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改革谋求新跨越
历史上,沭阳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县、经济穷县和财政弱县,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全省“谷底”。对此,群众对在城区中心地段建成的“三匹马”雕塑曾编了几句“顺口溜”:“三匹马无方向,一匹马,北京去告状;一匹马,南京去要账;一匹马,下乡去扫荡。”就连当时的外地人,都这样评价沭阳人:“你办事不公道,让你出门遇到沭阳人。”
1996年地级宿迁市组建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历届县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全县上下逐步呈现出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特别是近年来,全县上下坚持解放思想、奋力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实力跨越攀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自2010年跃升至苏北县(市)第1位后始终稳居首位。今年1-9月份,沭阳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3.74亿元,同比增长14.1%,总量继续稳居苏北23县(市)首位。
“改革创新、跨越赶超、勇争第一,是沭阳事业发展和不断取得成功的强大力量,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我们将紧紧围绕‘改革’和‘实干’工作主题,聚力改革谋求新跨越,矢志实干当好排头兵,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沭阳县委书记胡建军说。
沭阳因改革创新而发展,因改革创新而突破,因改革创新而辉煌。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改革创新的鲜明导向,努力将创新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充分激活了县域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创新已经成为沭阳的标志性符号。近年来,沭阳始终坚持市场化取向,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确保让改革的“红利”最大化。特别是今年以来,沭阳狠抓当前、立行立改,充分融合上级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出台了《沭阳县2014年改革创新若干任务实施要点》,涵盖8个领域,共65条,并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的工作思路,督促各领域专项小组抓好落实。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218项压缩到了32项,精简率达85.3%,保留事项全省县级最少。
“以改革创新的勇气、跨越赶超的气势、永争第一的精气神,坚持高点定位,勇于创先争优,将沭阳发展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沭阳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卞建军说。
大力发展制造业激发工业发展活力,着力打造发展新优势的强大引擎;以推进城镇化来释放后发优势,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区域次中心定位加快县城建设,努力构建资源要素富集高地……沭阳191万干群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引领,大力弘扬责任文化,积极倡导职业精神,始终保持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精神状态,聚力改革谋求新跨越,矢志实干当好排头兵,汇聚引领发展、推动发展的“沭阳力量”。
百舸争流千帆竞,勇立潮头唱大风。一曲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雄壮旋律正唱响在沭阳的每一片土地,激荡在每一个沭阳人的心底。
新型工业凸显“区域品牌”
发展呼唤大工业,工业期盼大项目。1996年之前,沭阳几无工业可言,仅有的十余家传统工业企业,档次低、规模小。曾经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工业弱县,使沭阳一度处于十分尴尬的窘境。无工不富,沭阳决策者深刻认识到,只有工业才能让沭阳走出一条更宽阔的发展道路。
“工业经济是区域发展中的主体经济,既能促进一产发展,又能带动三产繁荣,更是城镇化的动力引擎和重要支撑。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已经成为工业经济科学发展的一种趋势。”胡建军说。
地级宿迁市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沭阳集中全县政治、经济、人才等资源聚焦工业突破,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该县坚持招大引强选优,以结果为导向,科学调整开发区和乡镇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出台招商引资负面清单制度,建立项目落户评审制度,注重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环境影响等要素评价,加快质优层高的项目引进。今年1-9月份,全县完成500万元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7.6亿元,同比增长24.7%,新增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本106.75亿元、新增工业企业注册资本35.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02%、57.06%。一大批工业企业的入驻,促进了全县工业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曾经是工业弱县的沭阳,如今大项目集聚、大集团扎堆、大产业成链、大集群成型。木材加工、机械电子、金属包装、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链条拉长加粗、集群集聚,木材加工、机械电子、金属加工、纺织服装四大产业成为百亿级产业集群,电子电路、聚脂薄膜、生物医药技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加快崛起、迅速发展。
