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统计网讯: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本市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上海行业排行榜反映了上海企业不断提升实力的足迹,并继续引领着上海各行各业发展的潮流,为上海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从市统计局获悉,市统计局今日公布了最新的上海行业统计排名。根据2005年度数字统计的这一最新排名具有以下特点:
一、集团:稳步增长,领先全国
2005年本市的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从对本年度集团100强的资料分析中可以看出,集团100强的总体规模在继续扩大,末名百强集团的营业收入达到10.8亿元,比上年度增加0.3个亿;营业收入总计达到11416.6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1.9%。
纵观集团100强的排名,总体情况与上年度的变化不大:前三名位次的排定与上年完全相同,并且,整体的更新率也不高;与去年相比,只有11家新面孔入驻本年度集团100强的榜单,说明集团企业稳定的优势格局已基本形成。
上海企业集团的实力强大,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本年度宝钢集团以1768亿元的营业收入、比上年度增长82.7%的骄人业绩,再创辉煌,高居集团100强的榜首,连续第三年蝉联集团100强的霸主地位。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5年度的世界500强排名中,宝钢集团排名第296位,比去年上升了13位;这是宝钢集团连续第三年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的榜单,并首次进入前300名;在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除了宝钢集团外,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作为第二家上海企业集团也跻身世界500强排名,列第475位。
从集团100强的名单中可以发现,国有经济类型的企业集团还是占据着半壁江山,共有52家集团是国有经济类型的,其营业收入总计占集团100强的52.3%,继续显示出国有经济类型的集团起着主导作用。
另外,从集团100强的主营行业类别来看,制造业仍是第一位,有30家企业集团入围,房地产业为18家,批发业为12家,零售业为6家。值得一提的是,社会服务业的比例有所上升,从2004年的4家增加到2005年的11家,充分显示出社会服务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二、工业:实力增强,规模扩大
(一)工业500强在全市工业企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2005年,工业500强的总体实力进一步加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1291亿元,比上年度增长22.9%,占全市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的69.1%,充分彰显了500强企业的强劲实力。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分列500强榜单的前三位。
宝山钢铁股份公司在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钢材需求量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坚持以精品钢材制造业为主的方向,积极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档次精品钢材,始终保持着绝对的领先地位;同时,本着做大、做强的宗旨,宝山钢铁股份公司通过整合、并购,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从而在本年度以1266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78.4%的绝对优势,再次稳坐工业500强的头把交椅。
(二)重点发展行业表现突出
作为六个重点行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500强工业企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有89家,比上年度增加5家,主营业务收入达3270亿元,比上年度增加25.5%,占500强主营业务总收入的28.9%。由世界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商,台湾广达集团投资的达丰(上海)电脑有限公司、达业(上海)电脑科技有限公司、达功(上海)电脑有限公司、达辉(上海)电子有限公司、达研(上海)光电有限公司分别位于500强企业的第5、8、9、19、56位。作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代表的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在经历了汽车销售市场由火爆而降温的考验之后,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本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8.6亿元,比上年度增加13.2%,位次由2004年的第三前移至第二位。在本年度500强的排名中,交通运输设备业入围企业有45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24亿元,比上年度略有下降,占500强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的11.7%。其中,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则由去年的第四名跌至第十名,主营业务收入比去年下降33.8%。
(三)外资企业在工业500强中举足轻重
上海的外资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在全市工业企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上海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5年,外资企业单位数已占全市工业的37.8%,而在工业500强企业中,外资企业更是达到366家,占500强企业的73.2%,比上年度增加35.6%。这些外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7388亿元,占500强销售收入总和的65.4%,其中外商独资的企业有187家,占了外资企业的一半以上,这说明外商独资企业已成为外资企业的主要形式。另外,从500强的排名中可以看出,外资企业的行业分布相当广泛,几乎所有的行业中都有外资企业的身影,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比重为最高,有84家企业,说明外商首先选择的是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相对便宜的劳动力价格,进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
三、连锁超市:结构调整,巨头更强
