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十二五”宿迁交通发展之成就,无疑是有目共睹的。其中,580万宿迁人感受最深的,无疑是公路的变化。从“水泥”路到水泥路,不是一个引号的区别,而是一个质的飞跃;从寥寥数条主干道到纵横交错一张网,不仅仅是一个量的跨越,更是一个宿迁人梦寐已久的巨变!
“目前,我市已实现市区10分钟、县城20分钟、乡镇30分钟接通高速,市到市通高速公路,市域内实现了互联互通、互进互融,市域外实现了与周边兄弟省市的无缝对接。”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沈学标说。
路网升级:便捷畅通口碑佳
今年春节,在广东打工的宿城区屠园乡居民小王惊喜地发现,家门口的路已不再是记忆中的“乡愁”。
他说:“以前历次春节回家,短短1公里的路程,步行足足花了40多分钟。今年虽然倒了次车,但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快捷通达的回家路,让小王这个春节过了十分惬意。
是的,在过去五年里,我市先后完成投资31.81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656公里,改造农村公路桥梁426座,让千千万万的农村百姓彻底摆脱了昔日泥泞路,自此可以出门便是水泥路,一身整洁体面回家。
市到县通一级公路,县到乡通二级公路,乡到乡通三级公路,乡到村通四级公路,100%行政村通客运班车,80%乡镇开通了镇村公交。路,真正通到了农民家门口、修到了农民的心坎上。大规模修建农村公路,为农民带来了出行便利,也方便了当地农产品加工输出,农作物卖上好价钱,更帮助各地农家乐吸引了天南海北的客人。
由于农村公路迅猛发展,带动了我市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崛起。不久前,宿豫区曹集乡、泗洪县陈圩乡、宿城区耿车镇、泗阳县李口镇、沭阳县颜集镇被评为江苏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获批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除了农村公路,“十二五”我市干线公路和地方重点工程建设成果同样丰硕:
2011年,京杭运河宿迁大桥顺利建成通车,运河文化大桥同步开工;
2012年,发展大道南延至洋河段项目开工,环城西路改造项目正式实施;
2013年,245省道沭阳至泗阳段顺利建成,205国道改造示范工程完工,并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325省道宿迁段改扩建工程通过交工验收,运河文化大桥顺利建成;
2014年,344省道沭阳至连云港段建成并通过交工验收;
……
公路建设,造福一方,惠及百姓。公路建设历来是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重点。为了完成历年建设任务,我市公路部门年年早行动,抓动员部署,制定大干方案,下达任务指标,利用黄金施工季节,快速启动各类劳动竞赛活动,推动了各项工程建设驶上了快车道。
公路建设连着民心,关乎民生。为了杜绝豆腐渣工程,把每一项工程建成精品工程,我市公路部门狠抓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严格落实质量追究制度,切实加强现场监管和技术指导,实行项目监管全过程、无缝隙理念,以“零容忍”的态度防范质量缺陷和管理死角。由于坚持铁腕手段抓质量,有效消除了质量隐患,保证了所有在建工程的质量。2011-2015年,全市干线公路重点工程项目优良率达到100%,公路工程合格率达到100%,工程质量责任事故为零。
“‘十二五’期间我市干线公路累计完成投资72.6亿元,实施建设里程456公里,建成通车233公里”。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公路处处长邵岩告诉笔者。
至2015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0977公里。上万公里的公路网络,形成了一个干支衔接、布局合理、连接城乡、覆盖全市的公路交通网,彻底让宿迁的公路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管养优化:平坦舒适满意高
今年1月下旬,我市普降中到大雪,部分桥梁出现结冰现象。雪情就是命令,接到指令后,我市辖区内各支公路养护队伍迅速出动清扫车,对重要桥梁进行扫雪除冰,维护交通大动脉的畅通……
随着人流、车流、物流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公众对公路行车环境要求愈来愈高。为了管好路、养好路,更好地为公众出行服务,“十二五”时期我市公路养护致力于精细化管理,通过制定完善管理制度和养护规范,加大考核力度,不断提升路况质量和通行条件。
