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改革创新需要“敢试敢闯”精神

2020年11月06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网 2016/12/13

宿迁网讯 今年,宿迁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蹄疾步稳,受到国家层面高度关注和肯定。5月,国务院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以“江苏省宿迁市推进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为题刊发简报,向全国推广宿迁“两资”改革经验。11月21日,在上海召开的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称赞“宿迁胆子大,敢试敢闯”,并要求发改委、工信部、质检总局三家牵头对宿迁的改革实践进行调研“解剖”。

李克强总理点赞的“敢试敢闯”正是宿迁城市精神的一个核心内容。建市20年来,凭着一股子“敢试敢闯”的精气神,宿迁实现了后发快进,不少核心指标增幅还位居全省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敢试敢闯”的宿迁人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在全国率先开展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探索出一系列原创性改革举措,不仅充分激发了本地市场和社会主体活力,也为国家顶层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在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李强强调:“让改革创新贯穿全省一切工作,成为江苏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是不可否认,当前一些地方一些同志少了这股子“敢试敢闯”精神,他们对于改革满足于坐等上级发文件给政策,而文件政策来了,又不敢先行先试;或者只会对政策僵硬地贯彻,对文件机械地解读,不敢在实践中注入新的内容。他们不是瞻前顾后,就是缩手缩脚,没有积极性、主动性,更没有创造性、开拓性。

改革创新是在重重困难中闯出一条新路子,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在这些人看来,先改先犯错,不改没有错,坐等观望最稳妥。这种态度是缺乏担当的表现,而不敢担当也是一种腐败。担当是为官之魂,落实是为政之要。前进路上,不敢突破、不敢创新、不敢有所作为,必然贻误发展,错失机遇,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习近平总书记说,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要有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革命战争时代冲锋陷阵、英勇献身,现在,就是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

因此,很有必要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提倡“敢试敢闯”精神,以抢前争先的志气、敢为人先的勇气、快人一拍的锐气,全力抓改革、促发展,为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注入强劲动力。

“敢试敢闯”是改革创新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改革创新是做前人未做之事,创前人未创之业,必须敢为天下先。当年,小平同志面对文革遗存的巨大压力,以“敢试敢闯”的政治勇气做出了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战略决策,给中国带来了世界瞩目的历史巨变。对于基层干部群众来说,改革也意味着冒风险、担责任。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土地联产承包改革的大幕。建市20年来,宿迁也正是以“敢试敢闯”的精神首创了“干部任前公示”、“科技创新券”、“地票交易”、“并联审批”等一系列制度,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行政过程最透明的地区之一。

发展路上只有“敢试敢闯”才能赢得先机。所有的领先说到底都是时间的领先,快进一步是超越对手的最大利器。1995年,当国内大多数人还不知互联网为何物时,“敢试敢闯”的马云已经在网络世界白手起家,今天,当人们热衷于网络创业的时候,阿里巴巴市值高达1千多亿美金,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企业发展如此,地方发展也如此。从30年前的“深圳速度”到20年前的“浦东速度”,再到今天的“昆山速度”,都有力地证明:发展路上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快人一步,先人一招,“敢试敢闯”才有制胜的可能!今天,改革已至深水区,我们能不能以“敢试敢闯”的勇气,在积极作为中赢得先机、把握主动,决定着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败。

鼓励“敢试敢闯”可以充分调动基层干群改革创新积极性,为顶层设计与底层发力找到结合点。实践证明,成功的改革很多都缘起于基层的推动,只有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才能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因此,作为上级,一方面要在舆论上思想上主动为基层改革者撑腰,鼓励先行先试,为改革融冰破阻、积累经验。另一方面要对当前还无法全面推开的改革,围绕不同类型、不同重点,确定一批像宿迁这样有改革氛围、群众基础的试点地区,在制度上给予放手放权,充分尊重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改革首创精神,让改革的正能量充分涌流。

当然,鼓励“敢试敢闯”绝不是可以乱试乱闯,而是要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在具体工作中,既要防止一些人以改革为借口,以“敢试敢闯”的手段钻政策的空子,打擦边球,做出违背国家政策和法律,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又要防止一些人盲目地干、胡乱地试,不讲科学,不尊重实际,为“改革”而“改革”,为“创新”而“创新”,大搞形象工程,大作表面文章,偏离科学发展的正确轨道。(劲涛  东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