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苏宿迁:“一村一品一店”农民抢当互联网经济人

2020年11月02日 10阅读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5/8/13

中国江苏网8月8日讯   在农村互联网快速普及的今天,农民的职业角色会有什么样变化?记者在江苏经济后发地区的宿迁市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抢答互联网“快车”,通过拥抱互联网,探索“一村一品一店”发展模式,深度挖掘本土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在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还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抢当互联网“经纪人”。

农民从“面朝黄土”到“鼠标营销”  

梨树种植是宿迁市宿豫区顺河街道林苗圃村的主要农业产业。这个有200多户居民的小村庄靠着梨树所带来的丰厚馈赠,在互联网的催化下,已经走上了网络致富路。

盛夏时节,林苗圃村农民每天都会在电脑上点击鼠标浏览自家的梨子在网店的销量。两年前,56岁的肖督华还是个“留守老人”,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如今乘着当地鼓励网络创业的东风,小儿子回到家开了网店,把家里种的梨以及其他农产品推向网络销售,半年的收入就超过2万元。

据林苗圃村民陈茂辉回忆,以往每逢梨子成熟时,村民们是既高兴又烦恼,梨子保鲜期不长,摘下的梨子都要靠自家人骑自行车驮到5公里外的集市去卖,或者租用车辆运到外市批发市场销售,一斤梨也就能挣一毛钱,一年下来也不过挣千把块钱,除去劳务和买肥料,一年几乎是白忙活。

为了做活农产品市场,从去年起,宿迁市开始探索“一村一品一店(网店)”的发展格局,在发展本土特色产业的同时,鼓励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种植大户等主体开设网店,将农产品“上网”。林苗圃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2015年,该村开发出“酥梨原汁”“梨王头道醋”等20余种农产品在线销售,销售额迄今已突破百万元。

如今,宿迁市下瞎的宿豫金针菜、沭阳花木、泗洪大闸蟹等地方特色产业,已成为不少人网购时认准的“牌子”。目前,宿迁拥有4个全国“淘宝村”、6个省级“电商村”,全市共有2.8万个农产品网店,“触网”农产品141种,2015年上半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实现13.5亿元,“互联网+农业”大戏正愈演愈浓。

网络“红利”让本土人不再舍近求远  

传统农村养殖种植的高风险、低收益,曾让许多想创业的农民敢想不敢试,不得已选择进城打工。而宿迁实施的“一村一品一店”则串起了当地一二三产业,利用互联网打通了农业产业链条,让农民在自家土地上就能有更高的收益。

网络创业门路多,在沭阳县新河镇,除了千余家专售花木的网店,还有像“豪杰干花”这样专门加工剩余材料、做成工艺品销往国外的网店。为“豪杰干花”做分销的叶刚,1年能挣好几万元,与原来种地时辛苦1年挣不到1万元比,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宿迁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642元,同比增长了10.5%。

农村人口结构的失衡一直困扰着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留守问题正在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在宿迁,这种局面正在悄然发生改变,随着农村电商的不断火热,年轻人价值观念也有了变化。刚刚大学毕业的张超放弃留在南方大城市的机会,回到家乡宿迁宿豫区农村帮家里种黄桃。“要是在以前肯定要被嘲笑的,现在大家都觉得很正常。”

宿迁市总工会的统计数据表明,宿迁外出务工人数从2005年的109万人已减至2014年底的65万人。今年一季度,全市返乡创业的就有3000人。

政商搭台助力农村互联网致富梦  

宿迁市探索“一村一品一店”的背后,是国家政策红利、地方政府决策和市场强大推力综合发力的结果。

在宿豫区新庄镇朱瓦村,大学生村官丁春龙是农民致富背后的“重要推手”。这名28岁的年轻小伙,凭借年轻人对网络的熟稔和敏感,在京东和淘宝开设新庄杉荷园农产品专营店,在网上销售当地新鲜莲藕、莲藕汁、莲藕粉等10余种农产品,不到两个月,实现销售额6万元。他还挨家挨户帮助村里农户在网上开设自己的网店。“这里的人天生有一种想要致富的拼劲儿,他们很快就‘拥抱’了互联网。”

知名电商平台也纷纷“拥抱”宿迁农村。2015年上半年,宿豫区138个村(居)规范化建设了216个京东农村电商合作点,完成交易超过1.7万单;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石集居服务站开展当天,实现销售额51.1万元,刷新了全国村级淘宝店开业当天销售记录。苏宁集团则在泗阳县上线了全国首家县级地方特色馆“泗阳馆”。

宿豫区于2014年出台《“百千万”网络创业三年行动方案》,计划在3年内至少培育100家重点企业实施网上营销,每年新发展1000家实体店兼营网店,每年新发展1万名创业主体。培养农村电商人才,也成为“一村一品一店”模式的重要“功课”。宿迁市“金种子”网络创业大赛已成为农村电商商户一年一度的“节日”,通过比拼销售额,商户们互相竞争、学习、提高。在“互联网+”的战略背景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中,宿迁市探索的“一村一品一店”正鼓舞着过去“面朝黄土”的农民,蜕变为面向互联网的“新经纪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