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西日报》聚焦经开区主题教育

2020年11月02日 10阅读 来源:南昌经开区 2019年11月15日

11月11日,《江西日报》教育版块对经开区做题为“服务民生守初心 发展教育担使命  ---南昌经开区突破机制障碍推动教育大发展 ”的重要报道。

南昌经开区义务教育现状如何?与宜居城市的目标要求是否吻合?学校规模、网点布局、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结构变化是否协调?南昌经开区党工委围绕全区“加速转型升级、打造现代产业新城”的战略目标和新一轮“两行动一机制”的方案,筛选出教育网点布局、教育资源供给、校园周边交通安全三个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用三个月的时间集中攻坚,助力南昌经开区打造现代产业新城。

全文如下:

当前,南昌经开区紧扣“加速转型升级,打造现代产业新城”的战略部署,聚焦实施“二三联动、产城融合”、聚力推进“年年有变化、三年城区化”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现代产业新城。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南昌经开区党工委紧紧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呼应群众“有学上”“上好学”热切期盼,从企业和群众“需求侧”出发,从资源和质量“供给侧”发力,聚焦教育发展突出问题,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拓展教育资源供给路径,扩增教育资源总量,创立教育优质品牌,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优化营商环境贡献“教育力量”,为助力打造现代产业新城书写“教育答卷”。

教育发展是衡量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发布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南昌经开区义务教育现状如何?与宜居城市的目标要求是否吻合?学校规模、网点布局、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结构变化是否协调?南昌经开区党工委围绕全区“加速转型升级、打造现代产业新城”的战略目标和新一轮“两行动一机制”的方案,筛选出教育网点布局、教育资源供给、校园周边交通安全三个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用三个月的时间集中攻坚,助力南昌经开区打造现代产业新城。

夯实惠民举措 优先发展教育

据统计,该区有各类公办学校19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初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1所、小学11所;全区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1702人,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1341人。小学巩固率100%,初中巩固率98.67%。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90%,小学师生比为1:17.5,初中师生比为1:13.4。各项教育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2016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国家评估认定。

教育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区工委、管委会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实施“三个不为过”的强力保障,实现了教育资金投入额度之强、校建工程推进速度之快、师资力量提升幅度之大、教育质量满意度之好“四个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整体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提升。近年来全区教育资金投入相当于前20年的总和,新建、改扩建12所中小学(其中正在兴建6所),补充优化师资队伍476名,搭建了南昌经开“教育云”平台,正在实施教育城域网建设。教育发展比较优势逐步凸显。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各类省、市示范中小学12所,其中昌北二小名校效应日益放大。全区中小学新增省、市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教师21人,充分彰显出经开教育蓬勃发展的内生动力。群众满意度明显增强。与南昌二中进区合作升级办学、引进南昌十中进区办学并同全区初中组建南昌十中教育集团、与豫章师范学院合作兴办小学和幼儿园,以及与南昌师范学院推出教学教研合作等一系列办学合作、教研创新“组合拳”,促进了全区中小学教育教研、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创新办学模式 扩大优质资源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南昌经开区面对全区群众“有学上”“上好学”的热切期盼,继续强力突破发展瓶颈,通过新建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等优化措施,不断拓展丰富教育资源供给路径,让更多更优的教育资源成为助力打造现代产业新城转型升级的“动力源”、聚焦资源的“强磁场”、营商环境的“大品牌”。

 “多模式”让优质教育资源“动”起来,是助力营商环境“优”起来的重要引擎。全区上下通过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加速拓展全区优质资源总量,积极探索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经开方案”,让“经开优质教育”成为吸引和聚集各方资源、提升现代产业新城竞争力的一张名片。

实施“优质名校+”模式。通过名校或优质校的带动作用,推动薄弱校更好地发展,进一步促进全区基础教育均衡化、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加大对市属优质教育资源对该区辐射的承接力度,增加了全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量。如:以南昌十中为龙头,依托昌北一中等5所学校初中部共同组建南昌十中教育集团;以南昌二中为引领,将实验学校初中部加联南昌二中教育集团,组建南昌二中昌北校区。即将以昌北二小为主体,整合带动3-5所小学,组建昌北二小教育集团。同时,赴江苏、上海等科教重地引入2-3所全国知名中小学驻区办学,满足区内企业高管人士子女入学需求。

推行“师范院校+”模式。引导师范院校(名师工作室)或管理团队与中小学共同开展合作,发挥各自所长,通过服务学校课程建设、学科教学改革、校本研修和学校管理等影响中小学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升中小学办学质量。当前,该区与南昌师范学院教科研合作项目,吸纳了15名中小学各学科专家、教授进驻8所项目学校,紧扣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关键要素,开展了中小学内涵特色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成效初显。与豫章师范学院合作创办了附属小学和幼儿园,一年来,其办学质量和特色、影响力、知名度也日益彰显。实践证明,这一合作模式和路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应当大力推行。

共建“附属学校+”模式。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打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科研机构之间界限,借助江西财大附中、江西农大附属学校、华东交大附属学校以及省林科院附属学校4所中小学办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采取政府购买学位、设立办学目标激励资金等办法,实行“一事一议”或“一校一议”,予以特别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附属学校与区属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互融互通,共同打造高校与地方的“教育共同体”。

引入社会资源 推行多元服务

在打造现代产业新城的进程中,全区上下以开放开明的姿态引入各方资源投入办学,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引导新建一批。大力实施差别化政策,在财政资助、税收优惠、人才吸引、教师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积极引导南昌理工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等院校利用现有资源,新建或创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借力引进一批。鼓励大型地产商通过“引名校”“办名校”的方式,依附名校的资源,引进大型教育集团与商业地产联手建设以教育核心、教育服务、商业配套为主的“教育综合体”,通过“名盘+名校”,引进万科双语学校、绿地教育集团和中海教育,实现教育和地产互促共赢。

扶持激活一批。整合盘活区内民办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的散小资产,实行“腾笼换鸟”,并设立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引导基金,加大对民办学校的财政奖补力度,扶持区内红谷中学、莲松学校2所民办中小学,扩大办学规模,优化办学条件,激发办学活力。与此同时,南昌经开区还精心谋划教育发展“顶层设计”,切实做到“谋划上超前,建设上加速,保障上有力”。

该区以小学、初中学校千人学位数分别不低于80座、40座为标准,统筹考虑常住人口规模、学龄人口变动趋势、现有教育资源状况、中小学服务半径、建设标准等因素,对未来5年义务教育新增学位需求和缺口情况进行分年度、分学段全面测算,列出需求清单。同时,科学编制2020-2030年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调整优化布局、明确规划年限内的建设用地安排,实行教育用地储备制度,并确定分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和建设时序。

今年12月底前,该区将把《南昌经开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专项规划(2020-2030)》呈市政府审定后报省教育厅备案。根据《专项规划(2020-2030)》制定分年度实施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和项目推进计划,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选址,加快推进征地报批;对列入年度计划的中小学建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行联审或“一站式”审批,提高审批效率,确保规划建设学校如期建成交付使用。加强项目建设和进度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幼儿园)相关设计规范和建设标准,确保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生均用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运动面积等各项指标达到规定要求,配齐配足教学及辅助用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