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郭言 通讯员 陈宗银)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战场、主阵地,行走在宿城区的大街小巷,所望之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秩序井然的车流、环境幽雅的小区……扑面而来的文明之风让人倍感温馨与惬意。全国文明城市最重要的指标是民生;最重要的标准是民意,宿城区将创建工作与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地提升市民幸福度、激发市民幸福感。
“六位一体”让每位市民都是创建者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以来,宿城区建立‘六位一体、点面结合’的创建工作机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宿城区文明办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六位一体”主要通过领导包片街道、区级领导挂钩社区、区直部门包保社区、街道担任创建主体、社区作为创建单元、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将创建压力层层传递、创建责任逐级分担,举全区之力、汇全民之智开展创建工作,全面掀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热潮。
这位负责人表示,今年宿城区将强化“六位一体”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区级领导挂钩社区、区直部门帮扶社区制度,明确街道办主任、社区书记主要精力用于创建工作,确保创建有力有序推进。积极探索市场化管理模式,加快推进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管养等社会化购买服务,6月底前启动实施4个社区环卫保洁社会化管理试点,真正实现长效保洁、动态保洁。
察民情才能知民意,接地气才能有底气。为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宿城区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以“民生面对面”进小区问政活动为抓手,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民生面对面”栏目通过走进小区,与居民零距离互动的形式,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搭建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互动平台,倾听民意,了解民生,解决民求,不断增进政民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增进政府与百姓的关系与情感。截至去年底,“民生面对面”活动已经在阅湖花园、黄河上院、项王三期小区、怡景名苑成功举行了四场。
美化城市让城区每一处都是美景
主次干道、背街小巷路面干干净净;果皮、纸屑等垃圾清扫更加及时;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主城区都像被一把巨大的扫帚清扫得一尘不染。城市环境更美了,社会更和谐了。这是市民近来感受最深的地方。而这一切改变,皆缘于我市着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
据悉,宿城区今年将启动实施老旧自建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提升,投入8000万元实施雨污分流、道路硬化、技防设施、路灯照明等改造项目,确保11月底前完成20个老旧自建小区、15条背街小巷改造任务,着力打造更加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深入推进“两场一街一中心”建设,投入8000万元新建靳塘、白堡2座菜市场、5座高标准公厕和4个垃圾中转站,建成果园、石篓、白堡3个社区邻里中心,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出门就能去公园健身、休闲、亲近自然,这是不少市民的期待。今年,市区将重点打造31个街头绿地,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力争在今年上半年全面建设完成,重点美化宿迁市区的大街小巷。
“围绕建设‘林荫城市、彩色城市、花园城市、海绵城市’目标,全力推进总投资4500万元的5大类39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确保6月底前完成疏港大道、吉林路等10个重点绿化工程,真正实现居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宿城区环卫园林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管好城市让市民出行更文明更和谐
电动自行车、摩托车自觉进入非机动车道,行人按信号指示灯有序过马路,城区的交通秩序越来越好,道路也显得越来越宽。这是市民最近出行时感受到的最明显变化。道路交通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交通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而交通行为是否文明,决定着城市交通秩序的好坏,体现着一座城市的交通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
“以前上公交车挤成一团,现在那种情况几乎看不到了。”市民徐女士说。她表示,在过去,很多市民一窝蜂地往上挤,不仅不安全,而且容易让小偷浑水摸鱼。“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再加上公交车辆的增加,乘车秩序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排队上车。”
宿城区文明办负责人表示,今年宿城区将深入推行《宿迁文明20条》,常态化坚持周六志愿服务制度,集中开展乱扔垃圾、乱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通过严管重罚、强行入轨,变宿迁规矩为宿迁习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