尤其是2015年,我市公路部门瞄准“内业零扣分、外业争第一”的目标不动摇,全面加强养护管理,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全力备战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检查,实现了干线公路通行质量和品位大幅度提升,并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检查考核。
过去五年,我市公路部门狠抓日常养护、预防性养护和标准化养护,投入国省干线公路小修保养资金2.1亿元,累计处置维修沥青和水泥砼路面70万平方米,实施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灌缝28万延米。同步实施大中修34个项目约3.5亿元,完成危桥改造项目8个,完成投资1700万元。
随着一级公路养护里程的不断增多,保洁任务也越来越繁重。针对养护道路里程、保洁任务重的特点,我市全面采用清扫车进行机械化保洁路面,结合人工进行重点路段保洁,在城镇段更是加大清扫频率,确保了道路整洁。全市累计购置21台大型清扫机械,一级公路机械化清扫率达100%,二级公路达65%以上。
同时,我市重视生态景观公路建设,对公路沿线实行草、花、乔木立体绿化,建设自然景观与人文设施相融合的景观长廊,营造了“路在林中,车在景中,人在画中”公路景观效果。平坦洁净的路面,整齐挺拔的行道树,干线公路沿线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从车窗外匆匆掠过。
此外,我市公路部门重视公路站点建设,加快推进干线公路养护工区建设,累计新改建普通国省道二类养护工区2个,养护应急基地2个,不断完善两级工区管理体系。
目前,全市国省干线公路MQI(公路技术状况指数)值达90以上,PCI(路面平整度指数)优良率达到90%以上,RQI(路面行驶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危桥处置率达100%。这组数字,让全体公路人为之骄傲。
在农村公路管养方面,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县区政府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将农村公路管养纳入政府行政管理范畴和年度目标考核,制定并落实市级专项资金奖补方案。
“为加强农路养护,我们采取季度定期检查,一年四次集中考核和平时抽查,对各县(区)所有管养县、乡、村公路进行拉网式检查,重点考核是否做到有路必养、养必养好。”市公路处农路科科长曹源介绍。
五年来,全市共成功创建27个省级农村公路管养机构规范达标乡镇、8个省级乡村公路管养及安保工程示范镇和6条80公里县道文明样板路及安保工程示范路。一个个示范镇、一条条文明路,开启了我市农村公路由建设向管养过渡的闸门,让遍布城乡的农村公路实现了“畅洁绿美安”。
为了保护公路建设成果,确保有路必管、管必到位,我市公路部门切实推进依法治路进程,依法查处各种涉路违法行为。“十二五”期间,公路部门累计巡查总里程达到160万公里,共计下发督查交办单204份计401项,清除违法堆积物79889立方米、清除摊点3843个、清除非标6257块、清除路面污染45451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511处、拆除违法架(埋)设管(杆)线1.67万米、封闭搭接道口157处、恢复挖掘公路560处。
由于严管重罚加上规范管理,我市公路部门及时有效地消除了公路通行隐患,维护了全市良好的路域环境。
服务转变:华丽蜕变惠民多
2015年3月,一家酿酒企业因生产需要计划在325省道洋北段设平交道口和管道穿越公路。接到企业申请后,市公路处第一时间主动联系对方,在现场查勘之后在极短时间内办理了相关许可。公路部门高效贴心的服务,给当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得到了投资方的高度赞誉。
五年来,我市公路部门积极践行群众路线,把“三严三实”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以务实的工作作风,紧盯“民生”这个指挥棒,不断构筑服务通道,完善服务机制,实现了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蜕变。
安全出行维系百姓安全,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我市公路部门从群众根本利益出发,精心构筑牢不可破的安全防线,积极打造“脚底下的安全”。
公路点多线长面广,为了解决公路安全隐患,保障群众出行安全,“十二五”期间,我市公路部门大力实施“安保工程”,不断完善各类标志标线,增设震荡标线、防撞栏、警示标牌标志、导向标志。全市安保工程累计投入4900多万元,增设各类安全标志2100块,波形护栏6万延米,施划标线49万平方米,极大地提升了公路安全通行水平,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率,有效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针对非法超限问题,我市公路部门依托5个超限检测站、3套不停车检测系统,坚持部门联动和区域联动治超,加强源头治理,严厉打击非法超限超载行为。先后组织开展了“春雷行动”、“百日会战”、“重点路段集中整治行动”、“区域联动”等治超专项行动。五年来,全市累计查处超限车辆3.3万辆次,卸载货物76.4万吨,干线公路平均超限率控制在2.34%以下,有效维护了路产路权。
