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学习,永远在路上 ——“滕王阁之秋”培训心得

2020年10月23日 10阅读 来源:南昌经开区 2017年10月17日

金秋十月,金桂飘香。白水湖学校的三位老师前往九江参加了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主办的“滕王阁之秋”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经典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地点在九江市第十一中学,会场上座无虚席,千余名教师代表一起观摩了来自全国各地名师的精彩课堂及讲座。10月13、14短短两天的培训对老师们来说是一次智慧分享,也是一场思想盛宴。

活动的开始主办方致辞,专家代表讲话,在主持人的寄语中活动拉开了序幕。首先是来自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武凤霞校长为我们展示示范课《爱之链》,刚上场武老师就给我们解释因为临时发现U盘中毒了,导致课件无法使用。“任凭风浪起,坐看敬亭山”,武老师凭借“一身学识走天下”,巧妙应对突发事件。即使没有课件,利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提问,环环相扣,剥丝抽茧,使孩子们明白了《爱之链》即爱之链条环环相生,接连不断;明白了只要有爱,幸福之花就会处处开放。紧接着她还为我们开展了讲座《从经典案例看读写结合》,结合课文实例从文体转换式、语言材料转换式、复杂句式或仿写式、扩写或缩写式,以说代写式等方面为我们详细阐述如何进行读写结合。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自苏州的王红老师下午为我们展示了耳目一新的组诗教学示范课。王老师的课堂就像她的人一样充满诗情画意。她先跟孩子们交流跟雨有关的诗句,接着展示张潮的《幽梦影》,结合精美的课件导入,把《约客》和《问刘十九》组合在一起,在联动和对比中体验中华诗词之意境深远。诗是亘古不变的思念与故乡,诗是穿越千年的美景与意境......组诗教学展示过后王红老师继续为我们进行讲座《组诗阅读,让古诗学习更有获得感》,她以新课程标准为根本,从组诗阅读的意义、方式、策略三方面讲述组诗阅读意义重大,不仅让学生走出了死记硬背的死循环,也帮助学生提高对诗词掌握的量与质,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习本课堂”创始人刘荣青就当前教育弊端提出新的课堂理念,“习本课堂”是对“教学二元论”到“教学三元论”的重新定位。他以“习”为价值取向。何为“习”?就是“习得”,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践、消化、融通,“习”是过程,“得”是结果。他包括习的知识、习的习惯、习的习性三个境界。“习本课堂”将引领一场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

来自安徽的李丽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独特的诗词教学课,从最古老的音韵学入手,带着孩子们吟唱最美的诗词。“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优美的歌声久久回荡在整个会场,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堂,它打破了我们对常规诗词课堂的理解。李丽老师就像是指挥家一样井然有序的指挥着一群“音乐家”。在课的最后,台下的千余名教师也不自觉的跟着吟唱起来......

著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领衔主编了广受学生、家长和老师欢迎的《日有所诵》的薛瑞萍老师也来到活动会场,给我们上了意义非凡的一堂经典诵读课,与会的千余名老师化身为学生,跟着薛老师吟诵千年的经典。她强调形象,反复,韵律才是适合儿童的经典。强调阅读要遵循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强调有节奏的阅读有益儿童的身心健康。“智慧在手中,声音是可以触摸的。”跟着薛老师吟诵,原本浮躁的心也渐渐沉淀下来,经典的文化总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让人慢下来,细细品味。

阅读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从阅读出发,去往高地,去往远方......周其星老师倡导我们要让教材走下神坛,家校携手,为童年打造一间彩色的阅读教室,做一个幸福的课程人。“星星”老师就像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星,他的课堂充满想象,充满欢乐。周其星老师从神话故事引出课题《变虫记》,然后给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我们教师仿佛也跟着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

课堂止于时间,不止于思考,短短两天的研讨会很快就结束了,而我们对于教学的思考才刚开始,本次培训让我们遇见精彩,遇见了最美的课堂教学,也期待自己在学习的路上越走越远,重新遇见最美的自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