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青春我宿迁 不负好韶华——18个人的18年

2020年10月19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新闻网 2014/9/29

宿迁新闻网讯(记者 傅美丽 史伟 杜之辛 见习记者 张碧晴)从公元1996年到公元2014年,从20世纪到21世纪,从古老宿迁到青春宿迁,许多人的人生轨迹因一座城市的诞生发生了改变。

这座城市,让小婴儿健康地成长,让年轻人勇敢地打拼,让老年人幸福地生活;

这座城市,让陌生人结成知己,让萍水相逢的人在擦肩而过瞬间结下不解之缘;

这座城市,让满怀豪情壮志的人有用武之地,让许多人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18年的时光里,嗷嗷待哺的初生婴儿孙信已长大成人,迈进了象牙塔,开始了新历程;

18年的时光里,初出茅庐的宿迁籍大学生刘强东白手起家,创造了中国电商业的神话;

18年的时光里,少小离乡的宿迁籍教授张裕恒潜心钻研,成为中科院院士、首屈一指的凝聚态物理泰斗,却乡音不改,乡思不易;   

……

旧城几番新,人事几番新。

个人的微生活,时代的小缩影。

18个人的18年,18个人的人生体验,18个人的宿迁情结,18个人用18年光阴镌刻成的记忆在岁月的风烟里成了永恒的回忆,成千上万的宿迁人却共同见证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生的奇迹。

青春宿迁,韶华无限!

青春我宿迁,且待新巨变!

1中科院宿迁籍院士张裕恒:站在凝聚态物理的最高峰

这是一位严谨睿智却慈祥亲切的宿迁老人,他地道的乡音,让人有种他从未离开宿迁的错觉;

这是一位研究成果丰硕却和蔼可亲的科学家,对宿迁风物如数家珍,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这是一位值得所有宿迁人崇拜和景仰的宿迁老乡,他在科学探索之路上所取得的成就,已写入中国自然科学史。

张裕恒,生于1938年的宿迁富贵街(今市区中山路),国内首屈一指的物理学泰斗,2005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张裕恒的童年在战火和动荡中度过。小时候,他就特别喜欢听父亲讲科学家的故事,从小立志将来当一名科学家。

虽然离开宿迁时张裕恒才10多岁,但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却在宿迁萌芽。此后的一生,张裕恒都与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多年来,虽然回宿迁的次数不是很多,但张裕恒对故乡一直有很深的感情,挂在嘴上的是一口地道宿迁话,饱尝各地美食但最爱的还是舌尖上的宿迁味道。

他对宿迁的教育事业寄予厚望,期待宿迁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寄语青春宿迁:祝宿迁老乡生活越来越好。

2电商刘强东:从来龙小伙到电商之王

1996年7月,地级宿迁市成立时,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来龙小伙刘强东在熙熙攘攘的北京街头找寻着自己的就业路;

2014年9月,青春宿迁18周岁时,刘强东的京东商城已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他是京东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2011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他蝉联2014年“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单榜首;

他创办的京东商城从2万元中关村的一个柜台起步,到中国B2C市场最大的3C网购专业平台,到市值260亿美元;

刘强东是新电商时代的传奇人物。

……

从来龙小伙“强子”到身价百亿元的电商之王“东哥”,刘强东已是传奇,是青春宿迁的骄傲,更是无数  怀揣创业梦想的宿迁青年追捧的楷模和偶像。

对于家乡,刘强东一直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发展。

寄语青春宿迁:“发挥京东商城网络销售的优势,积极推介家乡产品,为家乡发展作贡献”。

3名嘴邱启明:带着慈善之心的新闻人

他生于宿城区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

也许是“名”中注定, 他会在他钟爱的事业上掀起波澜, 引人注目;

他从宿迁市广播电台临时工做起,开启了他的播音主持生涯;

从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到南京电视台、东方卫视主持人,到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还是湖南卫视金牌主持人;到担任亚洲联合卫视副台长并出任新闻主播,让全国及全世界的观众一睹这位名不虚传的中国名嘴的风采;

他就是从宿迁走出的著名电视主持人邱启明。

邱启明为人正直善良,主持风格犀利而外表俊朗,被誉为“央视最帅新闻主播”;

他投身公益,为慈善代言,是北京天使妈妈的形象大使兼理事,也被很多网友称为“天使爸爸”;

怀着对家乡的一片深情,他在接受家乡媒体访谈时表示,宿迁是他曾经为之努力、为之奋斗过的地方,这里有他的启蒙恩师和许多亲人。

寄语青春宿迁:“无论过了多少年,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都会带着对家乡的思念。”

