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新闻网讯 1996年至2013年,全市公路总里程由1650公里增长到10731公里,全社会公路客运量由0.18亿人次增长到1.6亿人次,客运周转量由10.8亿人公里增长到145.1亿人公里,特别是从无到有的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分别达到了245公里和9750公里。
徜徉在宿迁,跃入眼帘的是一条条马路坦荡如砥,一行行绿树高大挺拔……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公路建设则是青春宿迁实现跨越发展登堂入室的旋律和阶梯。
建市以来,全市上下紧紧抓住新建市的机遇,大力实施“基础先行”战略,举全社会之力加快公路建设,全市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近230亿元。放眼宿迁大地,新桥飞架,大道纵横,宿迁的交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巨变,一个崭新的现代化交通格局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四通八达的公路和铁路网,见证着青春宿迁的成长足迹。
市公路处
承建重点项目大事记
1997
开工建设205国道沭阳段、宿沭路宿豫段、徐淮路泗阳城南段和仓集至洋河段,宿沭路(原304省道)年底实现通车。
1998
开工建设232省道东段和西段、宁徐路拥军大桥、105省道靳睢段(现121省道)改造工程,同年年底232省道改建工程竣工。
1999
开工建设宁徐路下草湾和陈嘴桥、宿新一级公路南段和徐淮路泗阳段、市区绕城段,京杭运河二号桥和靳睢公路通车。
2000
宿新公路北段、宁徐路归仁至靳桥段、泗洪濉河大桥、京杭运河泗阳二号桥开工,宿新公路南段、徐淮公路宿迁绕城段竣工通车。
2001
宿沭一级公路、市区西绕城一级公路开工,徐淮公路洋河至科技之光段、宿新公路北段、市区运河三号桥、泗阳二号桥和市区“两纵两横”通车。
2002
运河泗阳三号桥、通湖大桥暨引湖大桥开工。
2003
宿迁经济开发区南区人民大道开工建设,市区“一纵一横”改造工程、宿淮高速泗阳东接线京杭运河大桥、徐淮公路宿迁绕城延伸段工程建成。
2004
骆马湖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一纵八横”和宿沭一级公路完工。
2005
325省道宿迁南二环、宿邳一级公路开工建设,通湖大道、京杭运河市区段五座大桥建成通车。
2006
245省道泗洪至沭阳段、330省道、S121-S324连接线京杭运河大桥和G205-原S304(宿颜段)新沂河大桥工程开工。
2007
宿邳一级公路建成通车。
2008
G205-原S304(宿颜段)新沂河大桥工程建成,京杭运河洋河大桥完工。
2009
245省道宿迁段完工,京杭运河宿迁一号桥开工。
2010
南环立交工程完工投入使用,205国道宿迁段、344省道沭阳至连云港先导段开工。
2011
325省道与249省道立交工程通过交工验收,宿迁大桥顺利建成通车,运河文化大桥开工。
2012
发展大道南延至洋河段项目开工,环城西路实施改造。
2013
245省道沭阳至泗阳段建成,205国道改造示范工程完工,并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325省道宿迁段改扩建工程通过交工验收。启动实施全市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运河文化大桥顺利完工。
2014
344省道沭阳至连云港段通过交工验收。发展大道南延至洋河段BT项目通过交工验收。
筑就小康梦 公路村村通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广为流传。随着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完善,宿迁已经实现了交通运输的跨越式发展,事关居民出行的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比重成为衡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农村灰黑路’指的并非石子路或砂石路,而是路基4.5米、路面3.5米宽以上的水泥和沥青道路,体现了对农村公路标准要求的提高。”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农路办主任戈亚武说。
1996年宿迁建市之初,既没有中心城市,也没有以中心城市为枢纽的交通构架。联系县区的是6米宽的砂石路,全市黑色路面只有9米宽的徐淮路,不足7米宽的205国道和宿迁到泗洪的洋青线,三条路加起来不足180公里,更别说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了。
“上初中的时候最怕下雨,因为一下雨路上的稀泥太难走,6里路要走两个小时,担心自行车放在学校不安全,还要推回去。”1987年出生的陈浩是泗洪县归仁镇人,目前在市区工作。18年前的宿迁农村子弟,大都和陈浩有着同样经历。
建市之初窘迫的交通环境,成为阻碍这个新兴城市发展的瓶颈,却也成为全市交通人不懈奋斗的动力,205国道、徐淮路、宿沭路和发展大道、环城路等主要城乡道路的改造和建设工程应运而生。
尤其是2003年以来,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宿迁开始以每年超过1500公里的速度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紧接着,从2013年起,我市决定用6年时间对全市农村公路实施提档升级工程,确保农村公路路宽不低于5.5-6米。2014年,全市计划完成农村公路656公里、桥梁99座的改建任务。
