王友农的名字赫然在列。他把最后的笑容和身影留在了宝山,但他的故事不止流传在三百平方公里的宝山大地上,他的事迹不止感动着一百九十万宝山人民,更是成了一座丰碑,一个坐标,引领着无数的后来者继续奋勇向前。
迎难而上的抗疫英雄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邮轮行业受到重创,处于几乎“停摆”的状态,许多国家港口和海事部门都发布了禁令,禁止国际船员在本地港口换班。然而,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让漂泊多时的邮轮靠泊,让邮轮上合同到期的中国籍船员下船,不仅关系同胞的归途,也有利于上海邮轮产业尽快复苏。
在市、区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邮轮港决定开展国际邮轮非经营性停靠,接中国籍船员回家。漂泊海上两个月之久的“海洋量子号”,于4月23日停靠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船上合同到期的中国籍船员离船入境,这等同于整个邮轮行业的“破冰之旅”,意义特殊,受到全球的瞩目。
千斤重担和千头万绪的工作落在了邮轮港“掌舵手”王友农的肩上。他夜以继日带领职工落实防疫方案,为筹集防控物资、安置滞留旅客、做好联防联控,他亲力亲为,做了大量联络协调工作。同时,为确保万无一失,他加班熬夜,反复推敲细节,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细致的演练准备工作。仅是一份《邮轮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就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细化完善。累了就靠在沙发上歇一歇,饿了就端起早已凉透了的盒饭扒两口,这也成为王友农生前最后一段时光的日常模样。
4月23日凌晨五时,在经历了2个多月的海上漂泊后,一条发自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公司的温馨提示短信,开启了邮轮上超期服务的353名中国籍船员的温馨回家之旅。目送重回祖国怀抱的船员们激动雀跃地走下廊道,王友农欣慰地笑了。
整个离船过程,船岸人员无接触,安全高效、流畅科学、井然有序,在非常时期创造了邮轮港和靠泊邮轮零输入、零输出、零感染的奇迹。“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顺利完成“破冰之旅”之后,王友农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又开始忙碌起下一艘邮轮的靠泊准备工作,但这一次,突如其来,他倒下了。
相关知情者透露,王友农当时摔倒在地:“他这段时间已经摔倒了一次,但是他太忙,根本没时间顾及自己的身体,没有心思去推敲摔倒的原因,一心扑在工作上。”第二次摔倒,他便陷入了昏迷。
国际大型邮轮人员密集,旅客动辄四五千人,船员和服务人员上千人,事实上,从疫情伊始,邮轮港就进入高度警戒状态。2020年春节,在王友农的带领下,邮轮港提前启动源头管控,严格执行港区排查,全面实施联防联控,10个航次、4.27万出入境旅客及2.18万船员未发现一例与上海母港邮轮相关的确诊病例,以“零输入、零输出、零感染”的优异成绩,守住了这座城市的水上大门,为之后的“破冰之旅”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
“邮轮港所有工作人员都顶着巨大的压力,我们来不及恐惧,只有坚守岗位,把所有环节想得更细一点,工作做得更实一些……”王友农深知,源头控制、果断决策、精准施策是邮轮港防控疫情的关键,“邮轮客人数量巨大,如果像以前那样同时登船,会存在风险,我们在升级港口检疫设施,在流程上更加科学高效。这是我们需要改进的重要目标。”如今,他对邮轮港未来的思考,成为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
披荆斩棘的赤子之心
熟悉王友农的人都知道,生于安徽省枞阳县的他,是从大别山走来的学子。在上海,王友农不负韶华,寒窗苦读,从成为人民教师开始,他便在上海宝山落地生根。他曾担任组工干部,之后投身宝山滨江新区大开发的火热的“战场”。
可以说,王友农个人的成长发展经历和上海宝山的发展、产业转型,尤其是邮轮产业牢牢结合在了一起。王友农曾脱去帅气的西服,换上厚重的工作服,戴着安全帽,一头扎进沸腾的邮轮港建设工地。2011年7月,王友农兼任宝山区滨江开发建设管委会主任。此时恰逢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即将建成开港,他积极协调建立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运营保障工作体系,组织运营团队与包括皇家加勒比、歌诗达、地中海在内的国外邮轮公司一个个地进行谈判。
国人体验到了在“家门口”乘邮轮的便利的同时,上海的邮轮产业呈现几何式增长。2014年,邮轮港接靠邮轮216艘次,接待出入境游客约110万人次,一跃晋升为亚洲接待游客人数最多的邮轮母港。邮轮港连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引领中国邮轮产业进入“大船时代”,此时,王友农的工作重心由滨江开发转向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建设运营,身份从机关公务员转变为企业经营者。
担起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公司董事长的重责,王友农踏上了披荆斩棘的“创业”路。他积极探索创新,牵头创立中国首个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和示范区,制定国内首个邮轮港服务标准,建立亚洲邮轮港口协会和服务标准联盟,举办亚太邮轮经济高峰论坛,用一系列远见卓识的实际行动书写邮轮产业上海传奇。
2016年,邮轮港全年接靠邮轮471艘次,接待出入境游客284.7万人次,在保持亚洲第一邮轮母港的同时,跻身全球第四。但在成绩背后,王友农也看到了不足。“我们的胆子要再大一点,对邮轮产业发展的预估应该更开放一些,”在他的主持下,邮轮港后续工程新建2个22万吨级码头以及平台、引桥、客运大楼及廊道,扩建升级后,使得“东方之睛”突破了之前的发展瓶颈。包括进境免税店、“邮轮船票”制度等众多创新的“吴淞口经验”,夯实了上海在亚洲邮轮业内的领先地位。
如今斯人已去,但王友农为邮轮港规划的“一流国际邮轮母港”构想蓝图,正在稳步实现之中。“他走了,但我们感觉他一直没有离开我们,还在和我们并肩战斗。”王友农生前的同事说,在他工作的地方,仿佛还能看到他拍拍身上的尘土,扶扶鼻梁上的眼镜,挥挥整洁的衣袖……
王友农的精神和事迹不仅鞭策着每一个邮轮港人为实现共同的“邮轮梦”而不懈奋斗,也鼓舞着每一个为理想而奋斗的新时代追梦人。
微评!
忘我奋斗,方显新时代劳模精神本色
王友农悄悄地走了,但人们不会忘记这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顾大局、有担当的英雄。忘我的工作,精益求精的钻研,力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和万无一失,王友农把劳模精神镌刻在百年吴淞的画卷里,滚滚长江的波涛,播撒在泥土芳香的乡村之中,书写在继往开来的崭新篇章里。
王友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从“五个百年”到“钢铁之城”,再到钢花、浪花、樱花、文艺之花“四朵金花”全面绽放,宝山这片热土上,涌现了一代又一代劳模。
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转型的干将,王友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的精神,忘我奋斗、再累再苦不言弃,将一切奉献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伴随着吴淞口的徐徐微风,王友农新时代劳模精神,将传递到每一位新时代追梦人、筑梦人的心里,激励着生者继续坚定前行,传承创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