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布依族马尾绣400年风雨浸润指尖艺术演绎民族文化

2020年11月03日 10阅读 来源:贵安新区报 2019/4/17

位于黔中腹地的贵安新区不仅有着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如苗族跳花坡、布依族六月六、党武花灯等,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融合,它们共同构成了贵安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目前,贵安新区布依族马尾绣、地戏、苗族刺绣等民族特色文化正积极申报贵州省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报文化版以此为契机,推出“传承历史文化  打造贵安品牌”系列报道,通过梳理贵安新区现存的各类特色传统文化,展示贵安历史文化、讲述贵安文明故事、树立贵安文化自信,增强群众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促进贵安文化底蕴和文化品牌的打造,扩大新区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贵安新区,当地布依族有一种独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绝活——布依族马尾绣。

布依族马尾绣在贵安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艺术造型丰富多样,充分展现了布依族人民热爱生活和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是布依族同胞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刺绣艺术的绝佳作品,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由于该艺术绣品保存时间长,成品唯美,不少人将其当做藏品。

这是布依族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之一,是研究布依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与被誉为“刺绣艺术活化石”的贵州黔东南水族马尾绣相比,其艺术价值、制作考究精美程度亦不遑多让。

  缠丝马尾 展现刺绣技艺

在贵安新区高峰镇湾子头村湾子头组,今年已经65岁的村民王清兰是当地布依族马尾绣的第八代传承人。

在王清兰家中,保存着有200余年历史的布依族马尾绣作品。这幅刺绣,到今天依然结构完整、色彩艳丽。“这是背扇(注:用以背负孩子的襁褓,俗称背儿带,最早流传于贵州少数民族妇女之间,布依语读‘晃腊’)上的一部分,中间部分的布料使用了丝绸,在当时肯定是奢侈品,四边的布料使用了本地织制土布的工艺,一些有色彩的丝线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王清兰说。

“马尾绣是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制作过程繁琐复杂,成品古色古香,华美精致,结实耐用。刺绣图案古朴、典雅、抽象并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贵安新区高峰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忠琼介绍,当地布依族马尾绣传承至今,可以考证的时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李忠琼介绍,用马尾绣出来的图案立体感强、手感好、耐用耐磨,即使时间久远,周围的布都烂了,可用马尾绣的花却完好无损,还可以剪下来贴在新布上继续使用。

布依族马尾绣工艺复杂,绣一件成品需要十来道工序,大件成品制作需耗时一至两个月的时间。其主要工序分为:选马尾毛和布料;将布料裁剪成作品的样布;构思设计花纹图案;将设计花纹图案画(或剪纸花纹图案)贴到裁剪好的布料上;挑选丝线;变砣(马尾绣制作的一种工具和手法);根据图案的大小决定使用马尾毛根数(一般是3根或5根马尾),用变砣将丝线缠裹马尾毛;将缠好的马尾毫无破绽地连在一起;按照设想的图案将缠好的丝线镶嵌,勾勒成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然后根据设计图案,配以五颜六色的丝线,将图案中心空余处用打籽绣法或乱针绣法填充;所有图案空余处都填充绣完之后,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艺术绣品。

“布依族马尾绣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悠久,材料颜色搭配讲究,制作过程复杂,没有固定的花纹图案。但每个图案都有象征意义:如在荷包上绣蝴蝶、蜜蜂、鱼、龙、鸟象征男性;花、凤凰象征女性;在‘背扇’上绣双凤、表示双凤朝阳,希望给人带来幸福、健康、长寿。”李忠琼说。

  八代传承  绣出布依历史

布依族马尾绣最早起于何年已无法考证。有一则当地传说是这样的:在“达奶”(布依族语:今贵州安顺市西秀区黄腊乡一带),很久以前发生的战争中,有部队在战乱中将战旗掉落了,当地一位布依族人家的女儿阿凤捡到了这面战旗,发现战旗上绣有精美图案,四周的布都破烂了,图案花纹依然还色彩鲜艳,用手摸图案花纹有凸凹感。觉得好奇,她就将战旗带回家,拆开旗帜研究,发现绣在旗子上的丝线里裹着马尾的毛。

阿凤经过不断实践,以马尾毛作为绣线主材料之一,用于绣花纹,但因当时马尾毛这种材料难得,一般只有少数大户人家用得起。

据湾子头村年纪较大的村民王石玉阿公介绍,马尾绣制作传承主要是传给儿媳或女儿:第一、二代,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那时有布依族朱氏(女)制作马尾绣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第三代传承人为郭爱叶,女,布依族,生于1707年,是王清兰高祖母,自嫁进王家后就跟随朱氏学习布依族马尾绣技艺。同样,自儿媳柏选春嫁给儿子成家后,她就将马尾绣技艺传授给儿媳柏选春。