近年来,连锁商业发展迅速。连锁经营较传统零售方式在信息技术、运营模式、组织结构和品牌效应等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已成为本市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以连锁超市为主的零售格局。2005年,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1.9%,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年份。
随着本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品市场销售旺盛,大型综合性超市越来越成为消费者购买食品及日用消费品的首选。本年度超市20强的销售收入合计达1053.9亿元,比上年度增加43.4%;联华、农工商和华联分列2005年度上海超市20强的前三位;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的销售收入达38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4.8%。作为上海连锁超市的三巨头:联华、华联、农工商三家公司网点有3601家,占了超市业态网点数的81.8%。同时,已开始对外扩展,加快市外的发展速度,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连锁超市的入围门槛也在逐年提高,最末名入围企业的销售收入从去年的2.9亿元上升到本年度的3.6亿元,增加了0.7个亿。
随着外资的进入,连锁超市的竞争将会更趋激烈,但同时也为国内的连锁商业行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从而促进内资企业的加快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建筑、房产:平稳发展,势头良好
2005年,本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一批电力基础设施、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公用事业等项目,为建筑业的平稳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继上年度夺冠后,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继续蝉联建筑业50强第一名。第二和第三名分别是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和上海宝冶建设有限公司。建筑业50强的排名情况与去年大致相同,仍是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入围企业的资质以一级以上为主,共有42家;其中5家为特级资质,前5名中占了3家。
去年第二名的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今年没有出现在建筑业50强的榜单中,这说明建筑业虽然市场大,但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同样适用。要保持优势地位,仍要不断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新路子。
为了反映本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情况,本年度新增了房地产集团销售面积和销售额20强、房地产企业销售面积和销售额80强的排名。
大华集团包揽了集团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的第一名,其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占集团20强的16.3%和16.1%。上海中房置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顾村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分获集团20强销售面积的第二和第三名。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则分别取得集团销售额的第二和第三名。房地产企业销售面积、销售额80强的第一名分别由名不见经转的上海奉贤正阳置业有限公司和上海长甲置业有限公司夺得。
五、住宿业:收入增长,外企占优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商务、会展以及国内旅游的需要,本市住宿业兼顾了高档商务宾馆和经济型旅馆的共同发展。2005年本市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571.35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人数9011.94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6.1%和6%。
2005年,住宿业百强的营业收入达到131亿元,比上年度增长9.7%,同时占全市住宿业企业营业总收入的67.4%,充分显示了住宿业百强在本市住宿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金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茂君悦大酒店分公司、上海浦东新区香格里拉酒店有限公司、上海商城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与上年度一样,分获本年度住宿业百强的前三位,营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度增长13.2%、29.9%和3.9%。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本市住宿业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外知名品牌的酒店对上海这个市场也充满信心,越来越多地选择入驻上海,抢占有利地形。本年度住宿业百强的前十位企业都是由国际知名品牌酒店管理集团经营管理的。
六、百强村:产业结构单一、地区分布失衡
2005年,上海的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整体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经营总收入超过亿元的行政村已达到428个,比上年度增加了72个;亿元村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为上海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贡献了极大的力量。
本年度综合实力百强村的头筹仍由闵行区的九星村夺得,九星村依靠其特有的“以市兴村”的模式,表现突出,已连续三年高居榜首了,而且其经营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在百强村中都遥遥领先,经营总收入要高出第二名73.2%,充分显示了其不凡的实力。
非农经济收入仍是上海行政村收入的主要来源,百强村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据统计,百强村中有81家的主要经营产业都是工业,这主要是得益于上海工业园区的迅速发展,但同时也使百强村缺乏特色。而九星村则是依据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路,这是值得其他村借鉴和思考的。
百强村的区域分布极不平衡,95%的百强村都集中在闵行、嘉定、浦东和宝山四个区;尤其是闵行区,占据了百强村中56个席位,前10名中闵行区占据了8个席位;而远郊只有松江和青浦分别有3家和2家跻身百强村之列。由此可见,地域优势对百强村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导致百强村的不平衡的地区分布状态。
点击进入:《上海统计排行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