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新闻网讯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之路该怎么走?泗洪县进行了积极探索。不足两年时间,全县建设小城镇住宅小区138个,农村集中居住区84个,17.3万人实现了集中居住。
泗洪城镇化路径是什么?
三个一点,让农民买得起楼房
8月18日傍晚,居住在汴水新村的石集乡李台村农民刘益民下楼到小区门前买饼。从出门到返回家中,只用了5分钟。
“以前,想都不敢想这事。居住的村庄远离街上10多里,来回一趟要两个小时呢。”刘益民说。
汴水新村居住着3000多户居民。清一色的“马头翘角,黑瓦白墙”徽派建筑风格,十分惹眼。
这是泗洪县农民集中居住的一个缩影。从2011年下半年,该县将原来1997个自然村庄规划成125个集中居住点。
漂亮的房子,农民买得起吗?
敲开汴水新村北苑张贤高家的门。“房子103平米,1260元一个平米,连简单装璜共花15万元。老房子拆迁补偿7万5,办新居乐贷款6万元,掏了1万多现金。拆迁补偿一点,银行贷一点,积蓄掏一点,大伙基本上都能买得起。”
为了让农民买得起房子,县乡对土地、房子实施“双控双低”,即通过控制地价来控制房价,达到低地价低房价。同时,县里协调农商行推出“新居乐”贷款。一般每户可贷5-8万元,5年内还清。第一年贷款利息由县财政全额负担,从第二年起,财政逐年负担当年利息的80%、60%、40%、20%。
尽管房价很低,但农村仍有10%左右的困难群体买不起房子。于是,乡村建设不同户型的房子,供他们选择。车门乡陈龙村有60户人口少经济又特别困难的家庭,村里建设50平米小户型房子,每户只要拿出3万元(成本价)即可住进去。对于家庭真正无力购买房子的,则政府兜底,建设保障房并“零租金”,实现“居者有其屋”。
告别土地,让农民住得安心
农民集中居住了,那农资、农具如何放置,农民的收入有无影响?
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彻解了这些难题。
上塘镇农民周茂荣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土地租金每年每亩850元,加上政策农资补贴,每亩有近1000元收入,相当于一亩田的纯收入。”
正因为如此,该县实施适度规模流转土地。截至目前,全县已经规模流转土地94.37万亩。
为了不让农民吃亏,乡镇和土地承租方约定,每3年调整一次流转价格。按照亩产325公斤水稻基数,依据当年的市场价格确定租金。
土地集中了,农民怎么办?
泗洪县委农工办副主任王旭告诉笔者,一部分农民进入企业务工,成为产业工人;一部分在村里为老板种田,成为职业农民。
“土地流转出去之后,俺心里一点儿都不慌。俺在乡里园区内的企业务工,每月能拿到2500多元,最高还拿到3000元,比种地强多了。”瑶沟乡瑶沟居委会张小敏说。
县乡两级竭力为农民创造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设标准化厂房591万平米,已有近千企业入驻。只要不挑不拣,农民基本上都有事做,月薪2000元左右,高的可达3000余元。
“目前,货币化收入已经成为泗洪农民收入的主要形式。”县委农工办主任朱殿华坦陈。今年上半年,该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5元,同比增长12.9%。
精细管理,不让混住村民成为“断线风筝”
人口集中居住,原来的村界没了,如何管理?
“我们在集中居住点试行‘村居支部和小区支部联责、村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联选、小区人口和常住人口联管、物业服务管理与居民自治相结合’的‘三联一合’管理模式,有效地解决管理难题。”石集乡党委书记徐建成说。
双沟镇罗岗小区居住800多户农户,由原来的高套、李庄等3个村合并在一起。在村民入住前,就配置了小区管理中心,选出了小区支部和业主委员会。原来的村两委班子继续到小区集中办公,和小区管理中心共同解决村民入住后的各种生活问题。派出所设置了警务室,并掌握每一户的详细信息。
在石集乡瓦房集中居住区,小区工作人员还为居民提供代办各种证照、代购各种生活用品、代缴水电费用、代管贵重物品、代为临时托管幼儿、代为提供求职信息等业务。每天,前来办理业务的村民络绎不绝。
泗洪县委书记徐德认为,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住得好仅是一方面,最要紧的是心情舒畅。因此,县乡专门投入资金购买话筒、音响等设备,免费送到小城镇、集中居住区等的活动广场,供农民唱歌、跳舞使用。每到傍晚,全县城乡千余个活动广场人头攒动、歌声嘹亮。 (许昌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