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悠悠岁月历沧桑  融合发展显特色

2020年1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贵安新区报 2019/3/5

贵安新区湖潮乡有一所历经岁月,不断融合现代基础教育和民族特色教育的学校——贵安新区民族中学。

在贵安大道和金马大道交界不远处,从金马大道沿001县道再前行1公里,就可到达贵安新区岐山(村)安置小区,小区一侧,从贵安大道穿过,几栋新建的楼房里,传来琅琅书声。

这里,就是贵安新区民族中学现在的办学点。

四易校址 执着办学

贵安新区民族中学的前身系花溪区原湖潮中学。

“二十世纪60年代,我们这里还没有设立乡镇,湖潮村隶属于合朋公社。据老一辈人讲,公社当时办了一间设施简陋的学校,地址在湖潮大寨一户人家的鼓楼上,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地孩子的就学问题。”说起湖潮中学的历史,贵安新区民族中学教师熊江友的记忆回到了50多年前。

“随着湖潮乡的成立,这间公社中学逐步演变成湖潮乡小学。1968年,湖潮乡小学成立了戴帽初中班,后命名为湖潮中学。”熊江友介绍,当时,湖潮乡范围内还有汪官村和广兴村开办了初中一、二年级。

从1977年到1983年,湖潮乡三所中学“三校合一”,汪官村和广兴村的初中并入湖潮中学,并搬迁到现在的湖潮小学校址。

“当时,村民、家长、学生、教职员工和工人一起建设新学校。就这样,一所只有5间平房,前面平整出一个坝子,后面就是松山的学校初具雏形。”熊江友回忆,当初,学校的办学条件艰苦,上课的桌椅是东拼西凑来的,教室屋顶还漏雨。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上初中时,自己曾打着伞考试。

1985年,湖潮中学停办了一年。

1986年,一位热爱教育的老人孙朝喜站了出来。为了当地的孩子有学上,在他和本地几名教师的带领下,湖潮中学重新成立,地址搬迁到现在的湖潮乡幼儿园,依然是群策群力,依然是无私奉献,学校再次开学。

可惜的是,仅仅一年之后,老人就因病去世了。

在办学条件艰苦、教师收入微薄的情况下,1987年起,湖潮中学历经唐文富、班登庭、魏良理、李远康、杨狩华、龙步旬、张俊等校长,跨入了新世纪。期间,学校为改善办学条件,又再次迁址到现在的湖潮乡小学后面办学。直到2013年,贵安大道开工建设,学校临时搬到羊艾农场过渡了两年多。

2015年9月,湖潮中学和贵安三中初中部合并,组建并更名为贵安新区民族中学,办学地址搬到了现在的位置。

过渡时期 特色办学

贵安新区民族中学一次次地搬迁和过渡,是当地努力办学、克服重重困难、让人民群众享受教育权利、让孩子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教育发展缩影。

贵安新区的设立,让这所饱经风雨的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目前,贵安新区民族中学已经发展为一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基本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符合县域义教均衡发展工作标准的区属全日制寄宿制初中。

学校占地面积22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0528平方米,已经配套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美术教育、舞蹈教育功能室,图书馆、学生食堂、心理咨询室、医务室等教育教学工作场所,并拥有民族体育陀螺场地一个、大操场一个和标准篮球场两个。学校现有教学班16个、学生720余人,教师49人全部学历达标……

这些,为该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贵安新区大力发展教育,近年来,学校的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贵安新区民族中学校长杨培兴介绍,学校在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规范工作程序上下力气,在强化精细管理、确保教学质量上做文章,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发展目标为“一德二创三开四学”。“一德”就是德育为首,立德树人;“二创”就是创新学校管理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开”就是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开明办学;“四学”就是学做人、学文化、学技能、学生活。

据介绍,该校制订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考试改卷管理制度》《教学质量分析总结制度》等一系列工作方案,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该校按照国家和省课程计划开足开好课程,上好音乐、美术、信息课,最大限度利用远程教育设施和校园网络设备,提高师生的信息接收量,促进了民族教育特色和现代教育需求的融合式、跨越式发展。

“学校大力提倡和落实‘家校联合’的教育方式,科学规范班级管理系统,创建特色班级(班级有特色、班训有特色、班风有特色)和特色文明寝室,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学习生活氛围,不断促进学生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杨培兴说。

由于地处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区域,贵安新区民族中学在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继承特色民族文化方面,不断加强教育创新。

从2003年起,该校在完成现代相关基础教育的同时,陆续引进了民族特色体育文化教育课程,包括铁链械舞、押加、板鞋、陀螺、民族健身操舞等。

“铁链械舞是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布依族舞蹈。为了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民族舞蹈,几经改编后,我们将铁链械舞以民族体育运动形式放到课堂上,使其不仅是一项民族传统舞蹈,还成为一项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集体观念。”改编铁链械舞并将其引入校园教学的贵安新区民族中学教师朱兴林说。

据杨培兴介绍,贵安新区民族中学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探索特色民族校园文化建设之路,通过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不仅在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取得佳绩,实现突破,还在全省及贵安新区的体育文化比赛中多次获奖。

“新校区还在建设中,处于这样特殊的时期,学校将以‘过渡时期不降格,艰苦创业再出发’的精神和理念,不断强化教育管理,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上好学’,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杨培兴说。

全面施教 憧憬未来

在贵安新区民族中学,以校园文化、食堂文化、学生寝室文化为基调,具有民族特色的“和”文化的建设正逐渐成型。

“如今,教育已经不单是知识传递交流,而是注重多方面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过程,才艺、社交等能力的重要性越发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民族特色的‘和’校园文化,将是我们进一步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重要支撑。”杨培兴介绍,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保障,使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未来,该校将不断强化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不断激发学生和教师的开拓进取精神,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人格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令人更加欣喜的是,该校将迎来成立以来最大的腾飞:按照相关规划,贵安新区将投入巨资,在美丽的月亮湖畔、星湖社区旁建设打造一所全新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民族中学。

在2019年贵安新区教育基础建设计划中,“继续推进贵安新区民族中学项目建设”赫然在目。

按照规划,该校将是一所占地633余万平方米,兼顾时代性、生态性、活力型、民族性的新型高标准、高质量校园。

“听说,新的学校设计图纸都完成了,新校园内有最好的教学设施,校园内的生态绿化等都是一流的。我的孩子将来有望在这里读书,想起来就好开心。”湖潮村村民罗宣发说。

“现在的娃娃真的很幸福,在贵安新区教育发展中,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我感觉非常自豪。”杨培兴说。

民族民间舞蹈铁链械舞在这里传承

2月28日,在贵安新区民族中学的操场上,一群学生正在练习铁链械舞。

这种舞蹈是贵安新区湖潮乡布依族同胞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最早流传于湖潮乡新民村寅贡寨一带。

为了不让铁链械舞表演绝技失传,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贵安新区民族中学教师朱兴林将铁链械舞改良整编,形成了一套适合学生的舞蹈动作,编成体育教材进行推广。2003年起,铁链械舞在该校体育课堂进行教学、推广。民族体育运动走进校园课堂,实现了传承与发展的完美结合和华丽转身。

2009年,铁链械舞曾代表花溪区参加贵阳市第八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并荣获银奖,同时,入选我国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铁链械舞共普及学生5000余名,其中,达到较高水平的表演者有1000多名。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黄镇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