4“霸王举鼎”设计者张劲扬:用画笔“触摸”城市的脸

城市不能没有历史,就像人不能没有记忆。

有时凝聚城市历史的,只是一支画笔,一个雕塑。

在宿迁,似乎没有哪一个雕塑有“霸王举鼎”那么高的知名度。不仅因为是项羽,更是因为那是注目宿迁一起成长的见证人,习惯了有他的陪伴。

每天清晨,“霸王举鼎”一直这样远远地、深情地望着我们的城市,直到日落。多年间,他静静地守护着我们,看着这个城市一点点的欣喜变化和宿迁人生活的改善。

时至今日,霸王举鼎的总设计师张劲扬对设计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仍记忆犹新。为了寻找灵感、积累素材,张劲扬先后前往徐州、河南南阳等地观摩当地出土的有关楚汉文化的画像石,并沿着项羽的人生轨迹,走遍了吴中、西安、乌江等地。创作的严谨可见一斑。

除了霸王举鼎雕塑外,他还创作了不少与宿迁有关的艺术作品。近期还创作了一件油画作品反映1930年的宿迁,张劲扬坦言:“我是土生土长的宿迁人,与大都市里的艺术家不一样,我就生活在‘生活’里。所以我会更多地关注身边的景象,宿迁感动我的形象时常会在眼前浮现。”

寄语青春宿迁:“年轻的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新宿迁,一定会创造出自己的城乡建筑风格,使现代建筑融入‘文化’。城市规划与个体建筑融为一体,变化而统一。祝愿青春宿迁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那样,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为后人留下真正的历史文化遗产。”

5作家王清平:宿迁文坛已经步入收获时节

他被誉为“当代中国新官场小说掌门人”;

他是青春宿迁文学创作的参与者与设计者之一;

他是地级宿迁市的建设者与见证者之一;

……

王清平,1959年出生于泗洪县,现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市文联主席。

1997年2月,王清平从泗洪县政府办公室被选调到市政府办公室工作。提起当年的岁月,王清平感慨道:“起初我们一家三口住8平方米的房子,府苑小区建好以后,我们冒着大雨搬进了新家。”

工作之余,王清平从事小说创作,迄今已出版10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作品更是信手拈来,作品约有四百万字。

回想宿迁18年来文学的发展,王清平说:“宿迁文学的发展从建市初期的2位中国作协成员和不到10位省作协成员发展到目前的12位中国作协成员以及近70位省作协成员。作家作品屡获大奖,获奖层次提高。读书班、文学奖评比等文学活动开展频繁。”

全省第一家全额拨款的文学院经过王清平等人的不懈努力,也于今年获得批准并设立,成为我市发展文学爱好者和组织文学活动的主阵地。

王清平对宿迁文坛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中青年作家的崛起,给宿迁文坛注入了新力量和新希望,加上市委、市政府对文学发展的高度重视,宿迁文坛到了旺盛期,也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寄语青春宿迁:“文学宿迁,绽放青春”。

6功臣刘卫高:“浙商领袖”的西楚神话

宿迁被誉为“浙商最佳投资城市”, 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优厚的扶持政策给广大浙商开辟了一片投资热土。

刘卫高,1968年生于浙江义乌,在宿浙商的领袖级人物。

1996年,刘卫高正值事业蓬勃发展期,但他深知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就要跳出义乌谋发展。几经考察比较,他毅然踏上了拥有宽松投资软环境的新宿迁。

2006年9月,刘卫高被市委、市政府联合授予宿迁“建市十年十大功臣”的荣誉称号。

在宿投资18年,刘卫高见证了新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箭速度”,也造就了他的“西楚神话”,他说:“近年来宿迁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招商引资方兴未艾,我也在宿迁成就了我的事业。”

对于宿迁良好的投资环境,刘卫高感慨:“宿迁作为新兴地级市,既得东部区位优势之宜,兼得西部政策灵活之利,加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浙招商工作,已经出现了浙商‘聚群现象’。”