第四代:柏选春,女,布依族,生于1750年,王清兰曾祖母,自嫁进王家后就跟随婆婆郭爱叶学习布依族马尾绣技艺。

第五代:蒙贤秀,女,布依族,生于1809年,王清兰祖母,自嫁进王家后就跟随婆婆柏选春学习布依族马尾绣技艺。

第六代:罗家香,女,布依族,生于1858年,王清兰奶奶,自嫁进王家后就跟随婆婆蒙贤秀学习布依族马尾绣技艺。

第七代:刘善荣,女,布依族,生于1906年,王清兰生母,自嫁进王家后就跟随婆婆罗家香学习布依族马尾绣技艺,自王清兰懂事后就将马尾绣技艺传授给其女儿。

第八代:王清兰,女,布依族,生于1954年,自懂事起就跟随母亲学习马尾绣技艺,如今已成为布依族马尾绣传承人。

“布依族马尾绣造型独特,工艺考究精美,历史、人文价值丰富,正因为有这些优点才能一代代传下来。”王石玉说。

  探寻方法 延续民间艺术

对王清兰老人来说,如何保护、传承、发掘、传播布依族马尾绣这一民族技艺,是她心里的头等大事。

“贵安新区的布依族马尾绣和其他绣品有很多不同的工艺技术要求,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民间文化瑰宝,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让这个独有的民族特色绝活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王清兰说。

在位于贵安新区高峰镇的布依族民族服装马尾刺绣店里,一个12岁的小女孩正学习布依族马尾绣制作,她是王清兰的孙女——静億。

“我是高峰中心小学的学生,现在做完作业和其他重要的事后,每天要抽出几十分钟学画画、针法、绣法等,不算很正式。”静億说,“这个技艺说起来还是挺复杂的,要用到织布机、剪刀、针、变砣、丝线、马尾毛等。还有,在制作背扇、荷包、衣服等不同产品时,各个图案还需注意文化含义的区别。”

“手工刺绣产品还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毕竟不是机器设计,有时候图案很抽象,这需要孩子不断学习和练习。”王清兰说,绣品除了绣植物花纹图案外,还有龙(布依语读“独奶”)、凤(布依语读“逗奶”)、麒麟、鱼(布依语读“独扒”)、万字、寿字、太阳、蝴蝶等。这些花纹图案虽历经时代的洗礼和环境的变化,其造型图案和方法基本不变,这让学习布依族马尾绣技法的难度降低不少。

“我很喜欢画画,也喜欢刺绣,但是做这个时间长,很累。目前,我还没有一件自己的作品。”静億害羞地说。

据介绍,为了让布依族马尾绣这种民间技艺绝活得到延续,王清兰老人曾多次携带自己的马尾绣作品参加省、市、区举办的艺术展品比赛,并多次获得“黔中名匠、能工巧匠”等荣誉称号。

同时,为更好将布依族马尾绣工艺绝活传承下去,每年,王清兰都会定期组织2至3次布依族马尾绣“绣娘”培训班,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

现在,对于非物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贵安新区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划拨了相关保护经费,对相关项目进行实地普查,对项目概况、内容传承情况建立了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在内的档案,还制订了五年保护计划——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定期组织至少3次以上布依族马尾绣培训、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扩大布依族马尾绣培训范围、开展民族民间传统刺绣文化进校园。

  记者手记

  古老而又具有生命力的艺术

看到背扇的那一瞬间,我有些恍惚:妈妈前几年用来背我小孩的也像是布依族马尾绣背扇,据说我小时候也是用这个背扇背大的,这都快40来年了。

耐用,被誉为布依族马尾绣的一大标签。布依族刺绣通常用于女性的上衣领口、托肩、袖子、胸牌、围腰带及下装的裤脚;男性服饰通常用于领口、前襟。花纹图案按照各自所需,随心所欲不受限,绣出来的图案美观大方耐看。

美丽,又是这种独特民族文化绣品的又一个标签。在贵安新区高峰镇、马场镇、湖潮乡等地,由于图案精美,布依族马尾绣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不时出现在当地人的背扇、荷包、衣服、鞋帽、围巾、围腰、书包等生活用品上,渗透到群众生活中。

今年3月初,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到贵安新区调研,对布依族马尾绣的文化特点给予了肯定:与苏绣、蜀绣的细腻不同,与湘绣的写实也有很大的迥异,布依族马尾绣是概念艺术精品,简单的图案包罗万千世界,是布依族人民劳动与艺术的结合,弥漫着古老与神秘的气息,它粗犷中凝聚着温柔。神奇的缠丝马尾、独特的指尖艺术,是一种原生的传承,更是一种古老文明的文化再现,展现出了多彩的贵州印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