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新闻网讯(记者 魏欢庆 韩函 通讯员 赵丹凤)“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综合医院的服务。”5月16日,在洋河人民医院就医的王先生激动地说,“以后生病也不再想着往市里大医院跑了,真是太方便了。”
今年4月26日,洋河人民医院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市洋河新区首个三级综合医院,与之前的老医院相比,洋河人民医院无论在就医环境、医疗设备、医技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质的提升。该院还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签订了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协议,全力为洋河人民在家门口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洋河人民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是市洋河新区用心发展民生事业,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一个缩影和见证。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成立四年以来,市洋河新区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承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将新增财力的60%用于民生改善,一项项贴民意、暖民心、惠民生工程的实施,让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刷新着市民的幸福感和对城市的归宿感。
满足居民的教育需求,始终是市洋河新区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出发点。市洋河新区成立后,一直致力于教育资源的整合,调整教育格局,加强优化师资力量,努力打造义务教育的新高地。
早上7时40分,家住市洋河新区新城名苑的陈辰把孩子送到了学校:“新学校紧邻景色怡人的市民广场,环境好、离家近,只有5分钟路程,接送孩子很方便。”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新区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市洋河新区勒紧腰带、“挤出”资金新建了洋河实验小学和宿迁中学洋河分校,目前两所学校都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优秀的师资、优美的环境、一流的办学条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安居才能乐业,居住环境是否安心、舒心,直接影响群众的幸福指数。去年以来,洋河新区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整治。以紫金名门、银杏庄园、恒东·新城家园3个小区为试点小区,组织开展老旧小区环境整治工作,围绕环境卫生、技防设施、安全设备等方面,进一步改善小区整体环境,极大地提升业主的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
“没想到我们也能住上这么干净的小区。”家住洋河镇紫金名门小区的李真感触最深,“以前都是住自家盖的砖瓦房。相比以前住的房子,现在家里每样东西都是新的、干净的。”李真的话,道出了市洋河新区居民的心声。
“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努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围绕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市洋河新区加快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建设。去年以来,该区完成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302套,建筑面积约22.7万平方米,计划投资总额约6亿元。一项项为民谋福祉的民生工程陆续完工并投入使用,让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温暖。
百姓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在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的同时,市洋河新区还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把民生问题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从现实“搬”到了网络上,积极回应网民的民生诉求,高效联动为民分忧。
家住洋河镇的王先生说,前段时间,村干部专门打电话向他解释问题。原来,王先生发现村内道路泥泞难行,影响村民正常出行,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网络舆情”上反映该问题。没想到,不仅网络上有回复,连村干部也主动打电话询问情况。这一举动,让王先生倍感温暖———政府时时刻刻在关心着我们。
据市洋河新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陈石介绍,自“网络舆情”网络问政工作开展以来,新区每年处理居民发帖超过4000条,“当看到居民提出的问题时,我们第一时间发给相关部门,要求在12小时内必须给予回复,并且每十天出一份专报进行督查总结。”新区对网络问政工作的重视,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在市洋河新区,说起民生改善,不得不提“民生实事365”办公室。2013年1月1日,市洋河新区启动“民生实事365”工程,坚持每天为老百姓至少做一件实事,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诉求,并把评判权交给群众,让群众打分,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两年多来,通过“民生实事365”办公室牵头抓总,市洋河新区建立了上下联动、各方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保障工作有序开展。两年多来,新区共投入资金2.49亿元,实施“民生实事365”项目2473个,惠及群众289万人次。
两年多的民生实事,效果也是显著的:孩子们上了新学校,群众看病有了大医院,城市公交、火车都开进洋河,村里路灯亮了、道路变宽了、绿化变多了、河水变清了、环境变好了、基础设施更完善了……新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民生工作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永不落幕。”市洋河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金山如是说。件件民生事,事事赢民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相信市洋河新区会继续办好惠民实事,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广大群众生活得更有保障、更加幸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