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新闻网讯 (记者 陈晓利 陈马 杨晓文)励精图治,奋进不息,遒华景明。回首十年,作为宿迁中心城市“一体两翼”的东翼,宿豫成功演绎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生动轨迹,展现着腾飞跨越的十年壮观。
数据显示:2010年,宿豫区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等18项指标,均在2008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如期实现了“两年再造新宿豫”目标;2011年,省定建设全面小康25项指标,宿豫区已有21项达到或超过目标值,继续保持全市率先。
“这些成绩和亮点可圈可点。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又响亮地提出了到2013年‘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副市长、宿豫区委书记曹秀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畅谈着宿豫区的特色发展之路。
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硬支撑,是一个永不褪色的主旋律。曹秀明向记者介绍说,宿豫区致力于做强大企业,先后实施了产能、效益“双倍增”计划,优质企业上市、人才集聚等“十大工程”,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服务企业发展;在招商选资上,注重引进产业大、投资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的“两大两高”项目,通过优质要素汇集培育一批大企业;在培育大产业方面,加快推动“六大百亿级产业”、“特色科技园”、“五大新兴产业基地”和“千亿级运河产业带”建设,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2009年以来,累计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176个,其中15亿元以上项目19个,入驻的上市公司(央企)达到15家;成功培育两家上市公司;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18家;工业占三次产业比重达到52.5%、对财政的贡献率超过百分之四十……宿豫区正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倾力打造一座结构合理、基础稳固、门类齐全、规模适度、产业互补、科技高端的现代工业新城。
谈到宿豫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果,曹秀明如数家珍:“我们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运河湾农园相继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第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肉鸡、蔬菜和生猪产业入围全省县域优势特色产业50强,先后被认定、表彰为‘江苏省肉鸡产业基地’、全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区’……”据介绍,近年来,宿豫区按照“多业发展、突出主业、产业成链、服务配套”的发展理念和“生产有基地、加工有园区、销售有市场、研发有中心”的发展思路,采取“龙头带动、市场拉动、品牌助推、科技保障、金融支持”的推进举措,大力推动肉鸡、生猪、设施蔬菜、特种水产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成效显著。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样是宿豫的工作重点。曹秀明说,近年来,宿豫区将主城区和周边乡镇、园区同步规划建设,深入实施城市发展东扩、核心、高空、人气“四大战略”,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建设,不断丰富城市内涵、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全面拉开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发展框架。
去年底,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0平方公里,形成了“十纵十七横”路网框架,建成和在建高层建筑超过百幢;红星美凯龙、金三角金融财富广场、鼎创新天地、禧徕乐城市生活广场、国际购物公园等重点项目全面推进,宿豫核心商圈初具雏形,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牢固树立“镇当城建”的理念,遵循“不求大,求精、求美、求好”的原则,按照重点中心镇不超过5平方公里,其他一般乡镇不超过3平方公里的规划控制,坚持高品位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配套,加快把中心镇打造成宿迁市区重要的卫星城镇,其他乡镇培育成特色型乡镇。按照“靠近镇区”的要求,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区与小城镇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发展。去年底,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3.7%,比2009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创成省、市重点小城镇5个、省级康居示范村6个。
“全面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曹秀明表示,宿豫区始终把服务、保障、促进群众增收作为改善民生的“三大路径”,大力实施“六有”惠民工程和“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截至目前,宿豫区已连续四年在全市保持农民增收最快;以村小学进镇为标志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基本建成,农村高中全部进城,江苏省宿迁技师学院一次建成15.6万平方米的新校区已投入使用;实施了“六大文化”建设工程,成功举办两次项羽文化国际研讨会;宿迁市中医院创成“国家三级乙等中医医院”。 宿豫区还探索解决平均线以下特困人群生活困难的新路径,成立了京东特困救助基金,每年可以为特困家庭提供1万元—5万元的现金救助。
“城市向东,生活向上。”曹秀明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70万宿豫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如期如实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宿豫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