“开发区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要加快载体建设,不断为企业发展提供具有一定优势的平台。”卞建军说。
2001年8月一个夏日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耀沭阳的时候,沭阳打下了历史上开发园区经济的第一根桩,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始,激动着在场的每一位沭阳人。今天,站在沂河大堤,南望工厂林立的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我们看到了沭阳制造业正以蓬勃的发展态势迅速崛起。
2006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同年5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2013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成为苏北县份中唯一一家国家级开发区。目前,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配套面积35平方公里,2012年度获评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百强榜”,并跻身江苏省开发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第一板块”。经过10多年的建设,园区内已拥有高新电池、纺织纤维新材料、智能机械、软件四大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和提花遮光面料、包覆纱生产两大国家级基地,今年6月又成功获批“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 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区域品牌”。截至目前,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承载各类项目725个,用工13.8万人,形成了轻纺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包装材料、林木深加工5大主导产业,其中丝袜、画材、包覆纱、纸尿裤、天然VE、针织毛衣、针织浴袍、聚酯薄膜、光伏玻璃、防水模板、食品马口铁、单缸机活塞、手机扬声器、电动车蓄电池、提花遮光窗帘布15种产品已发展成为全国“单打冠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沭阳县委、县政府在大力推进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做大做强的同时,推动镇村工业经济发展,全力招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入驻,积极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本地企业进行配套,坚持内培外引、完善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今天,沭阳新型工业化区域品牌愈加凸显,也激活县域经济爆发力,一幅壮丽的图景正在花乡大地徐徐展开。
民生项目绽放幸福表情
“我们现在饮用的是第二自来水厂的水,水质好压力又足。”在沭阳县东小店乡店东村七组村民赵登昶家,做完农活刚回家的老赵轻轻地拧开水龙头,随即舀起一茶缸清澈透明的自来水喝下去,然后一抹嘴,笑着说:“啊,真甜!”这是沭阳县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一个令人欣喜的镜头。
“改善民生,就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胡建军说。
有着全国人口第三大县、江苏省人口第一大县的沭阳县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点”,牢固确立“发展是为了民生”的理念,坚持一切发展源于民生,一切发展落脚于民生。2014年,该县共实施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十大类100个项目,170余项子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从群众最直接的利益出发,着重解决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包含民生市政、交通电讯、城乡安居、就业创业、科教文卫、扶贫济困、养老保障、环境改善、三农建设、社会服务等项目,总投资达169.52亿元。
水是生命之源。近年来,沭阳县扎实推进区域供水工程,目前已累计投资5亿元,先后新建6个地面水厂,新铺设供水主管道累计达300公里,累计通水乡镇达21个,覆盖率达55.3%,大大提高了全县集中供水率和群众饮水安全度。在沭阳县第二自来水厂厂区,笔者了解到,该项目由县财政投资4.29亿元兴建,供水规模设计为20万吨/天,共分三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投入运行,供水规模为5万吨/天。如今,密集的供水管网已为该县百万群众织就了一张民生保障之网。今年以来,该县已投资1.42亿元,通过县第二自来水厂、沭源水厂、扎下水厂、湖东水厂及庙头水厂管网延伸,铺设管网4226公里,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50万人,占全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63.3%。
“要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作为密切干群关系、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城乡发展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推动落实。”卞建军说。
