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思(又说常思)上古之世男子三十而始娶,女子二十而嫁。上古忠厚嫁娶延绵,吾人生于斯世。凡男婚女嫁,岂不欲永遵古制……”这是立在贵安新区马场镇场边村跳花场的苗族婚规碑的碑文片段,这块婚规碑记载了一段什么样的历史?今天,请跟随记者去看看。
小小婚规碑 历经百年几经辗转
这块苗族婚规碑,其实最初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原始的苗族婚规碑并不是在今天的这个地方,而是在松林村。”说起这块婚规碑,贵安新区苗学会常务副会长张云雄回忆道。
张云雄告诉记者,苗族婚规碑原来是立在贵安新区马场镇松林村松树林的跳花坡上,后来红枫湖蓄水后,原来的老跳花场就被水淹了。为了保护这块石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石碑被移到当时的平坝县民委保存至今。
这块石碑之所以叫婚规碑,是因为该石碑上刻的内容是关于苗族青苗支系婚姻的相关条款。根据碑文记载,这块石碑立于光绪二十八年,距今已有117年历史。
几经辗转,如今这块石碑已破损。为了更好地保护该石碑,2015年,在各方帮助下,当地苗族同胞根据原碑文的文字内容,重新请人刻录了一块内容一样的新婚规碑,并立在今天的场边村跳花场前,一同刻立的还有另一块关于重修苗族婚规碑的碑记。
记者看到,两块碑记并列在跳花场前,碑记上除了刻录苗族婚规碑的由来,还刻录了苗族跳花场的由来,以及一则长128字的村规民约。
“因为原来的古碑已有破损,有些文字不是很清晰,这都是后来大家根据前后文推测出来的。”张云雄介绍,重修立的石碑,因为有些文字已经无法辨认,又没有原文可以对比,就由大家推测出来后补上去,用括号表示。
婚规碑之所以要立在跳花场,是因为跳花场是新区苗族同胞“跳花”的必去之地,在这里每一个苗族同胞都能看到。
短短几百字 约定俗成众人遵守
重修的苗族婚规碑碑文并不长,只有短短381个汉字,其包含的内容却非常完整和超前,表达了当时苗族对婚姻的重视以及积极的思想意识。
张云雄告诉记者,之所以有这块婚规碑,是因为在当时,当地的苗族婚姻存在彼此攀比、彩礼虚高、婚酒奢靡的情况。为了遏制这种不良风气,当地的苗族同胞便制订族规,以条文的形式,刻在石碑上,以告诫广大苗族同胞,倡导婚事节俭,恋爱自由,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于是便有了这块苗族婚规碑。
其原文为:赏思(又说常思)上古之世男子三十而始娶,女子二十而嫁。上古忠厚嫁娶延绵,吾人生于斯世。凡男婚女嫁,岂不欲永遵古制。孚慨自世风日下,世道浸衰,男女婚姻纷纭无定,由是人心多变,古制之湮。如今初婚时,有人逞富矜豪,糊增财礼。即或后嫁时,恃横仗恶,估抗勒索,甚至淳风愈没,欺风愈胜。即败常乱俗,嫁娶两难。居今稽古,屈指难堪。于是相传上下亲戚,公议条规,垂碑为据。以维古道,以正风俗,永为万古之常规,不越前人之制度,俾嫁娶者,各遵其宜,其有公议条规刻列于后:
初婚宜遵古制,有贫富不均,银五六两至十两零几钱为定。如有违此规者,凭众人公议加倍罚银戒众。
后婚财礼,先年父母得一还一,得二还二。如有估抗勒索者,凭众人将财礼打入公众,发人过门传知各处,每户出银禀官究治。议嫁娶后婚,务要二比情愿。如有大伯、小叔、妻妾以及接子估招不愿者,决不妥此,仍照前规禀官究治。
记者看到,这块碑刻的文字并不长,只是短短381个汉字,却很完整地包含了苗族结婚年龄、对自由恋爱、结婚的礼金、初婚、后婚等的相关规定。
“碑文的内容就像是一部简单的婚姻法,也是对当时婚姻的一种约束,以及人们婚姻观的体现,对后人影响非常大。”张云雄说。
