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是中国的外贸重镇,今年二季度以来,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外贸数据相继转正,这背后是“上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的“加持”。
“云”上相见三省一市外贸全部正增长。今年7月,安徽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521亿元,同比增长20.9%;浙江省进出口额达到3366亿元,同比增长12.9%;江苏省进出口总额4047.2亿元,同比增长4.2%;上海市实现进出口299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
上“云”洽谈是不少长三角企业获得全球客商新订单的“密码”。近日,在面向轻工行业的“出海优品云洽全球”供需对接会上,上海思乐得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与马来西亚的客商进行了线上磋商。对接会提前进行了供需匹配和前期了解,缩短了“贸易距离”,也给了企业更多开拓新兴市场的信心。
“云”上赋能的除了洽谈环节,还有交易环节。海关总署7月1日起开展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试点首月,江苏跨境电商B2B出口1291万元,推动了外贸稳中提质。直播卖货 210多万种小商品搭上“新快车”今年上半年,义乌市进出口总值136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其中出口1309.0亿元,增长0.6%;进口53.5亿元,增长31.7%,实现了外贸出口“半年红”。从饰品、日用百货到防疫物资,210多万种义乌市场的商品通过社交拼团、会员电商、直播电商、网红带货等新兴模式抵达消费者端。
“算法”帮忙超10万家企业外贸转内销。截至5月底,仅拼多多平台上新入驻的外贸转内销企业就超过11.3万家,带动商品订单量超过3000万单。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李党会说,优质产品出口转内销会进一步丰富国内市场供给,带动消费升级。国际市场长期形成的通用规则也有助于改善国内营商环境,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新华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