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个泗阳”的奋斗和梦想

2020年10月29日 10阅读 来源:中国宿迁门户网站 2014/1/7

宿迁新闻网讯  (记者 葛明 汪正文 史向华)一条迎宾大道宽阔整洁、端庄大气,两旁生态景观错落有致、自然和谐。穿城而过的黄河故道、京杭运河波光潋滟,宛若两条灵动的玉带,使得城市更加妩媚动人。运河闸桥壮美如虹,放眼北望,一簇簇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拔地倚天,竞相描绘着城市最美天际线……

从宿淮盐高速李口出口进入泗阳城区,新貌美景渐次扑面而来,一座生态之城、精致之城、宜居之城跃然眼前。

“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江苏首批书香之县”、“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中国绿色板材之乡”、“全国最佳生态宜居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迎宾大道一侧矗立的一排红色灯箱吸人眼球,上面镌刻着泗阳发展取得的骄人荣誉,俨然是一张张闪耀的城市名片。

近年来,泗阳日新月异、活力迸发、蓬勃发展,在苏北大地更加光芒四射。是什么在催动这座城市演绎华丽巨变?又是什么推动其昂首阔步前行?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泗阳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荣锦,希望从他的话语中找寻出该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的发展之道。

“三个泗阳”是我们不懈奋斗的梦想

“近年来特别是2011年7月市委工作会在泗阳召开以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聚焦‘提前一年达小康’奋斗目标,苦干实干科学干,经济社会始终保持着稳中快进的良好发展势头。” 总结发展实践,李荣锦言简意赅,最大的体会是:“始终围绕‘三个泗阳’的目标。”

“三个泗阳”即殷实泗阳、美丽泗阳、和谐泗阳。谈起两年前县委、县政府确立这一目标的初衷,李荣锦感触良多。

“我们深知,泗阳还远远达不到富强、富庶的程度,有相当多的老百姓还很贫穷,县里的家底也不是那么厚实。实现全面小康,首先要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把县域经济做殷实,所以我们要建设‘殷实泗阳’。”李荣锦意味深长地说。

“‘美丽泗阳’从字面上看,是一个外貌和形象的概念,但其内涵是生态的本质、宜居的特点、精致的手法。打造生态精致宜居之城,是广大泗阳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是我们城市建设发展的追求。”李荣锦侃侃而谈。

“‘和谐泗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的生活状态和发展环境。”李荣锦说,“和谐泗阳”建设让泗阳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质,全民阅读、书香之县建设全面推进,两届流行音乐节、骡马街庙会、平价年货大集等成功举办,书画院、美术馆、博物馆、妈祖文化园等建成开放,市民讲坛、道德讲坛等文化活动汇聚了泗阳的正能量,见义勇为、民间爱心群体、社会志愿服务等好人现象引领着泗阳社会风尚,左臣、曹凤香、张雅丽、张矾等8人先后荣登“中国好人榜”,“三美”在农家道德信贷工程荣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泗阳荣膺首届“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

“‘三个泗阳’的目标在泗阳大地上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它是全县上下不懈奋斗的梦想和追求。” 李荣锦直抒胸臆,激情满怀。

“六大行动计划”是追梦路上坚实的脚步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泗阳干群不乏谋求发展的勇气,为了实现梦想,坚定地实施以“绿色产业、最美县城、农业强县、美好乡村、民生实事、改革创新”为重点的“六项提速提升提效行动计划”,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良好的成效。对此,李荣锦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绿色板材、绿色纺织、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绿色装备、绿色照明,我们六大绿色产业的集聚特色逐步明显。”李荣锦说,近年来,泗阳坚持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踏踏实实抓好产业集聚。目前,该县绿色板材和纺织服装产值双超百亿,绿色装备方面的汽车轮毂产业快速集聚,绿色能源已形成了从硅材料到电站的完整产业链,并先后获批林木加工、纺织服装、电光源、汽车零部件、轻工特色(木制玩具)五个省级特色产业园。