同时,我市高度重视公路应急处置体系,不断完善提升应急能力和水平。先后建成市级公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中心,建成了1个市级应急处置中心,2个县级养护应急处置基地(工区),8个二类工区,建成17个交通量观测站点,市县公路管理机构及收费站、工区、超限检测站等节点逐步实现信息化全覆盖,构建集“路网监控、应急指挥、信息服务、行政监督”于一体的全市公路服务与应急指挥体系,有效增强了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我市在205国道部级示范路建设中,投入了数百万元用于感知公路建设,在22个关键点安装监控设施,与全省公路实现了联动运行。在一些重要路段,我市公路部门设立了可变情报板,随时发布公路出行信息,满足公众出行的需要。此外,还作为普法宣传的平台。
为了有效解决集镇段公路环境差、通行能力低的问题,近年来,我市公路部门按照“以镇为主、重点突破、全面改善”的工作思路,逐步推进集镇段公路环境整治,加强与乡镇政府沟通配合,实施了下水道改造、路肩硬化、增设绿化带,使集镇段公路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节能减排方面,我市公路部门2013年在S324宿沭一级路大中修项目中,首次尝试在国省干线公路中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厂拌热再生技术。2013-2015年,在国省干线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中共实施45.6公里计36.4万平方米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凝土面层,共回收老路沥青面层RAP材料约6.3万吨,其中已实际利用约6万吨,相较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节约沥青约256吨,节约投资约130万元。
同时,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成功运用了抗裂型水稳碎石基层、SMA沥青路面结构、桥梁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温拌沥青、沥青冷再生、热再生、水泥冷再生技术等一批“三新”技术成果,实现了向环保、生态、低碳公路转变。
大力开展惠民公路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市公路部门落实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免费通行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累计免费通行符合政策车辆53.99万辆次,免收车辆通行费696万元。市路网中心通过微信、微博、手机短信和可变情报板等平台,及时发布路况信息,累计发布各类路网信息3450条,竭力为公众出行提供更加周到、方便服务。
积极策应群众呼声,我市公路部门过去五年里累计办理网络问政2130件、数字城管交办事项637件、96196交通热线交办事项1571件,社会群众对公路行业满意度显著提高。
在公路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公路廉政和文明创建也枝繁叶茂,在公路系统内外散发出缕缕芬芳。五年来,我市公路系统先后获得江苏省“工人先锋号”、全省交通系统“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江苏省“十佳巾帼文明岗”、宿迁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条路,兴旺一个产业;一条路,致富一方百姓。
因为有了路,一个个村庄活力盎然;
因为有了路,一个个产业兴起;
因为有了路,一个个小康梦铺就;
因为有了路,宿迁正以跨越的姿态,不断向前!
三月的宿迁大地,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沐浴着温暖的春风,行走在平坦舒畅绿美的大路上,人们似乎永远不会感到疲倦,每一刻都笑得那么灿烂,内心写满了幸福!亲眼见证“十二五”宿迁公路发展的奇迹,人们无不认为:路,是宿迁公路人镌刻在这片8555平方公里土地上最美的丰碑!(李建 李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