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回应群众诉求,科学布局义务教育施教区,优化教育资源,宿迁多措并举———

2020年10月29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网 2016/7/26

宿迁网讯(记者  汪正文  程大伟)“我们就属于这个学区,离家近,以后接送也方便,学校环境、设施都不错!”昨日,家住宿豫区中通·名仕嘉园小区的李金桂高兴地说,“最近刚为儿子办好了就读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的报名手续,家门口上学,各方面都放心!”

李金桂所说的学区,就是施教区。据了解,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为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有序入学,义务教育学校实行施教区制度。

让孩子就近上学、上好学,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深情牵挂。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划片招生切实保障适龄学生入学

按照施教区入学,是国家促进有序入学,保障教育公平,避免择校的战略选择,宿迁已施行多年。

那么,施教区究竟怎么划?划了就一成不变吗?

“施教区的划分,主要依据学校布局、办学规模、人口发展等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施教区的划分按照充分调研、制订草案,召开会议、修订草案,组织论证、征求意见,形成方案、进行公示,正式发布、贯彻执行等程序进行。我市分别于2012年、2013年发布了中心城区初中学校施教区调整方案和中心城区小学施教区调整方案。

有家长称,自家小区和某小学距离很近,却不属于该校施教区。对此,该负责人解释说,就近入学并不意味着直线距离最近入学,而是相对就近入学。施教区的划分有五个原则,即与行政区划基本同步、相对就近入学、全面覆盖、历史延续、因地制宜。

在招生中,适龄儿童、少年与其法定监护人的户籍和实际居住地是确定其施教区的主要依据。适龄儿童、少年与其法定监护人在同一户籍,且户籍与实际居住地(房产证或不动产证)保持一致,就可以认定适龄儿童、少年符合施教区条件。

人们不禁会问,施教区内的学位数,是否能满足区内适龄学生的入学需要?

答案是肯定的!在招生工作开展之前,各区教育主管部门就科学确定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施教区范围,从而保障辖区内适龄儿童、少年(包括外来经商、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和转户居民子女)具有一个相对就近的公办学校学位,真正做到“学有所教”。

渴求优质教育背后的种种隐忧

教育,承载着个人乃至家庭的梦想,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大事。而因房地产开发商虚假宣传、延期交付办不了房产证等问题却成为了报名入学的绊脚石。

随着严格按学籍、户籍就近入学政策的施行,选择名校变得越来越难,因而“择校热”逐渐变成“择学区热”。市民王女士就是这样的代表。

“当初就是冲着孩子能就读这所学校,才购买了住房。当时承诺凭购房合同就能入学,但真正报名时却入不了学。”家住市区某小区的王女士说,自己购买学区房后孩子入学却很不顺利,感觉很苦恼。

少数群众还遇到了这样的困扰:“前两年,邻居的孩子都是在小区不远的学校上学,等到我们孩子今年上小学,却被告知不在这个施教区,弄得我们摸不清头脑。”家住宿豫区某小区的张先生无奈地说。

群众热衷“学区房”,折射的是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心理,“施教区房源”则成为了开发商的营销卖点,甚至出现虚假广告宣传、空头承诺,以求吸引买房者。

据了解,《房地产广告发布规定》明确提出,从今年2月起,房地产广告中不得含有广告主能够为入住者办理户口、就业、升学等事项的承诺。记者昨日走访市区部分楼盘发现,少数开发商仍在打“擦边球”。“坐拥名校”、“名校为邻”这类词语一度误导着群众购房需求。

少数家长还遭遇了办不了证的难题。有家长反映,因小区建设进度慢、延期交房,房产证暂时办不下来。此外,有市民说,房子在8月31日前交房,而房产证需等交房后才能办,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却成了“鸿沟”。

上述问题表明,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种种隐忧,上学路上存在本不该有的路障,做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多措并举打造均衡优质教育

在实际工作中,有关部门深入细致解读教育政策,回应群众关切,同时积极处理好各项事宜,整体招生工作平稳、有序,上述几位市民遭遇的问题也得到了相应解决。但透视问题,也为今后工作带来很多启示和借鉴。

对于因虚假宣传不能兑现施教区入学的问题,市场监管部门有关人士表示,根据《广告法》等有关规定,凡发布虚假广告宣传内容的,将依据情况给予相应查处。同时,将进一步加强常态监管,肃清市场秩序,还市场一片清明。

江苏钟山明镜律师事务所宿迁分所王邦法律师认为,如果因开发商原先的入学承诺不能兑现,导致合同失效的,消费者有权要求解除购房合同,返还房款,视具体情况赔偿相应损失。消费者可以和开发商协商解决,或通过法律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市教育局工作人员提醒,家长购买所谓的施教区房源时,了解入学政策应向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咨询,不要轻信开发商宣传内容,在户口迁移、学位查询方面也要多听听官方意见。

同时,有专家表示,施教区房源并不是非买不可。“漫思心理工作室”负责人龚长敏老师认为,“学区房”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是不能被量化的,“学区房”不能与个人成功“划等号”、“上保险”。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代‘孟母’无需再‘三迁’。”龚长敏提醒广大家长,要理性对待施教区划分和调整,不盲从、不从众。家长要淡化“学区房”意识,而应注重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

在少数市民反映因延期交房、暂时拿不到房产证(不动产证)等问题后,市政府、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召开会办会,详细了解问题原由,将群众的入学需求和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积极稳妥地处理问题。

“在实际招生工作中,凡因小区建设原因造成延期交房的,由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开发商对接协调解决。家长凭购房合同、发票、契税等有效材料,由所属区教育主管部门安排学位。”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正是这样的“特事特办”化解了群众的“燃眉之急”。

作为房地产市场监管部门,市住建局房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定期开展在建房地产项目风险排查工作,及时把握项目状况。同时,对被划分为延期交付的重点项目,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套方案”进行跟踪帮办,推进工程建设和竣工验收工作。

对于施教区微调问题,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因为施教区划分所依据的因素是动态的,需结合居住人口变化和新的规划布点学校建设等因素对施教区适时作相应调整。调整时,教育主管部门会听取社会意见,在履行法定手续后,面向社会公布调整后的施教区方案,施教区内学生应到相应学校报名就读。

毋庸置疑,施教区问题与教育均等化息息相关。在宿迁学院研究人士看来,实现教育“均等化”的路径在于,首先要实现以人为本、机会均等、守住基础,切实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其次,要缩小区域、校际差距,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

正是基于这份认同,为了推动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跨越,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师资流动、薄弱学校改善、学校精致化管理等工作。

目前,全市基础教育集团已达51个;每年教师交流人数占教师总数比例维持在15%左右,合理配置资源,激发队伍活力;以薄弱学校改善为内容的“改薄”计划总投入49亿元,已完成投资21.5亿元。此外,已评选中心城区精致管理达标学校23所、示范学校32所,示范带动效应不断放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