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指明了方向。
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加快补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短板弱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那么,作为全国首批20个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之一,内江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进展如何?曾经被经常“吐槽”的“臭水沟”是否都已华丽转身?
8月20日,记者从市住建部门了解到,随着东兴区黑沱河黑臭水体整治项目治污主体工程建设的完成,内江市11条黑臭水体治污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实现治理初见成效,正在向 “长制久清”迈进。
群众满意度高于95%
11条黑臭水体治污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据悉,内江城区共识别出黑臭水体11条。其中,河流型9条,总长51.2公里;湖库型2条,总面积0.113平方公里,分别为市中区龙凼沟、益民溪、古堰溪,东兴区小青龙河、黑沱河,内江经开区玉带溪、寿溪河、太子湖、包谷湾水库,内江高新区蟠龙冲。
“曾经是内江的心头之痛。”谈及“黑臭水体”四个字,市住建局城建科科长高敏有说不出的辛酸。据她介绍,内江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数量居全省前列,其中4条重度黑臭、7条轻度黑臭,污水直排、臭气熏人被群众经常“吐槽”。
2018年10月,在省生态环境厅、住建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内江申报成为全国首批20个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之一。
内江市借势借力,把黑臭水体整治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每周统计、半月例会、一月调度、年度考核”机制,全力推进整治工程建设。
针对11条黑臭水体的不同情况,按照“城乡共治、灰绿结合、建管并重、提升综合效益”的整治思路,编制《内江市城市黑臭水体示范城市建设方案》,统筹推进截污干管建设、垃圾清理、清淤疏浚、岸带修复、面源控制等各项工作,将城区11条黑臭水体打造成11个连接城乡的带状公园。
目前,11条黑臭水体治污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群众满意度高于95%。经连续水质监测,水质指标已达到不黑不臭标准,治理达到初步成效。龙凼沟、谢家河等5条黑臭水体正在开展“长制久清”评估工作。
还清于河还绿于民
一条黑臭水体就建成一个公园
“这条河以前比较脏,尤其是夏季特别臭,治理后河水流通了就闻不到味道,空气也好了。”东兴区椑木镇居民李田清见证了黑沱河的蜕变,天气凉爽的时候,他都会到河边散步,享受惬意的生活。
“一条黑臭水体就建成一个公园。”记者了解到,在推进治污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时,我市同步开展沿岸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通过对被污染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以前的“臭水沟”成为了市民休闲观光的“后花园”。
以谢家河为例——
整治前,谢家河沿线污染源以生活污水直排、畜禽养殖废水直排为主,河道两侧污水横流,水面油污遍布,上游五星水库周边有多家农家乐和规模化养猪场,畜禽粪便直排水体,导致水体发黑发臭,一度成为沿线居民之痛。
如今,走进谢家河清溪湿地公园,抬头看绿树,低头见碧水,木质的亲水步道,与公园内层次分明的绿化景观相互交融、生机盎然。
通过截污植绿等方式,谢家河沿线建成谢家河——清溪湿地公园、谢家河公园北段、甜蜜花园等生态湿地公园共计1116亩;小青龙河沿线已建成绿道7.7公里,沿线生态修复1200余亩;玉带溪、龙凼沟、古堰溪完成生态修复和建成滨水湿地112亩;包谷湾、太子湖、寿溪河等正在加快开展生态湿地建设,已建成生态湿地216亩。
“今年底前,60%河道达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效果。”高敏告诉记者,通过河道生态修复治理,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河道生态系统得以重构,鸟语花香的效果逐步呈现,沿线土地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群众满意度进一步增强。
创新推进模式
深化黑臭水体治理国家示范城市建设
从2018年启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内江仅用2年时间就实现11条黑臭水体的华丽转变。转变的背后,内江又做了哪些努力?又如何确保黑臭水体治理的“长制久清”?
我市创新模式,将11条黑臭水体治理中截污系统、河湖清淤、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和汇水流域内城镇污水、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纳入内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内江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两个PPP项目实施,破解了建设资金、建设管理和后期运维难题,实现了高效率筹资、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管理。
在开展黑臭水体治理的同时,我市协同推进开展管网治理。当前正在对内江城区排水管网(包括住宅小区和单位内部)分流域、分片区全面排查,开展排水管道清淤、病害管网修复以及雨污混错接整治,实现排水单元达标,逐步提升城市污水的收集能效,为黑臭水体治理实现“长制久清”做好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组织编制工作方案,明确黑臭水体治理“长制久清”的任务和时间节点安排。制定了黑臭水体治理疏浚底泥消纳处置、加强城镇排水管网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市政排水设施工程质量管理、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用地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办法和指导意见,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我市还建成了内江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运行监管中心,将全市已建成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1条城市黑臭水体41个水质监测点全部纳入在线监管。这不仅为水体的后期管理增添“科技元素”,也为黑臭水体治理“长制久清”奠定了基础。
2019年11月,生态环境部黑臭水体治理专项督查组对我市黑臭水体治理进行了督查,并出具了核查报告。对内江市“坚持系统治理,将水环境与城市品质提升相结合”“强化技术支撑,聘国内高水平技术咨询服务团队”“创新运维模式,通过PPP项目流域打包引入社会资本”“注重效益提升,黑臭水体治理与污水提升增效协同推进”等经验和做法给予了肯定认可。
下一步,我市将全力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国家示范城市项目建设,确保示范城市建设项目在今年底前全面完成;11条黑臭水体陆续实现“长制久清”,为内江市民拓展绿色休闲空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