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经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道路8708公里、桥梁554座,实际投资44.2亿元,通村率100%。2013年底,全市104个乡镇和符合通车条件的1467个行政村通上公交车,符合通车条件行政村通达率100%,所有农村公路质量合格率100%,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
现在从镇里通往陈浩家的早已不再是土路,取而代之的是7米宽的柏油路。“现在回家方便多了,6里路开车不到5分钟就到家。”
如今,在宿迁市先期开通镇村公交的广大农村,只见干净整洁的水泥公路四通八达,镇村公交穿梭在田野、农舍间,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出行方便了”、“道路安全了”、“开销更低了”,这是宿迁老百姓对身边公路的深切感受。这一条条农村公路,不仅是一个村庄和另一个村庄之间的联姻,它更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宿迁市公路建设已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人便其行 货畅其流
如果说道路是一个城市的精血脉络,那么宁宿徐高速宿迁入口的建成通车则意味着城市交通格局的一次脱胎换骨。
“建市前,我一直跑的是宿迁到南京班线,那会儿高速、省道都没有,去一次南京就是一天,基本上,每个月有一半时间要在南京过夜。”跑了30多年客车运输的史雪君,说起建市前跑运输的辛苦感慨不已,“路太远了回不来,孩子生病了都是妻子一个人带去医院。现在好了,来回一趟半天不到,方便多了。”
建市之后,宿迁提出了基础先行战略,全面掀起公路建设的热潮。仅2006年到2011年,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就达120亿元,全市拥有公路总里程10183公里、高等级公路里程535公里,干线公路达到了604.6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达1.03公里。
运河宿迁二号桥、三号桥、引湖大桥、发展大道特大桥等20多座大型桥梁和城区300多公里道路的建成,更是让宿迁市区由夹在两河之间的水中小城变成了一座跨河纳湖的水上新都市。城区由原来的30平方公里拓展到二环合围面积220平方公里,扩大了7倍多。所建交通重点工程质量优良率100%,国、省干线改扩建工程优良率在95%以上。
城市呼唤交通,交通改变城市。18年来,京沪、宁宿徐、宿淮盐等一批高速公路打通了宿迁到上海、南京、淮安、徐州等周边大中城市的快速通道,县区之间,全部实现高速路或一级路对接,市县乡村已经建成干支相连、方便快捷的公路网络。
“‘基础先行’这个战略仍在继续,目前大力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宿迁的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的总量已经占到全省的十分之一,未来通过几年的努力,宿迁的公路路网将更加完善。”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党委书记、铁路办主任沈学标说。
畅通无阻 跨越发展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宿迁建市以来始终不遗余力的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梦想不灭,脚步不歇,力度不减,奋力推进。
“自从省里下发《205国道江苏段干线公路改造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以来,我们就一直将205国道示范路创建作为公路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对照方案制定实施计划,按照‘畅通主导、安全至上、服务为本、创新引领’的方针,全力构建‘畅、安、舒、美’的公路通行环境,全面提升公路交通综合服务水平。”市公路管理处党总支书记罗春福说。
据介绍,205国道宿迁段改造示范工程涉及沭阳县7个乡镇,我市结合沭阳县地域特点,量体裁衣,努力彰显地方特色,通过“边沟外绿化、中分带和侧分带隔离、搭接道口硬化、集镇段建辅道、加油站美化、感知公路建设”等创新举措,充分发挥沭阳县花木之乡的优势,对205国道沿线边沟外可绿化地段,由乡镇统一规划,栽植绿化苗木,打造“绿色长廊”,营造了和谐、生态、绿色、优美的优质通行环境。
改建后的205国道宿迁段不仅完善了沭阳县域内的公路网络,而且与县域外围和326省道、245省道形成了外环,进一步提高了干线公路服务能力和水平,拉动了沿线产业经济。
沭阳县新河镇解桥村的花农张建安就是受益者之一,“咱们这都是种花的,花种出来不好卖可成了俺们村人的一块心病。”张建安告诉记者,以前村附近路不好,交通不发达,人家不愿意来这里买花,村民们只能手提肩挑做卖花的小生意。后来,自从公路修好了,随着国内最大干花生产基地在该县顺利投入运营,他们的花有的就地销售,有的卖给别人做干花加工,他们花农又增添了新的增收渠道。
据了解,205国道改造后,沭阳县进一步扩大了镇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面积,与205国道进行有效连接,形成生产、加工、物流产业链,沿线共新增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沿线规模种植花木乡镇由原来的四个新增至六个,干花生产发展迅猛,成为国内最大的干花生产基地。同时,花木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业的急剧扩张,仅道路沿线的潼阳镇、龙庙镇,上规模的物流配载中心已达数十家。
“宿扬高速公路宿迁段已经开工建设,经过两三年,环城西路、发展大道南延、环城西路北延(运河文化大桥)、325省道淮安至宿迁段、245省道沭阳至泗阳段、344省道沭阳至连云港段、盐徐高速公路宿迁西互通至250省道连接线等一批公路项目将顺利建成通车,以徐宿淮铁路宿迁站为核心,将构筑起中心城市综合客运主枢纽,实现高速公路与临近城市的直达联系。”沈学标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