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深耕文创产业 展示新区风采

2020年11月03日 10阅读 来源:贵安新区报 2019/10/29

10月25日,2019年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民博会)在贵阳举行。此届民博会上,新区的贵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创新创业空间——叶创坊、贵州周兵石雕艺术有限公司、贵安新区聚鑫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贵安新区瑞萱民族饰品有限责任公司等展示了各自的特色产品,吸引了众多嘉宾围观。

  贵州周兵石雕艺术有限公司:

  立足新区 将石雕技艺发扬光大

10月25日,在民博会的贵安新区展区里,记者被一些精美的石雕深深吸引。这些石雕的创作者为贵州周兵石雕艺术有限公司。

贵州周兵石雕艺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集设计创作、生产、制作、安装于一体的雕刻公司,致力于打造城市雕塑、园林景观雕塑、景观小品、装饰性雕塑及文化墙浮雕等作品,为美化社会环境贡献企业力量。

该公司依托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汲取精华进行创作,在城市雕塑、企业雕塑、园林景观雕塑、商业雕塑、主题创意雕塑上拥有大量的成功案例,制作的各类雕塑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和赞誉。

贵州周兵石雕艺术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名叫周廷兵,是一个石雕爱好者。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周廷兵是重庆人,从小就喜欢摆弄石头。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在石头上刻刻画画,17岁时在老家附近拜一石雕师傅为师学艺,两三年后,便掌握了一定的技艺,可以帮师傅制作一些产品。1996年,在机缘巧合之下,周廷兵来到贵州发展。

在贵州20几年的时间里,周廷兵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

“截至目前,公司设计制作的作品已经获得过不同类型的奖项。”周廷兵说,公司创作的云南昆明西山聂耳墓石浮雕、贵州省图书馆外墙装饰大理石浮雕、贵州省国宾馆汉白玉浮雕等作品得到了顾客的好评。

“如今,学习传统雕刻技术的人越来越少,我很担心这门手艺会逐渐流失。”周廷兵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因此,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民间手工艺活动、比赛,就是为了能让更多人了解雕刻艺术的博大精深,并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民博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石雕艺术,同时也让我们这些传统的手工艺人多了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周廷兵说,“下一步,我们将立足新区,增加产品数量并提高质量;采取相关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石雕技术,将石雕这门传统手艺发扬光大。”

  贵安新区聚鑫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利用新区文化资源优势 创造更多优良工艺品

10月25日,记者来到民博会的贵安新区展区里,看到贵安新区聚鑫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熊林正在认真给顾客介绍部分银饰的情况。

放眼该公司的展台,只见银饰、刺绣等多种产品精致亮眼,美不胜收。

顾客离开后,记者和熊林聊了起来。

2016年,熊林在新区注册成立贵安新区聚鑫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少数民族工艺品的打造和销售,目前公司发展情况良好。2018年起,该公司开始作为贵安新区的代表企业亮相民博会。

为什么会选择落户贵安新区?熊林坦言:“新区气候适宜、政策良好、交通便捷,且作为国家级新区,这里未来可期。”

白驹过隙,这已经是贵安新区聚鑫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立足贵安发展的第4个年头。

“去年产值有400多万元。”公司的产值也证明当初熊林的选择是对的。

为何能作为贵安新区的代表企业参展?熊林也给出了答案:“我们主要是在刺绣和银饰制作上有其特殊的工艺,凭着这种工艺已经获奖无数次。同时,我们还将贵安新区本地的特色融入工艺品当中,让精湛的工艺背后又富有本地特色。”

第二次作为新区的代表企业参展民博会的感受,熊林直言不讳:“首先,能作为新区的代表企业参加民博会,我感到十分自豪;其次,借助民博会,可以为企业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

2017年,该公司就借助民博会的平台寻找到毕节的一个合作对象,为对方供应工艺品,至今也保持着稳定的合作。

“依托民博会这个平台,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少数民族工艺品、领略贵州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熊林说,接下来,我们会好好利用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创造出更多优良的工艺品。”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创新创业空间——叶创坊:

  一叶承非遗 一艺扬万里

“你看,这些就是我们制作的叶雕作品。叶雕是采用天然的落叶手工绘制而成。”在民博会的贵安新区展区里,来自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创新创业空间——叶创坊的学生蔡洁指着她们制作的叶雕作品向记者介绍。

