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昌经开区:打好改革“组合拳”?激发增长“新动力”

2020年10月23日 10阅读 来源:南昌经开区 2017年12月14日

“放管服”改革是一场从观念到体制机制的深刻革命。南昌经开区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亲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通过积极主动作为,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使实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园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尤其是工业经济持续上扬。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新机遇和新挑战,南昌经开区打好改革“组合拳”,“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成效,激发了增长“新动力”。

“放”出活力主导产业势头强

以权力“瘦身”为项目“强身”。自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南昌经开区共保留区级行政审批事项282项,其中实行一审一核审批事项211项、即办件73项;承接市级审批事项327项,其中53项审批事项的总审批时间从406个工作日压缩到259个工作日,平均压缩2.77个工作日,压缩率达36.21%。

作为南昌经开区的重大重点项目,南昌深国际综合物流港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建设的每一步,都有该区的重大重点项目服务专员“手把手”协助。对此,该项目负责人樊成深有体会,从土地挂牌到发放施工许可证只花了4个月时间,比他们预计报建时间提前了3个多月。而这样的速度,在经开区已成常态。据该区项目办相关负责人谢荣华介绍,该区对重大重点投资项目的审批,从22个环节缩减至11个环节,压缩率高达50%。

简政放权,“放”出活力。当前,该区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及光电产业、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为主导,以家用电器、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若干产业为补充的“3+X”产业发展新模式。今年1至10月,该区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9.5%,其中,以欧菲光、智慧海派为主的电子信息及光电产业增长19.8%;以江铃新能源汽车、百路佳和格特拉克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长57.2%。伴随着江西明匠智能制造、南昌保捷机械有限公司、南昌海立同心装配机器人等一批项目抢先进驻,智能制造业也将成为南昌经开区的优势产业。

“管”出公平投资营商环境好

加强监管是推进“放管服”的关键环节。在南昌经开区,不仅做到了“以流程管事”,更做到了“以制度管人”。该区对窗口工作人员有无涉嫌违反工作作风、工作纪律的行为制定评分细则,并与季度考核挂钩,做到每日有巡查、每周有检查。该区纪工委书记吴国荣表示,通过建立更完善的督查制度、更长效的考核机制,为权力的公开透明运行“保驾护航”。

为确保实现项目的“公平、公正、公开”,该区通过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行“平台之外无审批”。同时,全面实行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强化政府对企业的信用约束功能,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坚持“放手”却不“甩手”。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该区新签约项目共计69个,开工项目41个。新增注册企业852户,注册资本同比增长181.40%;新增注册个体户1840户,同比增长28.58%。

“服”出成效企业发展劲头足

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该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共受理各类审批服务项目7154件、办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7154件,评议评价系统共评价3597次,群众满意率高达100%。

为更好更快地做好政府服务,南昌经开区唱响营商环境新品牌,为企业当好“店小二”,同时开展企业大走访,做好企情收处服务工作,建立“一六一”工作机制,(成立一个领导机构;建立六大机制保障,即围绕一套表、一张图、一位挂点领导、一名服务专员、一盏灯、一个考核来加快项目推进;成立一个专门服务机构具体跟踪落实项目的协调推进,让企业享受全程优质的服务。)赢得了企业家们的一致称赞。

“放管服”改革,赢得了企业的赞许,也释放了发展的动能。今年6月,经国家商务部考核评比,南昌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在全国219个国家级经开区中排名第47位,成为全省唯一进入全国50强的国家级经开区;今年12月,同济大学发布2017年中国级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南昌经开区又荣登“中国国家级产业园区百强榜单”,位列全国365个国家级产业园(高新区和经开区)中综合排名第34位,成为全省唯一进入全国榜单50强的国家级产业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