近年来,沭阳按照长效管理、常态运行、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要求,在李恒、西圩两个乡镇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县453个农业行政村全面推行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如今,该县村居综合服务中心、卫生室及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中心三个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环境面貌取得了较大改善,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扩大试点会议在沭阳召开,该县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全市一等奖。
一项项民生举措,如丝丝细雨,润泽城乡,情动民心。该县在落实县级为民办实事的基础上,建立镇村编报为民办实事项目制度,今年镇村共编报为民办实事项目956个,总投入5.7亿元。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阳光救助服务工程、孤儿救助基金、县乡村组四级挂钩帮扶机制高效运行,实现了特殊群体保障“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实现参保缴费银行代扣代缴及养老金系统内发放,进一步方便了参保群众。
坚持突出精准扶贫、突出整村推进、突出资金效益“三个突出”,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今年以来,全县已投放扶贫贷款6.01亿元,同比增长38%,受益农户4.7万户,贷款投放总量连续9年全省第一。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安满意度和公众安全感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前列,法制建设满意度连续两年获得全省第一,信访工作始终保持平稳可控态势。做好安置小区、保障房建设及分配工作,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妥善解决安置户及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加强阳光救助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医疗救助及临时救助工作,确保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全覆盖”; 以12345政府热线建设为切入,将受理群众诉求、解决现实问题与教育实践活动督导工作相结合,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民生服务品牌。据统计,自去年9月正式开通一周年以来,共受理群众来电7.38万件,日最高受理突破315件,办结率达99.7%,服务满意率达89.64%。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沭阳正致力于通过一件件事关民生的系列实事工程,把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付诸于生动实践。
网络创业书写财富新“神话”
“我家的网店刚创办一个多月,已经是三颗星了。”在沭阳县虞美人书城,店主仲巧玲高兴地告诉笔者,她的网店每天都有20多单业务。在仲巧玲的影响下,她的亲戚朋友也加入到网络创业的大军中,相继创办了围城书屋、墨香阁书库、紫藤书城等网店,每天业务都超10笔。这是沭阳网络创业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沭阳坚持把网络创业作为推进全民创业的有效抓手,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网络创业地域品牌的目标定位,全力推动网络创业,目前已拥有各类网店1.3万余家,颜集镇入选首批“中国淘宝村”, 颜集镇堰下村、新河镇新槐村被省商务厅认定为全省首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全市3个,沭阳占2个)。今年6月,全市网络创业工作推进会在沭阳召开。
胡建军认为,只有增强网络创业的“造血”功能,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才能让创业者轻装上阵。
为推进网络创业,沭阳根据网络创业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通过召开网络创业推进会、会办会动员部署,鼓励更多群众参与网络创业,推动“草根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变。该县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并采取联保贷款、抵押贷款等多种形式,满足网上创业者的资金需求。对新办的规模网店,当地移动、联通、电信等部门减半收取前两年宽带费。针对创业起步阶段缺少技术等实际情况,该县长期开展免费培训,今年已培训5000余人次。
提升网络创业质态,是沭阳网络创业者立足市场的根本。该县依托全县50万亩花木资源优势,发展各种涉农类网店,推动现代农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让更多花木和涉农产品实现网络销售,从大市场延伸到千家万户。目前,沭阳花农网上开店6500多家,年销售额占全县花木销售额的一半。
不仅如此,沭阳还鼓励网企对接,大力扶持发展B2C、B2B等电商业务,推动有条件的生产型企业网络创业,引导商贸服务业企业、个体工商户开设网店。发展定制经济,加强与县内各类型产品生产企业对接,促进网络销售产品更多实现本地生产。
“沭阳网络创业的勃兴,也得益于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卞建军介绍,目前该县已经建成花木类、木材类、纺织服装类等专业市场信息共享和产品推广平台。
完善配套,也激发了网络创业新活力。沭阳针对创业发展阶段需要更多服务和扶持等实际情况,加快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在开发区免费建立1.28万平方米仓储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仓储场所。积极完善乡镇物流配送配套体系,每个乡镇都设立了快递公司,其中新河等乡镇有30余家快递公司。
在沭阳,县主要领导带头学习网络创业知识,邀请专家面对面辅导授课,深入开展“十大网络创业之星”等评选,持续开展“网络创业诚信经营户”评比,表彰、宣传涌现出的创业典型和创业模范……经过该县顺势引导、强化推动,网络创业活力迸发,今年1-9月份,全县新创办网店2800余家,总数1.3万余家。在沭阳,越来越多的主体投身网络创业,书写着财富的新“神话”。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