叶雕又称剪叶,取材自秋季成熟的自然落叶,首先设计好图案,然后利用敲打方式,经手工在落叶上精雕细琢,将多余的部分敲打镂空,成就精美的图案。

叶创坊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叶雕技艺独创出别具一格的叶雕产品。自成立以来,叶创坊历经两年上万次试验,结合现代工艺、化学技术、设计思维,突破传统制造观念,历经六十多道工序,真正做到了技艺的传承和设计的创新。

“像这些,就是一组贵州系列的明信片,各个地区的名胜古迹都有。这是遵义会议会址、这是黄果树瀑布、这是西江千户苗寨……”蔡洁拿着叶雕制成的明信片一一为记者介绍。

叶雕的叶片也有多种类型。比如梧桐叶、青冈叶……而雕刻上的元素图案也可根据设计者的想法而做出不同的图案,例如京剧脸谱、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等。

“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民博会,今年的民博会让我见识到了很多非遗文化,收获颇丰。”蔡洁说,“目前叶创坊工作室有5个人,一个指导老师和四个学生。我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来设计制造叶雕作品。工作室成立的初衷是为了传承叶雕这项非遗文化。”

“11月份,我们工作室还会代表学校、代表贵州参加2019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蔡洁说,下一步,她们准备开发小程序,将叶雕作品放在小程序上,扩大产品销售量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叶雕。

  贵安新区瑞萱民族饰品有限责任公司:

  利用参展机会 加强交流学习

“此次公司参展的作品都是我比较满意的作品。”贵安新区瑞萱民族饰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吴国武说,今年是他第二次参加民博会。这次来,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公司的作品,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同时也想利用参展机会,和其他参展企业交流学习,积累更多行业经验。

贵安新区瑞萱民族饰品有限责任公司于2016年注册成立,是一家专注于开发民族工艺品的企业,主要产品有银角、银冠、银花、插针、耳环、项圈、手镯、花片、雕版画等10多个纯银品种系列及各种刺绣产品,年生产能力可达1万件(套)以上,年产值200多万元,带动就业人员20人。

“我干这一行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到现在。公司里的员工也跟我一样,因为喜欢民族工艺品而选择从事这一行。”吴国武告诉记者,制作民族工业品是个细致活,如果没有耐心是坚持不下来的。

“比如制作这个类型的花瓶,我们要先利用高温将银熔化,然后用锤子慢慢敲打锤小,接着拉丝,拉成细条的长丝,接着压扁,就成了待用的这种银丝。”吴国武指着桌上还未使用的一卷银丝说。

吴国武说,想做一个25厘米高的花瓶,就需要花费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焊接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一点偏差就可能造成作品框架连接不牢而散架。

“你看到的这个盛世太平鼓,就是我们苗家的吉祥物。每逢过节我们都会敲鼓,寓意‘太平安乐’。”吴国武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参加各种展会、比赛,将我们的作品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丰富多彩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设计更多精品 传承民族文化

走进民博会2号展馆贵安新区展区,各类栩栩如生的展品映入眼帘。

在贵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记者看到了精致的木雕等工艺品。

据了解,贵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自成立以来,每年都会参加民博会。本届民博会,该中心带来了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欣赏。

“我们中心的文创产品特别丰富,包括布艺、蜡染、苗绣、雕刻等等。”贵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市场部负责人冷琼说,中心主要由贵州师范大学牵头,2013年10月,经贵州省教育厅批准,被列为贵州省第二批6个省级协同创新培育项目之一,2017年1月通过评估转正成为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据了解,贵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省教育厅和贵州师范大学校党委、校行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国家相关规划和文件的要求,由贵州师范大学牵头与协同单位省旅游信息中心、贵州旅游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北京文博远大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贵州棕榈仟坤置业有限公司和贵州黔禧旅游文创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并与关岭、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等合作开展地学科研与科技产品研发工作等。组建了政-产-学-研-用多元合作创新体。

目前,贵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已开展了紧密合作的实质性工作,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机制,为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山地旅游大省,打造有国际化水平的专业技术平台提供科技支撑、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

此外,贵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还与全省多个传统村寨、各类非遗传承人都有合作,在传承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设计创新出更多更加实用的文创产品,让贵州的民族文化传播得更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