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市家庭体育运动状况调查

2020年1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2018/8/7

让孩子在运动中成长

——我市家庭体育运动状况调查

这段时间,浙江省第十六届运动会正如火如荼比赛中。随着赛事不断深入,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关注和探讨也不断提升。日前,本报记者对我市6至18岁之间的青少年家庭展开调查,了解不同家庭之间的体育规划及投入、家庭体育活动开展等情况。据调查,六成以上家庭为孩子进行体育方面的支出;14岁以上孩子的体育投入时间下降明显;家长陪伴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比例非常少。

运动项目全面开花

“孩子学跆拳道已经两年了,可以说,跆拳道就像我们教育孩子的一面镜子,真实记录着孩子的成长。”王女士的儿子多多今年9岁,性格比较安静,从不和人发生冲突。她告诉记者,当孩子提出要学跆拳道时,家人都很支持,希望通过学习,不仅能够强身健体,也能让孩子更开朗。学武的日子很艰苦,劈叉、击打……一招一式孩子都做得有板有眼。“最近顺利通过绿带考试,希望他能将这项运动坚持下去。”王女士告诉记者,在这一项体育运动的投入上,每年花费为3000多元,但这些都是值得的。

今年四年级的小朱两岁被确诊为过敏性哮喘,不能参加剧烈运动。大一些的时候哮喘基本稳定,医生说可以适当参加运动了,就在这个时候,小朱遇到了乒乓球,一学就是三年。“之所以选择乒乓球运动,是因为对抗性较小,而且可以训练协调性和灵活性。”小朱妈妈告诉记者,孩子确实非常喜欢这项运动,如果不生病,每周五个小时的训练风雨无阻,寒暑假每天都会有一两场训练,从来没有听过喊苦喊累。“没想过要得奖拿名次什么的,就是想通过锻炼,让孩子能够更健康一些,这些年来,身体素质也明显改善了。”小朱妈妈表示,这项运动的各项支出并不小,但只要孩子喜欢,再贵也愿意付出。

徐女士的儿子今年7岁,学滑板一年。“一开始觉得学滑板挺酷的,还能练习平衡,就在某培训机构办了一张2400元的年卡。”徐女士告诉记者,看孩子学滑板,家长一定要坚强,有时候为了做好一个动作可能需要练几百次才能成功。每次看到他摔倒时很心痛,反而是孩子爬起来又继续练习,其实那些酷酷照片的背后有很多心酸。

在记者调查的青少年家庭中,有体育方面开支的家庭占了六成以上,跆拳道、轮滑、滑板、羽毛球、网球、游泳等都是家庭体育的普遍选择,还有少数家庭将孩子送到外地学习冰球、赛马等。“女儿从小就喜欢亲近动物,今年暑假,给孩子报了一个上海的骑马夏令营。”周女士告诉记者,骑马可以锻炼孩子的平衡感,塑造优美体态,还能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提高交往能力等。在马场,孩子还了解到马的相关知识,并学习如何照料马匹等。

家长陪伴不可或缺

“我家孩子有点胖,平时吃得多,快70斤啦,还不爱运动,学校要求的跳绳也坚持不下来。”看着一年级的儿子变成了小胖墩,体育老是不达标,陈女士十分发愁。她告诉记者,工作比较忙,顾不上陪孩子锻炼,有时候让家中老人监督,但他们有空就陪孩子跳一会儿,没空就算了,总坚持不下来,孩子的身体状况也没有明显改善。

记者从我市各大医院了解到,近年来,孩子因肥胖前来就诊的病例逐年递增,近视眼、高血压、脂肪肝、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睡眠呼吸阻塞暂停等成为肥胖儿童的多发疾病。对此,儿科方面相关专家表示,孩子最好能每天安排一小时左右的体育运动时间。

采访中记者发现,相比较花钱给孩子进行体育培训的热情高涨,家长陪伴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比例则非常小。此外,14岁以上家庭在体育方面的时间支配远远少于14岁以下家庭,而“孩子课业重”“没有时间锻炼”是不少家长的解释。“小时候,我们学了好几项运动,跆拳道练了四年,还参加过校足球队,但上了初中,孩子成绩有所下降,就让他停了运动,专心投入学业。”唐先生的儿子今年初三,停止各项体育锻炼两年半。

对此,我市一位多年从事体育工作的专业人士张先生表示,体育锻炼“影响学习”,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既是一种社会偏见,也是一种惰性作怪。掌握不了必要的体育技能,身体锻炼不好,哪有刻苦学习的好基础,何谈培养综合素质?所以,体育锻炼不仅要纳入课程学习考核,还要往学生生活中延伸,才能真正让学习与锻炼相互促进,夯实素质基础。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在家庭体育中,父母的作用尤为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在课余时间没有体育运动的孩子中,70%的父母平时不进行体育锻炼。喜欢运动的父母会为体育运动积极创造家庭物质条件,与孩子一起活动。而自身排斥体育运动的父母,则很少为孩子创造体育运动的条件。“孩子缺少锻炼,大多时候,还是家长没有做好榜样。”张先生直言,现在一些家长上班呆在办公室,下班开车,回到家就宅在家里,足不出户,很少有锻炼的自觉,在这样的家庭教育氛围下,孩子如何能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如果家长能够保证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自然能给孩子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因此,孩子缺少锻炼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没有锻炼的意识,没有形成锻炼习惯。

家庭体育大有可为

体育本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孩子成为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基础。调查中,记者发现,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家庭都关注孩子健康,并承认体育锻炼对孩子的重要作用,其中60%以上的家庭,为孩子的体育锻炼支付不菲的费用。但是,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更为重要,跟“成绩”“功课”,甚至“休息”相比,运动是第一个被放弃的选项。“其实,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课业繁重,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但这些都不成为放弃体育锻炼的借口。”成先生是一名从业十余年的游泳教练,在培养孩子体育运动方面也不遗余力,他告诉记者,他家住在10楼,每周都会和孩子比赛三次爬楼梯,获胜方还能得到一定奖励,孩子爬楼梯的积极性高涨,一开始爬一次楼途中得歇五回,如今可以一口气上楼了。“并不是一定要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更多的家庭体育运动应该润物无声地渗透在生活中。”成先生说。

成先生还告诉记者,孩子平时在家里写作业累了,或者写完作业之后,总要休息休息,换换脑子,许多孩子选择或者坐着、或者躺着看电视,身体依然处于静态。其实,即使是看电视,也可以让身体动起来,伸伸臂、扭扭腰、踢踢腿、单腿站立练练平衡力等,背外语、背课文的时候未必正襟危坐,转转脖子、散散步,不会影响记忆效果。只要脑子里有了运动这根弦,大人孩子都能想出见缝插针、一举多得的好方法。“‘坐而论道’是我国德育的一大传统,常常通过枯燥的理论说教来教育孩子。这种说教方式容易引起未成年人的反感。作为家中的教育者,必须寻求一种适合孩子身心特点的传授道德的方法。”成先生认为,以家庭为单位参加体育活动,既尊重孩子的需要和兴趣,也体现生活的本质,使道德教育与孩子的生活实际结合为一体,从动作简单、趣味性强的体育游戏到动作复杂、充满竞争的竞技体育,都要求参与者必须在一定规则下进行活动,必须遵守活动规则,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既享受了运动带来的乐趣,建立规则意识,长此以往,也会将体育精神运用于生活,还能增进亲子关系。(湖州日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