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南昌海立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跃军
Q:南昌海立电器有限公司2007年入驻南昌,当时提出的口号是打造中部绿色工厂。那么,公司是如何从产品结构中体现绿色的呢?
A:我们公司是世界空调压缩机巨头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投资的全资子公司,目前年产能已达到620万台。未来我们将加大产能,达到年产能1200万台。
南昌海立项目是上海日立适应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实现“全球第一空调压缩机供应商”愿景的重要战略举措。南昌海立项目不仅仅是上海日立生产能力的简单转移,而是在上海日立现有的技术规模基础上,生产符合新能效标准的高效、技能、环保型空调压缩机。
从绿色建筑和能源充分利用方面来说,公司始终坚持绿色生产,无论是厂房设计、设备采购,还是工艺制造过程、产品出库流程,都充分体现了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特别是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自然能源充分利用、生产用水、生产余热回收利用、空气源热泵等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实现无污染排放,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从而更好地保护南昌自然环境。以关键绩效指标(即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例,目前南昌海立为53千克标煤/万元产值,而2014年南昌市的平均水平为389千克标煤/万元产值。
从产品结构来说,南昌海立生产的压缩机全部产品率先达到国家2级以上能效标准。为响应国家环保、节能的号召,南昌海立陆续推出高效节能、创新型压缩机产品。2014年南昌海立成功研发并量产销售新系列变频空调压缩机,达到了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Q:南昌海立是海立集团制造产业向内陆梯度转移,并实现“两头在沪,中间在外”的战略转型典范。南昌海立与上海日立是如何优势互补,实现差异发展的?
A:一方面,人力成本差异化。和南昌海立相比,上海日立的人均人力成本要比南昌海立高38%。上海日立的主要客户集中在广东沿海一带,从上海到广州的直线距离约1500公里,而南昌到广州的直线距离只有1000公里。因此,海立集团抓住转型发展机遇,实施制造产业向内陆梯度转移,成功实施南昌项目建设,也是上海市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成功典范。
另一方面,人才培养差异化。南昌海立成立后,公司实施“新海归计划”,母公司上海日立把江西籍员工培养成管理和生产骨干向南昌海立输送,这些返赣人员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带教新人,是公司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南昌作为理工科类人才输出大市,拥有很多理工类人才,并且这些人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培养性。从人员的培养速度上来看,南昌海立的人员成长速度非常快:培养一个员工从专员、主管、科室经理到部门经理,仅需5年的时间。而在上海,一个部门经理最少需要8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来。南昌海立成立6年来,已经成为海立集团、上海日立的人才培养基地,多次为上海日立子公司输送优秀技术和管理人员。
Q:今年5月,南昌海立提出从单纯的制造向研发转变,这对南昌海立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A:南昌海立是海立集团“走出去”战略跨出的第一步,自2008年1月18日奠基以来,经过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上海日立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力量,承担起了上海日立三分之一的市场重任(上海日立承接了全球七分之一的空调压缩机供应工作)。随着海立集团国际化产业布局的推进,南昌海立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上海、广东、米兰、东京、芝加哥相继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后,海立集团又在南昌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历经一年的筹备建设后,中心于2015年5月18日正式运行。南昌海立技术研发中心配备了先进的加工实验设备和高素质设计开发团队,秉承海立不断创新的技术理念,积极响应全球节能减排的趋势,坚持利用创新的技术开发设计、制造出新一代“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压缩机,海立技术不断提升海立压缩机的产品竞争力。
南昌研发中心建成后,可以对公司现有产品进行独立开发设计、升级,加快了对市场和客户的响应速度,同时也能加快技术人员的培养速度。作为海立全球研发基地之一,南昌海立技术研发中心的建成运行,标志着南昌海立从单纯的制造基地,转变成集制造、研发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