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不是为了创建而创建,而是为了老百姓能真正得到实惠。2014年以来,经开区把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文明创建的切入口,不走形式、不唯指标,真正做到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社区综合环境改造、治脏专项整治全力推进,便利的交通路网……一个个文明创建送来的“民生大礼包”温暖人心。着眼群众需求,南昌经开区大力推动文明创建利民惠民工程,把文明城市建设转化为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以推进民生汇聚民心,形成文明城市建设深入推进的合力。
整治社区环境居民得实惠园区展新颜
来到南齿社区的街道,我们可以亲身感受整治前后街容街貌的变化,过去那些整齐不一、风格差异大的店招店牌,已被干净整洁、美观大方的店招店牌替代,而且以前常有的占道经营、违章搭建等现象也不见踪影,整条街看起来“清爽”了不少……自南齿社区进行大规模的“整容”后,居民已看到了身边的变化,并纷纷为这项惠民实事工程“点赞”。
“店招店牌规范了,在统一的标准下又有各个商家自己的特色,可以说是焕然一新。”谈及现在的社区环境,在南齿集贸市场经营一家百货商店的张女士深有感触,“在这样干净、舒适的环境中购物,顾客对我们很信赖、很放心,生意比以前更红火了”。环境从差到好、收益从低到高,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是社区环境整治带给群众最切实的利益,也是经开区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持续动力。
截止去年年底,全区共花费1325.8078万元购置垃圾压缩设备、垃圾站配套运输车、洒水车、垃圾压缩车、垃圾保洁车、果壳箱等,完善园区垃圾一体化处理,确保园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及时,日产日清。社区环境整治,是经开区深化文明城市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着眼群众需求,从去年开始,经开区还以民生为基,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建设这项与时俱进的民生工程,深入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车”“六乱”交通整治等文明城市建设项目,切实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改造城区道路道路顺换来民心畅
春节将近,经开区处处张灯结彩,年味弥漫在大街小巷。就连穿行在道路上的车流,也显露出春节特色———除了常见的“赣A”牌号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以沪、京、湘等开头的外地车辆……行驶在经开区的街头时,或多或少感受到今年这车子开得更平稳、更舒适,心情也不禁变得更为舒畅。而这一微妙的感觉,则要归功于经开区的道路提升改造工程。
对于的哥老陈来说,庐山南大道是一条再熟悉不过的道路。“现在的车开得快又稳,开车走在这么好的路上心情都变得不一样了。沥青路面有着细微的、肉眼可见的孔洞,可以吸附粉尘。”多年驾车的老陈的体会很专业,“以前开车时,一刮风路上扬起的灰尘常常搞得人蓬头垢面,现在情况明显好转了!”
过去的一年,围绕“外部交通连通,内部交通连网”的要求,经开区全力畅通与红谷滩新区、新建县和昌北机场对接的“延伸通道”,增加延伸至园区企业的公交线路和班次,打通区内“断头路”,园区多条道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昌西大道西段、昌北大道东段、英雄八路(金港大道延伸段)、建业大道、小微大道、东西一路(英雄大道至下庄湖)、南北三路(昌北大道至东西二路)等道路绿化提升改造,使得城区道路更美观、平坦,不仅方便了司机、行人,也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品位。
“现在晚上去机场接人也可以说是一路顺风,道路好了城市美了,人家来南昌的兴致也更高了。”老陈表示。路网街道是城市肌理,从“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和颠簸不平的水泥路,再到沥青道路走进市民生活——经开区道路几经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这座园区的发展历程。
弘扬志愿服务更多人员参与更多人群受助
“老人家,现在是红灯,不能过马路!”连日来,气温持续走低,但在经开区各个主要交通路口和公交站台,你总能看到一个个头戴小黄帽、胸挂小黄牌、手拿小红旗的志愿者,他们冒着严寒开展文明乘车劝导,用实际行动为来往的市民送去温暖。
独居老人身体不适,想买菜却下不了楼,儿女又离得远,大冷的天儿,他的求助电话会打给谁呢?在鑫港社区,居民们一准儿会把电话打给志愿者。“我们已经将志愿者的电话印到了便民卡上,发放到了居民们手里,方便他们随时求助。”鑫港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说,居民现在都主动当起了志愿者,主动与困难居民联系,随时为他们免费上门服务。
在深化文明城市建设中,2014年以来,全区志愿者们还持续开展了“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开展了关爱老弱病残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持续得到关爱;以“我奉献我快乐”为主题的“小黄帽”志愿服务活动持续传递正能量。眼下的经开区,处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他们不是交警,却冒着严寒在路口维持秩序;他们不是环卫工人却在认真地清理垃圾;他们不是保姆,却在休息日为孤寡老人提供免费家政、医疗保健……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承着这座现代生态工业区的文明基因,传播着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