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讨论时指出的五个“正确认识和把握”中讲到,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这一本质要求,努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等方面不断探索新路子。代表们一致认为,江苏发展基础好,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就是要紧扣大会主题,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攻坚克难,走出具有江苏特点的科学发展新路子,为全国发展做贡献。
“两自企业”,
才能拥有真正全球“第一”
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代表分析说,催生新产业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今年前三季度,南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逆势增长17%,其中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产业产值增幅均超过25%,软件信息服务业产值增长甚至超过43%,均高于工业产值12%的平均增幅。杨卫泽说,增长快的新兴产业往往是人才密集、研发密集、市场新生需求密集的产业,为此南京已经确立“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道路,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进而推动城市转型,最终打赢转变发展方式这场硬仗。
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代表介绍,近年来无锡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突出抓好人才引进、载体建设、金融创新,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从今年起到2015年,无锡特别设立了总额100亿元的资金引导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重点对自主知识产权建设等科技创新项目,对引进创新人才、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等予以支持,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财政资金扶持。
“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党代会报告中还是第一次,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将创新驱动的定位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中国工程院院士、省长助理、科技厅厅长徐南平代表认为,经过改革开放尤其是最近10年来的快速发展后,我们逐渐面临劳动力成本较低等传统优势减弱的挑战,需要集聚新的发展动力、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江苏的率先探索表明,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赢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徐南平说,江苏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时,要充分发挥科教和人才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的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同时,要特别重视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增强协同创新水平。
企业的主体地位如何更好地落实?“要打造拥有‘自主创新技术’和‘自有品牌’的‘两自企业’,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经济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红豆集团党委书记、总裁周海江代表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居全球第二,很多产业已成为全球第一,但仔细分析,大多数产业都是“被第一”。很多产品今天在江苏加工,江苏就是全球第一,明天拿到其他地方加工,其他地方就是全球第一。但谁有资格把“制造”拿来拿去?只能是品牌拥有者。因此要掌握国际分工主导权,就必须打造一批自主品牌。“如何打造中国品牌?我的体会一是通过创新提高技术含量,二是注重民族特色提升文化含量。”
发展的动力要变,增长的方式要变,产业的结构也要变。代表们认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抓住实体经济这个“牛鼻子”,以调高调优为基本取向,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工程,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开放合作,
在全球坐标中提升竞争力
许多代表在讨论中表示,十八大报告专门提到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这坚定了江苏巩固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苏南是我省乃至全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最高的地区,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代表说:“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必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可以说,开放优势是苏州最重要的发展优势。”他说,下一步苏州将通过加快经济国际化来推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产业国际化方面,苏州将依托10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引进高质量的外资,进一步优化外资结构。同时,带动服务经济和创新型经济提升,不断壮大产业能级,全力打造具有现代经济特征的产业高地。在人才国际化方面,将继续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对人才投入、创新引进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团队到苏州创业发展,以人才高地来打造创新高地。在城市国际化方面,将用国际化的理念来规划建设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
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未来,沿海地区将成为我省开发开放的新高地。“以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为载体,连云港将更好地承担起面向东北亚、依托大陆桥、服务东中西的国家使命。”连云港市委书记李强代表表示,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是全国首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跨省、跨地区的东中西大范围区域合作示范区,对连云港是难得的机遇,我们将强化港产城联动发展,为中西部提供便捷的出海通道,并着眼于做大产业,为与中西部地区展开产业对接创造条件,努力把连云港打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高地。
既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周海江建议,企业想要在国际大市场中分得更多“蛋糕”,不能仅限于单纯的产品“走出去”,要让资本、品牌、市场、管理、人才走出国门。基于这样的发展理念,红豆集团在柬埔寨建立了11.13平方公里的经济园区,目前已开发3平方公里,入驻24家企业。“‘走出去’办园区是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通行做法,能够帮助中国企业‘抱团’发展、抵御市场风险。”周海江表示。
代表们表示,扩大开放、深化合作,江苏要高看一眼、深挖一锹,当前还要创新开放模式,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从加工贸易向高端贸易、服务贸易转型,从出口为主向出口与进口并重转型,在全球坐标系中提升江苏的整体竞争力。
城乡一体,
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百姓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意,十八大报告多次强调要注重发展的统筹性、协调性。“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回应了百姓的期盼,也彰显了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民的信念和决心。”代表们表示。
目前,我省城市化率达到61.9%,比10年前提高了17.2个百分点,所有行政村实现“七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但对照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要求,到2015年我省城市化率要达到68%以上,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和现代城乡形态基本形成,任重而道远。
率先发展看江苏,江苏率先看昆山。已经处于“标杆地位”的昆山,率先在全国实行城乡低保统一标准、城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并轨,农民与城镇职工、本地人与外地人都能公平享受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城乡一体化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让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代表的描绘,令人非常羡慕:“城市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环境优美,农村的乡土风情并没有被城市化盘剥销蚀,城与乡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昆山的经验在哪里?“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赋予昆山城乡一体化不同的发展内涵。”管爱国介绍,在率先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昆山注重“八个一体化”——城乡发展规划、公共服务、就业社保、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社会管理一体化。在今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刻,昆山提出包括教育促进、健康共享、社会保障、文化建设、富民增收、环境优化、管理创新、素质提升等在内的“八大工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民生质量、公平正义、平安稳定统筹并举。
代表们认为,我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既要补旧课——城市内均衡,又要上新课——城乡间均衡。对于苏北来说,既有较强的后发优势,也面临薄弱的现实基础。2011年,苏北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3.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6个百分点。“按照省里的既定目标,到2015年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苏北,关键看宿迁,我们要迎头赶上。”宿迁市委书记缪瑞林代表说,目前宿迁正在做一系列的新探索,比如,集中力量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巩固提升县城带动能力、有计划地培育区域性重点中心镇、启动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加快形成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功能分区合理的城乡一体化框架。
缪瑞林认为,城乡一体化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目前,宿迁统筹了城乡劳动力资源管理和就业服务,创新了农村金融服务体制,建立完善财政支农惠农投入机制。同时,进一步丰富优质教育资源,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制度,构建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本报特派记者 耿联 李扬 吴剑飞 黄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