从义乌起步,到宿迁发展。从袜业“龙头”到商贸“航母”,刘卫高用自己的汗水和执着,诠释着自己每走一步的闪光足迹。

寄语青春宿迁:经济科学快速发展,百姓收入不断增长,城市环境更加优美,百姓生活更加富足。

7北大学子孙信:那一年,我出生了

1996年1月,孙信出生在沭阳县一个普通家庭,他的诞生给父母带来了巨大的喜悦。

2014年7月,孙信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录取,他的优秀令人惊叹。

像孙信这样和地级宿迁市同龄的孩子,今年大都考取了大学,步入象牙塔。他们像青春宿迁一样,朝气蓬勃,前程远大。

离开花乡来到了未名湖畔,孙信很怀念父母和老师。父母深沉的爱是他学业有成的坚强后盾,高中的时候,孙信就读的是全寄宿制学校,父母每周都会来学校看望,还做好饭菜送到宿舍。

老师的谆谆教诲也对孙信的成长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孙信说,自己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成绩呈递减状态,但老师们仍在不断地鼓励他,“他们相信我可以创造奇迹,我终于没有让他们失望。”

“父母对我的批评较少,对我的鼓励较多,他们更愿意让我自己独立发展”,孙信说。和青春宿迁一起迎接成人礼的孩子,有着率真的个性和独立的愿望。

寄语青春宿迁:“在家乡有一群关心和帮助我的人,我的心中也种下了一枚感恩的种子,我相信它一定会激励我努力学习,让我能够为家乡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8律师韩万江:那一年,我考上了大学

梦想该如何成就,韩万江的心中有自己的答案。

1996年,韩万江从宿迁中学考入徐州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学习。有人说,1996年考入大学的宿迁学子最幸福。韩万江认为:“因为从那一年开始,宿迁老乡不再局限于宿城、宿豫,老乡的范围更加广了,同学之间的情谊也因此更加深厚。”

从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韩万江对宿迁的认识有了改变,对自身要求也更高了。“我觉得眼界更宽了,不仅对本专业的内容感兴趣,对法律也挺有兴趣的,也辅修了法律专业。”但考虑了种种现实问题,韩万江选择在中学任教,但心中的律师梦从未泯灭。

不过,生活到此却拐了一个弯。几年后,韩万江离开教师岗位,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从教师到律师身份的转换,成为韩万江一生受用的经历,也为他事业的成功开启了大门。“我觉得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挺好,我是一个追逐梦想的人。虽然难,但是我觉得我很快乐。”

寄语青春宿迁:“希望宿迁能成为成就梦想的城市,成为宜居的城市。”

9快乐市民张斌:那一年,我结婚了

1996年,张斌和爱人喜结连理。同年,地级宿迁市成立。张斌觉得,那一年,真是双喜临门。

和那时很多宿迁人一样,张斌的婚宴在自家举办,简单但不失宿迁元素。

组建了小家庭,小夫妻搭伙过日子免不了磕磕碰碰。爱人对自己事业上的理解、支持一直让他非常感动。

建市后,宿迁迎来巨变,不少人抓住发展机遇,投身商海。张斌也毅然决定下海,“我辞掉了铁饭碗,身边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埋怨我,只有我的爱人一直支持我,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真是太难得,太珍贵了。”    靠着敢试、敢闯的精气神,胆大心细的张斌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如今,张斌还将事业开拓到其他城市。

虽然外出奔波很辛苦,但张斌对自己有个硬性要求,每个月最起码回来10天陪陪家人。“我觉得事业和家庭都很重要,但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有家人的陪伴。没有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我也不会收获事业上的丰收。”

寄语青春宿迁:“祝福宿迁和谐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发展越来越好。”

10私家车主曹考成:轿车开进寻常百姓家

上个世纪80年代,宿迁居民大多骑着自行车出行,上个世纪90年代两轮摩托车逐渐步入居民家庭。2005年末,宿迁农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摩托车31辆,比1996年增长6.7倍;至2013年,机动车上牌量达9.56万辆,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102万辆,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中拥有汽车数量为8辆……

建市18周年,宿迁市在交通设施、交通工具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谈起宿迁这18年的变化,土生土长的宿迁人曹考成感触最深的就是出行越来越方便了。

自从成为“有车族”后,曹考成经常与家人外出游玩度周末。曹考成说,如今花八九万元买辆家庭轿车对许多人来说已并非难事。

“说到底还是宿迁在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曹考成说:“建市之初,谁家有辆小轿车,都是很骄傲的事。”2003年前后,马路上的小轿车变多了。

18年来,宿迁的巨变为世人所瞩目,而家用轿车加大油门开进寻常百姓家,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缩影。

寄语青春宿迁:“祝福宿迁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买车都不差钱。”

11新市民朱荣玲:我从农村搬进城市

建市18年,是宿迁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18年,也是朱荣玲居住环境、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和提升的18年。

