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才集聚开启转型跨越新篇章

2020年10月26日 10阅读 来源:南昌经开区 2013年3月10日

智慧点燃创新火花,人才推动经济发展。近年来,南昌经开区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兴区、创新驱动”战略,紧紧抓住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机遇,坚持以人才优势构筑竞争优势,以人才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努力把经开区打造成为高端人才、创新性人才的聚集高地,开启转型跨越新篇章的崭新篇章。

据统计,全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数16.0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3.05%;研究生以上学历0.6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63%;驻区高校中有59名科研人员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多项人才指标稳居全市前列。

坚持政策倾斜,构筑环境优化力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经开区为了解除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积极营造尊才、爱才、育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出台《南昌经开区关于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对企业建立研发创新平台,成功申请专利,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等七大类,15小类的情况,分别给予了相应的奖励政策;在子女入学、技术职务评定、个税奖返、居住等社会化服务方面提供了全方位服务,正是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进一步激发了更多人才创新创业的激情与活力。

截止去年年底,全区对24家企业的184名高管或高技术人才兑现了个人所得税奖返,及对区内重大重点企业配套建设商品房,其价格为市场价的70%,以解决企业高管或重点人才的住房问题。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人才公寓,其项目建设土地、规划已全部到位,并将于近期动工建设。

畅通渠道对接,提升人才贡献率

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为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激情、巩固人才创新创业的成效,南昌经开区通过人才、平台、项目“三位一体”的整体工作推进机制,整合科技、人才、项目各类资源,确保人才的使用、发展与经开区转型跨越大局“同频共振”。

畅通人才与平台的对接渠道。积极引导企业创建研发中心,鼓励研发核心技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区内研发机构与企业“联姻”,区内高校科研机构与相关骨干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大力支持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

畅通人才与项目的对接渠道。以项目为载体,通过“人才+项目”模式,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兼职、短期聘用、项目合作、技术顾问等方式引进国内外智力人才,如中兴汉方药业成功与复旦大学合作,采用陈芬儿教授独创药品合成生产新技术;南昌欧菲光与引进全球著名的柔性光电微纳工程技术科学家崔铮教授,并与中科院纳米所联合建立“欧菲光?中科院柔性光电技术(南昌)联合实验室”,标志南昌欧菲光企业在该领域研发能力达到国内顶尖,国际前沿水平。

助推产业升级,驱动人才集聚力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当前,随着经开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着力打造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人才链”,提升产业人才集聚能级,切实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赶超崛起的强大驱动力,是经开区推动产业发展高端化、集群化的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

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突出人才培养重点。近年来,经开区积极引导优秀人才的智力资源和优秀企业的资本资源有效对接。结合辖区职业学校多的特点,把握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紧跟产业调整、优化、升级步伐,突出培养和引进开发区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为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深根产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其中有协助恒天动力有限公司与江西理工大学合作成立的“老虎班”、南昌海立与华东交通大学的“顶岗实习式”等用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企业迫切需要和认可的高技能人才。目前,区内现有14家企业获得全省技工院校实习基地资质,与院校共建技工实习基地。

注重产业发展实效,建设人才“宜聚”环境。打造产业发展“硬”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增强人才集聚力;坚持“软硬兼施”、“双管齐下”原则,建立健全适应产业发展特点的人才开发机制,建立更加开放、灵活、务实的产业人才政策体系,以及为产业人才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积极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发展“软”环境,为企业创建研发中心、引进高端人才提供优质服务。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是由德国技术主导的汽车变速箱生产企业。经开区积极搭台唱戏,营造高端人才安居乐业的“暖巢”,10多位外籍研发人员长期在企业工作。去年12月27日,该公司总裁斯波汀成为我省首位拿到中国“绿卡”的外国友人。

“平台筑,人才聚”,南昌经开区正形成一股人才集结的热潮。一个充满活力、彰显魅力、富有竞争力的智慧经开正向着更广阔、更辉煌的前景迈进,谱写出“人才强区”的时代乐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