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唐善龙)今年4月11日,市委书记魏国强主持召开学习传达全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全市拉开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
民以食为天。宿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现代农业已成发展潮流 宿迁农业取得了较好成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通过调优产业结构,从而实现去产能、去库存,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平衡。
多年来,宿迁一直在谋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近年来,市农委以“打造特色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效益农业”为目标,全方位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发展水平,致力革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推动品牌农业创建,精准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让宿迁农业从品质到规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尤其是“1+4”(以优质稻麦生产为基础,形成高效水产、生态畜禽、绿色果蔬、精品花木四大产业)产业体系、家庭农场集群、“一村一品一店”等具有宿迁特色的农业发展“大戏”,让宿迁农业在省内外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特色农业呈主导。农业种养结构从建市之初以粮食生产为主,逐步发展成为以优质稻麦生产为基础,高效水产、生态畜禽、绿色果蔬、精品花木为突破的“1+4”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区域板块特色彰显。目前,除了沭阳花木,泗阳生猪、食用菌,泗洪奶牛、水产,宿豫肉鸡和宿城设施蔬菜等都是宿迁的农业特色产业。
规模农业呈主流。截至去年底,全市集中连片500亩以上蔬菜基地达到59个;工厂化食用菌企业达23个,日产鲜菇近400吨;全市大中型规模畜禽养殖场4432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居全省首位,300头以上规模奶牛场达26个,存栏5万羽以上肉鸡规模养殖场达358个;50亩以上规模水产养殖户916个。
品质农业呈方向。目前,全市农产品共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1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6件;中国驰名商标3件、江苏省著名商标28件、市知名商标60件;获批省级名牌农产品18件、市级名牌农产品52件。全市累计认证“三品”数84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653个、绿色食品180个、有机农产品4个,认定“三品”产地面积比重达92.8%,居全省首位。
科技创新呈常态。全市年推广应用农业“三新”成果60项以上,先后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8个,高效农业363.5万亩、高效渔业8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40.4万亩、设施渔业25.1万亩,占农业、渔业生产面积比重分别达21.8%、23%。
生态农业呈趋势。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905万亩,设计配方肥配方16个,推广配方肥面积达518.4万亩,推广水稻、小麦、蔬菜等配方肥8.68万吨,全市建成有机肥生产企业10家,其中产能5万吨以上的有3家,年有机肥产能突破30万吨,在全省属领先水平。
宿迁现代化农业的雏形已经形成,宿迁从农业大市正转向农业强市。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宿迁农业发展面临新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的是扩大中高端供给,“革去”的是低端和无效供给。
从这个角度讲,农业的改革方向必然是高效农业,这也是现代农业的应有之意。
目前,宿迁农业的质和量虽然都有了较大提升,且在国内外农业市场上也拥有了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但是,宿迁农业起点底、基础薄弱,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只是在缩小与其他农业强市的差距,离真正高效农业、现代农业差距很大。
从2014年起,市委、市政府及市农委就在思考下一步宿迁农业的发展方向。为谋求宿迁农业的再一次跨越发展,2015年底,市农委用三个月的时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研,找到了宿迁农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二是农产品品牌的生态关联度矛盾;三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四是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五是科技与产业发展水平制约的矛盾。
针对问题,市农委提出了解决思路与办法:进一步调整区域结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努力构建更有效率、更具特色、更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这一发展思路与国家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谋而合。
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任务重 宿迁农业供给侧改革精准发力
今年以来,中央、省、市相继出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文件、方案,为宿迁农业的下一步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逐步明晰。
5月份,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关心下,《加强全市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现代农业特色发展的意见》出台,决定通过打造具有宿迁特色的特色农业,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大提升。
着眼区域特色,构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品结构。实施粮食作物主推品种区域精准化布局,重点打造优势粳稻区、专用杂交稻区、优质强筋小麦区和优质中筋小麦区等四个百万亩优质粮食产区。积极推广高效水产养殖模式和关键技术,不断扩展河蟹、青虾、花鲢专养(套养)面积,提高洪泽湖、成子湖、骆马湖主导水产品比重,2016年“三大渔业板块”养殖面积占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比重55%以上。着力培育花木特色主导品种,优先发展鲜切花、彩色观赏苗木、盆景、盆花等优势花木产品,2016年全市花卉苗木生产面积在53万亩以上。
目前,宿城区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加大洋北镇、蔡集镇、王官集镇的西瓜,中扬镇、王官集的水产,罗圩乡、埠子镇蔬菜产业的推进力度。
着力集群模式,构建更加有效的农业经营方式。依托土地集中流转推动家庭农场集群发展,配套建设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通过提供全程专业化服务实现“降成本、补短板”。2016年,全市新建家庭农场集群20个以上。深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创新计划,集成创新“宿”字号农业“三新”成果;重点推广优质粮油、设施蔬菜等新品种,立体种养、水产套养等新模式,水肥一体化调节、农业智能环境控制等新装备;加快培育职业农民,探索建立职业培训、规范管理和创业扶持“三位一体”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2016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在25%以上;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65%以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在50%以上。
着重精深加工,构建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结构。这方面,“主流”途径有两条,一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加快创建农产品品牌。目前,拥有“蟹园大米”、“上塘贡米”、“麦华大米”等20个省、市级名牌农产品品牌的泗洪县正一边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跨行业、跨乡(镇)强强联合,增加品牌产品种植面积,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拳头”品牌,一边积极发展大米加工业,特别是大力支持主产区发展精深加工,誓将“泗洪大米”进一步在国内外叫响。
着意产销衔接,构建“零库存”的农业销售结构。健全完善“县级园区、乡镇中心、村(居)网店”三级体系功能,推动“名特优新”、“三品一标”、“一村一品”农产品上网营销,构建农产品网络集货平台。同时,加快构建以省级重点实体批发市场为骨干,城乡农(集)贸市场和区域专业市场为节点,田头市场为终端,超市、平价店、直销店为补充的实体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着落生态农业,构建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结构。全市进一步着力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提升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2016年确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在90%以上,肥料、农药利用率均在35%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目前,各县区正在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即以蔬菜标准园、畜牧标准化养殖创建为抓手,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数据采集,将巡查及检测情况实时上传至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着墨内涵拓展,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是加快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和类型,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产业带,培育一批休闲观光农业集聚村,发展一批休闲农业创意产品。这方面,各县区因地制宜,“描绘”出全市观光农业的风光:宿城区以宿邳路、古黄河沿线为核心区,发展集种养殖体验、垂钓、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观光农业;宿豫区完成了《全区休闲体验农业发展规划》,新增规划建设面积3万亩;泗洪县依仗49850亩果树,在果树开花结果不同阶段,适时举办桃花节、梨花节和桃、葡萄、梨等果品采摘节;沭阳县作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指导苏台(沭阳)花木产业示范园、新河周圈村等项目主体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展旅游特色节庆或活动,培育2个以上省星级乡村旅游点,打造2个以上旅游特色村和1个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开发3种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意产品。
201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左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78%,特色产业产值占比达到82%;到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0亿元左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90%,特色产业产值占比达到90%!———这是全市农委人提出的发展目标。
六月的宿迁,沃野千里,丰收在望。
为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全市农委人正全力以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