“1992年我结婚时,住在县级宿迁市皂河镇金庄村老家的房子,根本谈不上自来水、煤气,不漏雨,就是好房子。”

1999年,朱荣玲全家从村里搬到了市区八一路幸福综合楼居住,成了城里人。

随着城市不断扩大,根据规划,她家所处的位置在拆迁后建成规划统一的安置小区。2011年,她搬进金陵名府小区,“我花了很多心思装修,当初搬新家时,心情很激动。这些年,家越变越大,各项设施都齐备,环境也越来越好,住着很舒心。”

1996年以来,宿迁城乡发展迅速,高速公路已经修到了家门口;乡间公路也是柏油马路;镇子周边住宅楼一座连着一座;村民搬上楼。

随着宿迁不断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一座绿色、生态、休闲、宜居的美丽新城正在崛起。

看着楼前宽阔的道路、漂亮的景观,谈起自己的住房条件的改变,朱荣玲非常高兴。

寄语青春宿迁:“祝愿宿迁环境越变越美,道路越变越宽,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12幸福老人戚明:人过八十学不辍

古话有云:“人过三十不学艺”。但在宿迁,这句话可讲不通。

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宿城区百岁以上老人有58人,占比达到7.03人/10万人,80岁以上老人达到了12901人,达到“中国长寿之乡”标准。

每周一二三,家住市区八一路的82岁市民戚明和爱人准时到宿豫区老年大学报到,学习历史、保健、烹调和花卉种植。这样的学习,他们坚持了18年。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和戚明一样走入老年大学,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给晚年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政府很重视、关爱我们老年人的生活。老年人学习和娱乐的地方多了,我们乘公交车也都免费。”

建市18年,宿迁变大了,变美了,戚明和老年大学的师生们常坐车到市区各处观光,感受发展带来的新气象和新生活。

通过学习,戚明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他的老伴学会制作了好多菜品。活到老也要学到老,在宿迁可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寄语青春宿迁:“祝福宿迁以后发展步子更大,赢得更大的辉煌。”

13“最美剑客”荣静:“亮剑”人生,苦并快乐着

荣静,1988年出生于沭阳县一个农民家庭,因患小儿麻痹症,右腿落下了残疾,然而不幸的境遇并未让她沉沦,并渐渐喜欢上体育运动。

机遇总是与有心人有缘,2004年,16岁的荣静顺利入选江苏省轮椅击剑队,开始了轮椅击剑生涯,并被誉为“最美剑客”,成为各项顶级赛事金牌榜上的常客。

这些年的训练很辛苦,荣静却觉得是“苦并快乐着”,她一直在努力,为自己争气的同时也为家乡争光,为宿迁残疾人的体育事业奉献力量。

虽然身有残疾,但荣静心态良好、性格开朗:“我并不觉得自卑,自信的心态也助我在赛场上能够自信地出剑。”

“最美剑客”也有偶像。荣静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张和刘德华合影的照片。那是2013年,她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杯轮椅击剑比赛女子个人花剑项目中获得金牌,刘天王亲手给她颁奖,荣静笑说:“这个冠军拿得太值了!”

近年来,我市残疾人运动事业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自2002年至今我市已有近50名运动员在世界级比赛中将45枚金牌、22枚银牌和12枚铜牌收入囊中。

目前,仁川亚运会激战正酣,荣静也将踏上新征程,“最美剑客”将在仁川亚残运会赛场上绽放更美的笑容。

寄语青春宿迁:“希望我市体育事业发展能够‘更快、更高、更强’,出更多的优秀运动员。”

14第一批建设者蒋新明:18年的坚守,18年的热爱

有这样一群人,离开原本稳定的工作岗位,暂别家乡的亲人,参与地级宿迁市的建设工作。有这样一群人,18年坚守一线,18年热忱不改。

蒋新明,市文广新局科技处处长,就是其中的一员。

1996年,一纸调令,36岁的蒋新明从沭阳县广电局调至市区参与组建市广电中心。

对蒋新明来说,当年的艰苦岁月仍历历在目,“当年我们的筹建小组只有五个人,住民房,看工地。”但是军人出生的蒋新明身上具备了军人的刚毅,“我从不怕吃苦,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干好事业。”

坚守的画笔能绘制出美好的蓝图。如今,宿迁广播信号从1个增至7个,有线电视入户数从3万户到100万户。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蒋新明很多次有可以调到轻松岗位工作的机会,都被他拒绝了。18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他说:“我在广电事业上干了大半辈子,我喜爱,所以我执着。”

