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县按照“江苏生态大公园”最新定位,始终把发展生态经济摆在突出位置,聚焦资源、聚合力量,全力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先后创成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县城,连续四届入选“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一、做好三篇文章,聚焦发展生态产业。一是做好“生态+农业”文章。抢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重要机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调产业结构。围绕“生态、高效、特色、现代”定位,大力发展精品林果、绿色蔬菜、特色水产等优势产业,每年新增结构调整面积5万亩,每个乡镇建成一个2000亩左右、连方成片、单一品种的农业结构调整示范点,“十三五”期间形成“五园五带”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创成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调产品结构。引导农民改粮食作物为经济作物、改常规品种为优质品种,三年内建设有机农产品基地5万亩,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占比超过50%,创成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调经营体系。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一村一品一店”运行质态,全年新增家庭农场155个、培育市级以上示范经营主体9个、新增“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20个。二是做好“生态+工业”文章。一方面,严把项目准入技术门槛和环保门槛。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大力引进亩均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项目,凡排放不达标一律不引、环评未通过一律不建、破坏生态的一律不要,把工业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对存量项目推进生态化改造。深入实施“511”工程,推进科技创新“五个一”活动,年内完成“千企千万”技改项目80个、“两化”融合项目6个,淘汰落后设备171台(套),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按照“五有三转”要求,加快绿色循环园区建设,力争泗阳经济开发区三年内跻身“国家队”,意杨产业科技园创成省级高新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三是做好“生态+旅游”文章。高标准推进省级成子湖旅游度假区、百里桃林画廊等一批富有生态特色的龙头景区建设,加快打造远近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2020年成子湖旅游度假区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将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打造“桃花节”、“桃源音乐节”等项目,三年内建成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各3个以上。
二、突出三个关键,着力强化生态治理。一是突出源头管控。深入开展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积极推进集中供热,加强燃煤锅炉整治,年内百通宏达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用,完成重点行业VOC治理项目53个。加快实施天然气“镇镇通”工程,有序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鼓励新建高层居住建筑采用太阳能供热系统,力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10%以上。二是突出精准治理。实施蓝天行动,坚持点源、面源、移动源“三源”全治,加强工业烟粉尘、城市扬尘、老旧机动车治理和秸秆禁烧污染防控,确保年内PM2.5浓度比去年下降0.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5%以上。实施清水行动,全面落实县乡 “河长制”,严格控制污水排放,重点实施成子湖生态修复和淮沭河、六塘河、古黄河水污染综合治理,力争到2020年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实施“清流入城”工程,对城市内河改造贯通,三年内形成60公里循环水系、40公里生态走廊。实施绿地行动,按照“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荫、面上绿化成林”目标,加快构建彩色生态网络,年内栽植各类苗木180万株,到2020年更新雌株杨树30万亩,城市绿地率达4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45%以上。抓好土壤、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小砖窑、畜禽养殖专项治理,年内禁养区养殖场全部关停或搬迁、限养区全部治理到位,全力争创国家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三是突出保护建设。实施城乡污水处理“三扩三提”工程,全面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和出水达标率;年内城市污水处理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乡镇镇区污水处理系统全面实现“十个必接”,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坚持“以物育人、以物化人”理念,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一批功能性基础设施,年内完成72条背街小巷整治及5个“城市之家”建设任务,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15%。
三、抓住三项重点,全面形成创新合力。树立生态典型强带动。加快推进卢集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以农业示范园、环保创业园、宜居新家园“三园”建设为核心,全面实施4大类59个重点项目,力争到明年底,全镇特色林果面积扩大到1.5万亩,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自主创业人员200人以上,建成优质采摘园、农家乐30个以上。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县创建为抓手,有序推进特色镇、特色村规划建设,年内渔游诗画小镇完成基础设施工程,分别打造省市级美丽宜居村庄2个、5个,到2020年建成省级田园乡村30个以上。创新机制体制强活力。突出生态富民、推进乡镇特色发展,在不增加人员编制基础上,对乡镇机构进行优化调整,组建运行“四个办公室”,目前已在众兴、卢集和庄圩等三个乡镇正式挂牌运行,年底前在所有乡镇全面推开。成立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指挥部,各乡镇(街道)、部门组建专门机构统筹谋划推进工作。注重考核评价强引导。将生态经济建设工作纳入各乡镇、园区、部门考核体系,更加聚焦产业发展质量、生态空间管控、生态富民增收等方面,提高生态建设指标占比权重。出台2017年度特色发展试点乡镇考评办法,对所有乡镇进行分类考核,建立干部生态环境评分考核公示制度,以考核“指挥棒”引领发展方向。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实绩公示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强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确保生态红线保护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40%。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