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新闻网讯 泗阳,这个被誉为“生态氧吧”、可以做深呼吸的县,有16个乡镇通过省级生态乡镇验收,3个乡镇被命名为全国生态乡镇。江苏省住建厅、环保厅将这里的美丽乡村、生态家园建设誉为“泗阳模式”。泗阳,一个经济不算发达的地方,近几年接连创成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最佳生态宜居县、国家生态建设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用泗阳县委书记李荣锦的话说,主要得益于该县在美丽乡村、生态家园建设中的创新与探索。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位于泗阳经济开发区的国信生物质发电厂,两台15兆瓦发电机组正在满负荷运行发电。一捆捆稻麦秸秆顺着传输带进入燃烧间,然后转化成电能输入电网。企业负责人介绍,发电厂2013年消耗秸秆46万吨,发电超过两亿千瓦时,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9.7%,名列全省县区第一。
生物质发电在为该县源源不断提供电力的同时,还带动了秸秆经济迅猛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产业。为了确保生物质发电机组正常运转,发电厂在该县建成3万吨收储基地两个、乡镇收储站30个、村居收储点537个。在泗阳,秸秆经纪人有1120名,他们将收购的秸秆集中运到收储点,然后统一运送至国信生物质发电厂,形成了秸秆“收购—储存—运输—发电”产业化格局。
把秸秆做成生态产业,源于泗阳县委、县政府秉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这些年,该县确立了生态立县、建设苏北最美县城的发展战略,科学编制了《2007-2020年泗阳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出台《实施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四年(2012-2015年)行动计划》。
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泗阳把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与植树造林完美结合起来,产生了绿化、美化、产业化的多重效应。全县杨树成片林达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8%;全县拥有木材加工企业720家,去年产值达132亿元。在这里,杨树产业成了名副其实的生态产业。
投资多元化 环保公众化
美丽乡村和美好生态“想不来”,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投入。作为苏北欠发达地区的泗阳,“钱从哪里来”成为县领导破解美丽乡村建设投入难题的关键,“1+X”的多元投资模式就是他们的一大探索创新。
王集镇污水处理厂以“湿地+景观公园+污水处理”的格局呈现在我们眼前,如此美丽的景致让人不敢把它与污水处理联系起来。在泗阳,像这样的乡镇污水处理厂有14家。泗阳县环保局局长赵玉春介绍,作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的硬性要求,乡镇必须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80%的乡镇要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面对资金困局,该县与北京桑德公司合作,采用BT和BOT方式建设污水处理厂。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总投资额约4亿元、日处理能力2.2万吨的1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竣工。
投资多元化,不仅唤醒了公众的环保意识,还为泗阳的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撑。泗阳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海红说:“投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政府当甩手掌柜。政府在美丽乡村、生态家园建设中仍然是投资主角。”这几年,泗阳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每年安排不低于10%的新增财力用于生态创建和环境保护,投入美丽乡村、生态家园建设资金累计超过20亿元,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向上争取、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机制长效化 建设常态化
在美丽乡村、生态家园建设中,泗阳的决策者认为:“美丽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保持村庄良好环境,让美丽永驻乡村,建立长效机制、实行常态治理是关键。
该县出台《泗阳县加快“平原林海·美好乡村”建设十条意见》、《泗阳县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问责办法》等6部文件,实行生态责任追究和生态离任审计,使得该县美丽乡村、生态家园建设走向制度化。
投资5400万元建设一期总库容190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每年拿出500多万元作为奖补资金;在19个乡镇252个村建立环卫队伍、建设垃圾中转站,做到24小时全天候保洁,形成了“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城乡垃圾收集四级运转体系。
开展“美好乡村”评选活动,对创建省级三星级“康居乡村”并通过省验收的,县里给予相应补助,激发百万民众参与其中,全县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3万个,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池治理工程75个。
泗阳创新美丽乡村建设理念产生的生态效果日趋显现。如今的泗阳,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平畴沃野、森林散布、河湖清澈、红瓦白墙”充满浓郁气息的美丽画卷。( 张耀西 汪学飞 吕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