寄语青春宿迁:“衷心希望青春宿迁的经济总量能够更上一层楼,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15返乡创业者曹远:树高千尺不忘根

从一个对经营一窍不通的农民变身为建筑承包商,从在外打拼小有成就到回乡创办花木合作社,宿城区王官集镇尹黄村村民曹远带领乡亲创业致富、回报家乡,见证了18年间宿迁经济的快速发展之路。

今年41岁的曹远,17岁离乡创业。20多年来,曹远带领乡亲在北京做工程。曹远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带领工程队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数字大厅、会议中心和奥体中心等多个场馆的建设,展示了宿迁建筑工人的不凡实力。

饮水思源,2007年曹远个人花费12万元为村民铺了一条长550米的水泥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宿迁企业家利用自身产业优势和家乡资源、劳动力优势,返乡投资创业。为了能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2年前,曹远从北京回乡,创办了宿迁恒泰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曹远说,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创办合作社可以吸纳周边村富余劳力,年长者在家门口就可以有活干,还能照顾家。

寄语青春宿迁:“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希望宿迁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好。”

16青年创业者蔡金峰:在青春宿迁放飞致富梦想

如果不是看到那1700平方米的厂房,很难想像眼前这个29岁的青年能拥有一个成熟运转的有限公司。

蔡金峰,一个怀揣创业梦想的“80后”,8年前从南京学徒归来。起初从事广告设计制作行业,3年前,接触到LED照明行业后,就和弟弟一起创办了一家照明公司。

2012年底,经过培训和考试,蔡金峰的公司入驻了宿城区创业孵化基地,他说:“政府给我们提供了1700平方米的免费厂房和水电费全免的政策,同时提供3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精准的创业眼光和不懈的坚持奋斗使他的公司能够高效运转并创造财富,今年上半年,公司的营业额已经达到700万元,公司生产的室内外LED照明灯具畅销周边省市,也带动了周边乡镇的村民就业。

对于创业的执着,蔡金峰说:“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遇到不少困难,但我始终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提起他身边的创业青年,蔡金峰感慨道:“创业青年身上都有一股不肯放弃,追逐梦想的坚韧。”

寄语青春宿迁:“宿迁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离不开这里,也不想离开,希望我的家乡能够越来越强。”

17退伍军人庄振东:社区居民的“小巷总理”

身为军人时,他为国戍守边关;转业到街道后,他做事任劳任怨。他就是宿城区古城街道新苑社区工作人员庄振东,一名70后社区干部。

1996年,地级宿迁市成立时,庄振东结束4年的军旅生涯。回乡后的18年,他扎根基层社区,全心全意为辖区居民服务。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区工作,习惯了军营生活模式的庄振东,刚开始有点摸不着头脑。为了在社区干出点成绩,他常常加班加点,政府新政、民生政策、党务知识、社会管理,只要居民关心的,他都悉心学习。

计生工作、辖区市场疏导、小区物业管理……无论在何种职位,庄振东都尽职尽责,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民服务。

“当过兵,就不怕吃苦。”庄振东说,社区工作多是家长里短的小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社区居民的小事,都要当做大事,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庄振东成为居民心目中的“小巷总理”。

寄语青春宿迁:“希望宿迁社区居民生活更富足、更惬意。”

18教授程芳银:一门两博士,书海任遨游

18年前,程芳银不会想到,自己能登上家门口的大学讲台,更不会想到三个子女两个成为博士。如今一家五口,三人在高校教书。

程芳银觉得,这样大的改变得益于宿迁建市后教育事业驶入了快车道。“快速发展的宿迁对人才的渴求,也从侧面提高了宿迁人自身文化水平。” 

1996年,地级宿迁市成立时,这个拥有500多万人的城市,还没有一所本科院校。人才的奇缺和高等教育的薄弱,严重制约着宿迁教育的发展。

2002年,宿迁采取“省市共建,八校联建,公办民营,高层推进”的办学机制创办了宿迁学院,实现了宿迁本科院校零的突破。

2005年,程芳银成为宿迁本土第一位教授。他和爱人也通过言传身教,将子女培养成才。

程芳银说,他留给子女的是书籍和知识。家中最舍得花钱的地方就是买书,所以他的三个孩子从小就在书海中遨游。

儿女相继成才,还和自己一样投身教育事业,这让程芳银很骄傲:“教育是我一生的事业,我也希望我的子女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

寄语青春宿迁:“青春宿迁,靓丽光鲜,开拓进取,魅力无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