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产业兴 生态美!贵安新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成效显著

2020年11月02日 10阅读 来源:天眼新闻 2019/9/30

调整产业结构、整治人居环境、创新发展模式……近年来,贵安新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新进展、取得新成效。

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兴

在高峰镇大乐歌村多彩葡萄采摘园里,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所剩无几,葡萄园负责人王相林正修建着葡萄树的枝干,为来年的大丰收做足准备。

“目前我们引进了葡萄品种20余种,目前已成功选育出早熟品种夏黑、阳光玫瑰、藤稔等八个优良葡萄品种。”贵安新区申浙葡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相林告诉记者。

据介绍,如今,随着消费者对葡萄品牌、品种、品质、包装等需求地不断提升,传统的水晶葡萄品种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针对实际情况,贵安新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产业革命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与贵州省农科院、上海农科院等合作,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新品种的引种试种力度,精选出了第二年就可挂果投产,亩产量达1500公斤的优良品种,此品种具有含糖量高、品质优、保存时间长等特点,改变了传统葡萄三年结果的栽培方式,探索出一条多品种、高质量葡萄产业集群发展道路。

目前,贵安新区的葡萄产业主要集中在高峰镇王家院和大乐歌2个村,覆盖2560户8672人。其中大乐歌村种植面积4200亩,产业覆盖580户2204人,带动农户收入3360万元,人均收入15245元;王家院村种植面积6000亩,覆盖760户2888人,带动农户收入4800万元,人均收入16620元。

葡萄产业只是贵安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典范。

近年来,贵安新区以产业结构调整助推产业兴旺为主线,通过确权工作为主要抓手,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助力“三变”改革。截至目前,已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2.47万户,涉及面积共23.57万亩;已完成180个工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确权(高峰镇5个、党武镇41个、湖潮乡23个、马场镇111个);成功探索党武镇龙山村“三变”改革试点,把龙山村打造成集餐饮、住宿、会议、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接待中心,为龙山村及周边村寨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目前,仅仅是酒店和餐饮服务,每个月便可实现营收达100多万元。贵安新区完成集体林地确权1.1万户,涉及面积18万亩。

截至2018年,贵安新区新种植和管护古茶树3000亩,实现蔬菜种植29000亩,食用菌培植1000万棒,累计培育经果林12000亩,改良葡萄1000亩,改良种植优质稻16000亩,烤烟种植2353亩,中药材种植500亩,菊花种植1000亩,家禽出栏56万羽,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795万亩。

整治人居环境 生态美

日前,在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社区,一家名为“布依食为天”的庭院式农家乐正迎来就餐高峰期。农家乐老板王深林为了维持停车秩序正来回穿梭于停车场与庭院,指挥前来就餐的客人把车辆停放在规划好的车位上。

过去,王深林作为土生土长的平寨人,做梦也没想到家乡的环境居然变化得如此巨大。

“我读书的时候,这里全是烂泥巴路,路边到处是垃圾和牛粪,村寨也都是旧瓦房,只要一到下雨天就会弄得满脚是泥,王深林回忆说,“现在整个村寨通过重新规划后,所有泥巴路都变成了水泥路,旧瓦房也变成了精致的小洋房,整个平寨社区也因为生态美丽,气候宜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据了解,自从平寨社区作为贵安新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第一批示范点之后,贵安新区就开始对平寨社区的水、电、房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建设了污水处理场和文化广场,让平寨村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变。

现在,环境变靓了,贵安新区就依托平寨社区良好的田园风光、民族文化风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平寨社区逐步从传统农耕经济向旅游观光产业转型。

正是这场美丽乡村建设的春风,让王深林从此告别了四处漂泊的打工生涯,成为平寨社区第一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如今,他的农家乐开得红红火火,全家人也过上了安稳富裕的日子。

“过去大家不是靠着种植传统农作物过日子,就是外出漂泊打工挣钱。”王深林感叹,如今,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大家都留在家乡进行创业,平寨村的农家乐和乡村客栈,已从20多家发展到70多家,随着村民们的收入越来越多,家家户户也都拥有了自己的小轿车,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平寨社区只是贵安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自2014年被国家标准委、财政部列入全国首批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单位以来,贵安新区就始终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根本遵循,按照景区化、产业化、精品化打造了20个升级版美丽乡村,建成一批以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和农家乐为主的旅游项目,一条条靓丽的风景线让游客流连忘返的同时,也让村民脱贫增收致富。

据了解,2013年到2018年,贵安新区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现森林面积达到24.2万亩,森林蓄积达到85.9万立方米。月亮湖获批省级湿地公园,松柏山水库、云漫湖获批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自2013年以来,贵安新区共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41690.17万元,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组组通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组组通公路建设规模达112条共132公里,完成改厨3076户、改厕2715户、改圈1874户,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已全面解决,完成污水管网365.87公里,建设和修缮污水处理厂5座。

创新发展模式促就业

在4月份结束的2019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上,来自澳大利亚、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国际行业组织负责人、知名茶企、茶商和国内各大茶企代表齐聚遵义湄潭,论茶道、话茶事、谋茶业。作为盛产优质茶叶的地方,贵安新区也参加了今年的茶博会。

在茶博会上,贵安新区古树茶一亮相,就获得现场嘉宾一致好评。借助茶博会,不仅为贵安新区古树茶走向世界赢得了好机会,也能让更多人了解贵安。

近年来,贵安新区加大对古树茶的管理、推广和保护力度,引进龙头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资源,成立贵安新区党武镇百年古树红茶种植农业合作社以及贵安新区马场镇四村古茶树合作社,为了进一步扩大古树茶知名度以及发展古树茶产业,党武镇特意拨给掌克村专项资金500余万元,用于修建茶产业基础配套设施。

“以前没有人管理,导致茶叶产量、质量都不够好。”说起村里的古茶树,贵安新区马场镇四村古茶树合作社负责人刘文浦说,贵州贵安新区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以四村村、掌克村90000多株生态古茶树资源为依托,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农户既有茶青收入也有入股分红的局面。

鱼雅村在栗香公司的带领下,也成立了马场镇鱼雅茶叶专业合作社。

鱼雅村的村民在栗香公司的帮助下,扩大了茶叶种植面积。今年3月,在栗香公司的指导下,鱼雅村80多户村民又种植了200余亩的茶苗,预计3-5年后就能产生收益。

“今年的茶青32元一斤,一个村民一天能挣100多元钱呢。”说起今年茶叶的采收情况,栗香公司相关负责人王成旭说,今年公司在鱼雅村收购的茶青价格普遍都比较高,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在公司的科学合理管理下,今年鱼雅村的古树茶产量达2万多斤,比去年翻了一番。

近年来,贵安新区为了促增收,稳就业。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不断打造精品农产品助推乡村振兴的同时,还吸纳各乡镇闲置劳动力以培训、入股等方式促进村民就业。目前,贵安新区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分别为:贵州贵安新区贵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贵安新区栗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贵安新区贵红农业有限公司,均为贵州省级龙头企业,主要以蔬菜、茶叶和精品水果等为主导产业,资产总额达16086.84万元,固定资产总计10444.58万元,销售收入总额为4816.16万元,税收减免额为69.99万元。其中建有专门研发机构的龙头企业2家,建有专门质检机构的龙头企业2家,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龙头企业2家,参与省级以上行业标准制修订的龙头企业1家,建有产品直营店(门面店)的龙头企业1家,开展电子商务交易的龙头企业2家。企业从业人员共计286人,带动农户4246户,直接带动农户增收总额为673万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