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来,内江市将汛期环境安全摆到突出位置,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以“积极迎战”“主动参战”“敢打硬仗”的实战状态,全力保障汛期环境安全。截至目前,全市未发生环境安全事件,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一、加大管控力度,紧盯汛期安全“关键点”
(一)紧盯饮用水水源地,保障饮水安全。在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月巡查的基础上,按照“全覆盖、无死角、查问题、抓整改”的要求,开展专项隐患排查,排查点位40余个,隔离设施破损等6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施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立、治”,建设隔离设施17600米,设置标识标牌、宣传牌92块。实施水质提升工程,连界镇船石湖水库水源地已调整为民新水库、东兴区5个“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完成土地流转623亩。
(二)紧盯重要水质断面,稳定汛期水质。全面实施水质巩固提升工程,对42个水质调度断面和18个水质考核断面实行每月调度,42个水质调度断面中,无劣Ⅴ类断面,Ⅲ类及以上水质断面21个,10个断面实现水质升类。制定《球溪河、威远河流域水质达标攻坚方案》,明确目标、措施、时限、责任四张清单,确保威远河廖家堰、球溪河球溪河口两个国考断面全年平均水质达Ⅲ类。
(三)紧盯重点工业企业,加强排污监管。在日常巡查的基础上,将519家重点污染源企业纳入“双随机”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完成巡查600厂次,其中“双随机”巡查301厂次,其他巡查299厂次。强化在线监控设备应用,督促全市48家重点排污单位按照规范安装和正常运行自动监控设备,完成与环境保护部门的联网调试,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有效打击排污企业利用汛期特殊天气偷排偷放、不正常运行自动监控设施规避监管等违法行为。
二、狠抓问题排查,斩断环境隐患“导火线”
(一)开展沱江干流排污口排查。组织11个排查小组,对沱江干流(内江段)开展排污口专项排查,以沱江两岸涉水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饮用水源地等为重点,排查现场点位265个,其中排口195个,非排口70个,基本摸清沱江干流(内江段)流域污染源分布与治理现状。
(二)开展汛期环境执法稽查。采取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现场、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形式,对涉水、化工、危废等企业进行重点排查,第一时间查找、研判排污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超标排污、污染防治设施运行不正常等问题隐患。截至目前,开展测管协同3次,检查涉水涉气及涉危险废物企业40余户,发现可立行立改的轻微环境问题13个,立案调查17起。
(三)开展矿山矿企专项整治。印发《2020年矿山矿企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将全市142家矿山矿企纳入汛期重点行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清单,明确“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工作方式,以突出环保问题、环境监测情况、环境应急管理等情况为重点,对全市矿山矿企开展“体检式”排查,截至目前,完成排查138家,53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已完成整改12家。
三、提升应急能力,织密应急响应“安全网”
(一)编制应急预案。修订完善内江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完成63家企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备案,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县区为单元,组织编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初步实现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全覆盖。斥资80余万元,采购防化服、吸油毡、活性炭等环境应急物资,充实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存。
(二)加密应急监测。成立汛期水质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修订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针对汛期特点制定专门应急监测工作流程。对全市8个省控以上水质自动监测站和3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站进行全面体检,根据自动监测站当前断面水位状况和监测仪器及采水设施基本情况开展评估,确保汛期水质自动站稳定运行。对入境断面(顺河场)和出境断面(老母滩)开展加密监测,汛期以来获得手工监测数据13924个。
(三)开展应急演练。组织东兴区、资中县、威远县分别在郭北镇郭永联合集中供水饮用水源地、双河镇老鹰岩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镇西镇河口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组织实施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我市应对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应对能力。全力推进“天府行动—2020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同步演练”筹备工作,成立应急演练工作专班,目前已完成方案制定、导演公司对接、脚本编制、物资采购等前期准备工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