产业集聚拉动了泗阳工业经济迅猛发展。2013年,泗阳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亿元、达23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达113.5亿元;工业用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达10.3亿千瓦时,已连续18个月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国税工业税收增幅达29.5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

在实施最美县城行动计划过程中,泗阳着力打造生态精致宜居城市,全面呼应、主动对接中心城市发展轴战略,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建设苏北最美县城。

“构建梯度化城镇体系,是我们实施美好乡村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李荣锦介绍说,按照市里“129”城市发展战略,泗阳把城镇化建设分为县城、小城市、特色乡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四个梯次。

2011年起,泗阳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发展“九个一”工程,突出功能完善配套,不盲目铺摊子、不拉框架,提升乡镇发展质态。随后,出台了《平原林海美好乡村建设十条意见》。为此,泗阳被列入全省第一批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示范县,有16个乡镇创建成“省级生态乡镇”,八堡村荣获全省首批“美丽乡村”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在实施美好乡村行动计划的工程中,还大力推进城乡公共事业一体化,通过城乡同质供水、天然气镇镇通等工程,有效促进了公共资源在城乡均衡配置。 

“实施农业强县行动计划,就是要千方百计拓宽富民增收渠道。”李荣锦说,该县聚焦食用菌、畜禽、优质稻米、桃树四大特色板块,形成了245省道桃树、生猪两大产业带,建成了万亩环成子湖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形成了工厂化生产全省规模最大的食用菌产业,全县特色农业的优势已经凸显。

与此同时,在省、市委的指导帮助下,泗阳挂牌成立了成子湖扶贫开发示范区,全面开启四类八大工程建设,集中资源力量加快成子湖片区脱贫步伐。“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李荣锦说,这既是省、市对成子湖片区脱贫致富的要求,也是成子湖片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梦想。

“就业和创业是最大的民生。”在李荣锦看来,实施民生实事行动计划,重中之重是推进全民创业和充分就业。

泗阳把6月18日定为“全民创业日”,每年都要召开全民创业大会,重抓创业主体、载体、考核等“五大要素”,并设立了6·18创业小额贷款及创业发展、担保、金融风险三大基金,强力推进乡镇全民创业园和城区六大创业街区建设。围绕充分就业,该县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严格开展充分就业村和创业先进村评比考核。目前,全县“三来一加”项目累计达3095个,就业人员近16万人,占留守人员70%。

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为此,泗阳在实施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的实践中,聚力实施权力阳光运行、社会管理创新、社会风尚引领 “三项工程”。李荣锦认为,改革创新,不在于口号,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内生动力,要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级台阶,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近年来,正因为各项改革创新工程有序不断地推进,使得泗阳的社会形态、百姓心态以及干部政治生态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如今的泗阳已形成了健康、平和、包容的社会风尚,读书守礼、扶危济困、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干部 “我来落实、马上落实、不折不扣落实”之风蔚然形成。

以更多惠及百姓的成果献礼“百年泗阳”

“2014年是泗阳实现全面小康的攻坚之年,也是我县由桃源复称泗阳县100周年。”李荣锦说:“实现全面小康,对泗阳来说,可以说是‘百年的小康梦想’。‘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市委蓝书记再三强调‘要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小康社会’,对此,我们铭记在心。”

去年11月下旬,泗阳利用三天时间召开了六个专题务虚会,确立了2014年三大工作主题:实现全面小康、大幅度改善民生、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围绕  “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任务,该县排定了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50项重点工程,其中民生项目占据突出位置,并将以县委1号文件形式下发全县推进改革创新的要点,以改革创新来进一步改进作风、促进工作、加快发展。

“今年注定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将切实增强底线思维与归零意识,进一步凝心聚力、务实苦干,向着建设殷实美丽和谐泗阳的目标奋力迈进,以更多惠及百姓的成果向泗阳复称100周年献礼,为全市实现全面小康作出应有的贡献。”李荣锦言语中充满坚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