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20年11月02日 10阅读 来源:南昌经开区 2017年3月2日

3月1日下午,有幸参加南昌“出彩课堂”小学语文观摩课活动。每一次“出塞” ,都是一次“丝绸之路”。  前来听课的老师挤满大堂,课还没有开始,但我已经感觉出语文老师们的老师,有的老师在低声谈论上午的笔记,有的老师在讨论今天来培训语文课的安排。其中有一幕让我特别动容。

一位大概年过半百的女老师,身着尤其朴素,头发中的银丝已经参半,神情严肃又专注,走到座位第一排,看到一个空位置便问旁边的老师是否可以坐下,坐下来以后老师拿出一副眼镜戴上,一连串的动作仿佛让我回到了高中的班级:一个平常的工作日下午,历史课就要开始,赶紧拿出眼镜和笔,打开书本,准备做笔记…由于我坐在这位老师的斜后面,从我的角度刚好看见她似乎饱经风霜的脸庞,那么认真。实在让我觉得年轻的时候更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和时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说一个人的细节都足以打动人心,那么学习的影响也应运而生。 不一定是在课堂上,不一定是在老师身上。每一个能够激励出让你思考让你有新的更加向上的力量的行为都是榜样,都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去“吾日三省吾身”。

《北京的春天》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的第六课。新春伊始,孩子们还沉浸在新年的喜悦当中,大部分孩子一开始都能体会到老舍笔下的春节是热闹的是隆重的。深读情更切,在两位老师异曲同工的教学方法下,孩子能应该读到了老舍心里深深的思念。

步步“精”心  紧扣主题

刘老师导入新课的方式是猜字游戏,通过课件出示“春”和“节”的古文,孩子们猜字导入“春节”,再与孩子们聊南昌的春节习俗活跃氛围,让孩子们一下子回到春节的热闹景象。随之展示老北京的几张图片,引出整个课题“北京的春节”。

在新授环节刘老师通过读带有北京方言的词语,体会浓浓的“老北京味儿”,在理解了方言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文本,并用简短的词语几个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到了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接着理清文章脉络——老舍先生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北京的春节习俗。老师循着这条时间线索给出一个表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找出不同时间的不同习俗。整篇课文篇幅较长,刘老师把重点放在了元宵节。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在和孩子们一起赏析第十一、第十二自然段关于元宵节的段落时,刘老师播放了一段“灯笼”的视频,视频将老舍笔下的元宵习俗展示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便也对“一律  、通通、清一色“等词语更准确地理解了。在欣赏完了各式各样的灯笼以后,刘老师带着学生重温了几句与元宵节相关的古诗词。趣味更浓…刘老师的每一步都紧紧围绕着“北京的春节”展开赏析,老舍先生对老北京的深深怀念之情也溢于言表…

从特殊表达中体会情感

林老师的导入方式略微不同,他是通过介绍本课的体裁--散文。由散文的格式引导孩子们发现老舍本文的特殊表达方式。最后到课文里一点一点像小鸡啄米般地去寻找去反复体会这些特殊表达方式的妙处。本课到底有哪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呢?仔细看发现:有长句;有短句,如“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还有长短句的结合等等。从作者个性化的语言发现作者个性化的思维,也从中认识到了一个更加可爱的老舍。

作家朱光潜说:“慢慢走,欣赏啊!”

散文既美且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