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激发工作“原动力” 走出特色“新路子”

2020年10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网 2020/8/15

今年以来,宿迁法院坚持以执法办案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促进审判质效全面提升的同时,进一步将职能向社会治理领域延伸——激发工作“原动力” 走出特色“新路子”

宿迁网讯(记者 侯苏雨)“实在是太好啦!这种通过调解方式化解纠纷的结果我们都很满意,更重要的是节省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8月12日,在宿迁经开区人民法庭的“阿静调解工作室”内,申请人双方在驻院调解员徐阿静的调解下,终于就商品房延期交付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其中一方申请人张某兴奋地告诉记者,在驻院调解员耐心帮助下,矛盾很快得到化解,而且没有花一分钱。

2019年以来,宿迁法院全面实施诉源治理突破、审判提速增效、案件质量提升等八大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人案矛盾有效缓解,审判质效稳步提升。

2019年,全市法院新收一审民事案件同比下降13.3%,全省法院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市法院新收一审民事案件20169件,同比下降31.26%。在省高院通报的11项审判指标中,宿迁法院9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四,其中4项指标全省第一,3项指标全省第二……这组振奋人心、提振信心的“成绩单”,是宿迁法院坚持践行“社会治理创新创优年”活动的生动实践,也彰显了便民利民惠民的为民情怀。

坚持调解靠前,开启多元解纷新模式

8月12日上午9时不到,宿城区龙河法庭驻院调解员张迎九早早地就来到了他的“迎九调解工作室”,当天有4件纠纷等待他调解。“我们调解的通常都是辖区内婚姻家庭、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和买卖合同等类型的普通民事纠纷,内容和诉求相对较为简单。”张迎九告诉记者,去年9月,他从一名法院工勤人员转聘为驻院调解员,目前已经成功调解388件纠纷。

388件纠纷,对一个基层法庭来说意味着什么?宿城区龙河法庭法官刘金星解释道:“在没有驻院调解员之前,我们法庭现有的两名法官每年要结案1000多件,如果没有诉前调解程序,这380多件纠纷将会分流到两名法官身上,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而有了驻院调解员之后可以快速有效化解纠纷,减轻了法庭办案和执行工作压力,法官也有更多时间到基层村居、社区指导或参与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与化解。”

截至2019年,我市法官人均结案数已连续14年高居全省第一,法官长期超负荷办案成为常态,人案矛盾已成为制约全市法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头号难题。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宿迁中院”)党组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深入分析全市法院面临的形势,决定以全面开展调解程序前置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实施诉源治理工程,推动完善矛盾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建设,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以有限的司法资源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们结合全市法院实际情况,在加大退休政法干部返聘力度的基础上,创新驻院调解员来源渠道,推行资深聘任制书记员转任驻院调解员制度,形成老少结合、专兼互补的合理配备,切实加强调解程序前置改革的阵地建设。”宿迁中院立案庭负责人刘彬说。

如果说驻院调解是推进调解程序前置改革、实施诉源治理工程的主阵地,那么“法官进网格”和“无讼村居”创建则是宿迁法院主动开展“社会治理创新创优年”活动的重要举措。

在沭阳县沭城街道府苑社区,“无讼村居”的创建为社区治理带来了重大利好。“法官经常来到社区开展法制宣传、法律咨询、诉讼引导等活动,宣传法律知识的同时及时解决纠纷矛盾,对社区治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沭阳县沭城街道府苑社区党支部书记王烨说。

今年,宿迁中院发布《关于“法官进网格”实体化运行的实施意见》,按照一员多格、全面覆盖的要求,明确“网格法官”“法官网格长”工作职责,将法官指导(主导)诉前解纷、巡回审判、推动“无讼村居”创建等计入审判工作。同时,建立各县区民事(行政)案件万人起诉率通报制度,以“法官进网格”的深入实践推动“无讼村居”创建,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实现调解程序前置改革的提档升级。截至目前,全市法院“审务进社区、法官进网格”覆盖率达100%,已推动创建“无讼村居”58个,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实行快慢分道,打造繁简分流升级版

8月13日上午11时,在沭阳县人民法院第九法庭内,沭阳县人民法院员额法官于在会正在审理一起劳动争议案件,这已经是她当日上午审理的第三个案件。

“我们速裁庭审理的通常都是一些简易案件,原本可能1到2个月才能结案的案件,现在通过繁简分流,20天左右就可以结案。”于在会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案件快速审结,法院创新送达机制,探索裁决文书与庭审方式的简化机制,大大缩短了审理时间。