经考证,该碑文后面刻的签名基本包含了今天贵安新区、清镇、平坝等周边村寨所有的苗族姓氏,而且签名的人都是在当时每个苗族村寨非常有威望的人。因此,这块婚规碑是对周边所有同一支系的苗族同胞的一种约束和规定,对于苗族同胞来说,就如同法规,大家都要遵守。
该碑文的内容充分显示了当时苗族对自由婚姻的崇尚,对恶意攀比,对婚姻不忠的不认同,其超前的思想意识和觉悟,其智慧和文化底蕴的深厚,让今天的人们不由深深感慨。
重修碑刻 传承文化以示后人
“我们重修碑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保护它,更是为了让这种良好的风气一直传承下去。”张云雄说。
从事文化工作20余年的张云雄告诉记者,在贵安新区,碑刻其实很多地方都有,但多是风土之碑、功德之碑等,类似于这样的规定婚娶的碑刻极少,少数民族的就更加难得。
之所以出现这块碑刻,张云雄猜测可能与当时整个社会风气有关。因此,一直以来周边群众都非常爱护原碑刻。在碑刻出现破损后,他们还特地进行了修复加以保护。
由于新区目前还没有自己的文物存放地,这块苗族婚规碑一直存放在平坝,张云雄的心愿就是能早日将其接回来,由新区自己保管。
“其实一直以来苗族就是一个开放、崇尚自由恋爱,勤俭节约的民族,这块碑刻对后人有很重要的警示意义。”张云雄介绍,苗族一直都提倡自由恋爱,之所以贵安新区苗族有那么多的跳花场,就是因为跳花场就是给苗族青年男女提供自由选择心仪伴侣以及谈恋爱交往的场所。
苗族青年谈恋爱的时间长短,父母也是不会干预的,想谈多久就多久,男女双方自由选择。嫁娶时习俗讲究虽多,但结婚的彩礼并不多,也并不铺张奢侈。苗族人离婚率非常低,崇尚白头偕老,一夫一妻终老,并视离婚为不幸福不吉利之意。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结婚大操大办、彩礼钱虚高等现象依然存在,因此,苗族婚规碑依然对后人有着警示作用。
据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后人又加上了具有新时代精神的村规民约,让村民们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我修养,自戒自律、积极向上,共同进步,做新时代的新村民。
苗族婚规碑对于了解和研究贵安新区苗族文化也非常有意义,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而这种把全体苗族同胞召集起来,共同商议后形成为了保护生产和维护社会秩序将要执行的条文,经大家民主讨论通过后将条文刻成碑进行公布,并要求全体苗族同胞共同遵守的一种组织管理形式,是原始社会民主政治的一种遗存,对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记者手记
婚规碑里看历史
见过不少碑文的我,在看到苗族婚规碑的那一刻,虽不是原来的那块古碑,但依然非常惊讶,禁不住感叹苗族同胞的智慧和超前意识。
贵安新区4万多名苗族同胞,分为四个支系,最大的两个支系是青苗和花苗。
众所周知,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聪明的苗族同胞用服饰、符号、习俗等表达喜怒哀乐,传播本民族文化,而这种以碑文的形式记录条文规定并不多见。它不仅是一种规定、约束,还代表了苗族的婚姻观,这种超前观念,在今天看来,依然让人感叹。
这块碑刻上对婚姻的约束和规定,至今依然不过时。
从碑刻内容,不难看出苗族人善良、淳朴、热情、讲究真情实感、忌浮华与虚伪的性格特点。
这块小小的碑刻是苗族文化历史的一部分,也是新区文化的一部分。对于进一步了解苗族文化、了解贵安新区文化有着非常大的价值。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