近年来,沭阳县人民法院人案矛盾持续尖锐,面临着控增量、减存量、提质量“三量并存”的多重压力。为此,沭阳县人民法院坚持问题导向,将案件繁简分流作为撬动办案质效提升的重要支点,以“案件难易分流、法官繁简分置”为基本思路,深化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初步实现了机制提档升级和案件提质增效。

“为了更好地推动繁简分流工作,我们法院结合实际,实行了‘三步分流’工作方式,第一步根据案件类型进行立案分流,将建设工程等案件分流到民一庭,破产案件分流到民二庭审理,其余均流转给速裁法官审理;第二步完善退出机制进行二次分流,实行一个月无条件退出机制;第三步落实院庭长办案实现定向分流。”沭阳县人民法院审管办主任章彦威说。

推进繁简分流工作是深化法院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人民法院优化司法资源、提高审判效率的重要举措。

“2019年起,以‘30%左右的审判资源办理70%左右案件’为工作目标,按照‘集中人力、集中场所、集中资源’原则,宿迁中院、沭阳县人民法院成立速裁庭,其他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组建速裁团队,集中办理全院简单案件。截至日前,全市法院共配备速裁法官98名,法官助理51名,书记员124名,总人数占一线办案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宿迁中院民事审判第四庭(速裁中心)负责人魏良军介绍。

宿迁两级法院根据上级法院关于繁简分流工作的总体部署,充分结合宿迁实际,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各法院积极谋划落实,扎实稳步推进。其中,宿豫区人民法院探索建立“2个标准+2层把关”的分案退案机制、泗阳县人民法院建立了“系统划分流、标准化速裁”的运行机制、宿城区人民法院推行类案专审制度、泗洪县人民法院出台民商案件繁简分流工作实施细则……自简案速裁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各基层法院积极创新举措,不断探索创新各项工作机制,繁简分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制度落实,推进速裁案件的无纸化办公和无书记员庭审工作,在速裁案件繁简分流、软件开发上加大力度,进一步提高速裁案件办案效率。”魏良军说。

打造“智慧大脑”,助推审判工作走上快车道

8月14日下午,在宿迁法院集中送达中心,7、8 名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据悉,在这里,宿迁中院通过利用审判执行数据存储处理中心、全市EMS分拣中心、电子送达数据对接中心等优势,有效整合各类送达资源,在全省法院首创全市两级法院一个集中送达中心的集约化送达模式,同时将送达这一审判辅助性事务整体外包市邮政公司,实现了全市法院送达事务集约、标准、规范、高效运行。

在这一高效模式的背后,有着“宿法智达”系统这一“军师”。“今年6月1日,‘宿法智达’系统在全市法院投入全面运行,系统运行不仅在送达内容上实现了从程序性文书到裁判文书等所有诉讼文书全覆盖,而且在送达方式上还实现了微信送达、短信送达、邮寄送达、直接送达、公告送达等法律规定的送达方式全覆盖。”宿迁中院审判管理与信息技术处副处长潘旋告诉记者,法官或法官助理通常在2分钟之内即可完成送达任务创建,后续所有送达事务均由送达中心以及城乡投递员、特邀司法送达员完成,真正实现为法官降压减负的同时,切实解决“送达难”这一长期制约法院审判质效提升的堵点、痛点和难点,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除了集约化送达建设高效推进,宿迁中院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集约整合诉讼服务网、12368诉讼服务热线、江苏微法院、江苏微解纷等系统功能,为当事人提供一网通办的诉讼服务。

2月5日下午,在宿迁中院第十八法庭,法官孙权进行了一场特殊的庭审。庭审现场,没有双方当事人、代理人和书记员,只有孙权、一台电视和一个监控摄像头。原来,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宿迁中院创新使用网上法庭系统,实现远程庭审。庭审过程中,孙权通过视频连线核实双方当事人身份信息,随后进行了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法定程序。历时一个半小时,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宿迁中院首场在线庭审顺利结束。

为了进一步规范提升“互联网+审判”工作水平,宿迁中院全面推行网上开庭、在线调解、线上执行、案件研讨、业务学习、线上审委会等活动,并出台实施了《关于加强和规范互联网庭审的若干规定》。

“今年以来,我们通过互联网开庭、看守所远程开庭系统、微解纷、微法院、诉讼服务网、企业微信、视频会议等系统,实现全市法院审判执行及日常办公有序开展,做到疫情防控和办公办案‘两手抓、两手硬’。” 潘旋介绍,网上开庭平台实现了案件远程开庭、调解、听证,文书在线确认,远程签名捺印;联通看守所实现了基于内网的远程开庭、提讯。今年复工复产以来,全市法院远程开庭3328次,调解3181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