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原谷塘村、合力村合并而成的湘潭县射埠镇谷合村,是“共和国将军”罗华生的故乡。虽地处湘潭县中部,但因交通闭塞,经济一直非常落后。过去,这里无村部、无硬化村道、无村卫生室、无整修山塘、无文体活动场所、无特色产业、无村级集体收入,是远近闻名的“七无”村。
“扶贫攻坚不能落下这样的‘七无’村!” 2018年1月,市政协委员张作奇、李运其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针对谷合村提交提案——《实现乡村振兴要支持偏远山村搞好村道、山塘、村部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社情民意信息发出呼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曹炯芳在社情民意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相关部门重点研究,拿出解决办法。
2018年初,谷合村被列入湘潭市24个基础设施薄弱村。同年3月9日,市委派驻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帮助队进驻这里。一年多时间里,在帮助队及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和村“两委”的努力下,谷合村正经历着一场从“无”到“有”的美丽蝶变。
“现在,谷合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月底的一天,我们驱车来到谷合村,明丽的阳光下,平坦的村道两旁绿意盎然,村党总支书记付学军言语中有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然而,合并前的合力村,除了一条过境乡道外,4条共3.6公里长的村道无一硬化,更别说绿化、亮化和“组组通”“户户通”了。尽管河对岸的潭花公路川流不息,但要搭上这趟优质交通的“快车”,村民们仅到对岸就需辗转近20公里。
“没有交通就没有发展。”帮助队和谷合村村“两委”深知这一道理。向上争指标、争资金;积极发动群众,寻求多方支持……一年多来,全村总计硬化道路超过10公里。这里面,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有群众的积极参与。修路资金中,三分之二来自村上自筹。“按计划,常驻村民每人出500元,没想到有的组一天就收齐了!在外就业的、当老板的,大家你一万,我几万,慷慨支持村里的建设。”村“两委”干部心里都明白,大家正在做的,正是群众最期盼的。
来到谷合村竹篱组,我们看到,涓水之上,宽10.5米、长120米、载重100吨、投资2000万元的石湾大桥正在紧张施工,预计明年元旦之前就可以顺利通车。
“这座桥我们盼了好多年了!以后赶集、去镇上、上县城都不要再绕远道了!”58岁的村民何国恩对大桥通车满是期待。他告诉我们,以前河上有一座浮桥供两岸村民步行或骑车过河。2016年初夏,浮桥被洪水冲走,村民只能靠一艘机帆船往返两岸。从安全考虑,遇上风雨天,船就得停开。不仅村民出行不便,而且去河对岸上学的孩子也不得不停课。
现在,在交通、水利等部门多方协调支持下,这座凝聚着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年心血的大桥顺利通车已指日可待。“这是一座惠及两岸两万余人的便民桥,更是一座连接外界的致富桥。”付学军说,以前大货车进不来、农产品出不去的日子将随大桥建成一去不复返。
“以前,我们村部借住在原合力小学。那是40多年前的老房子,还是土砖墙,年久失修,进出也仅有一条泥巴路。”走进谷合村新建的村部,工作人员回忆起曾经的办公环境依旧感慨不已。眼前这座两层大楼的村部,是去年在市委组织部指导下建设而成。近600平方米的面积,会议室、警务室、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功能室一应俱全。在市卫健委、市计生协的支持下,共计三间近40平方米的卫生室依托村部也已基本建好,稍加装饰即可投入使用。每当夜幕降临,伴随着动人的旋律,村民们聚集到村部前坪的文化广场,或翩翩起舞,或打球、健身。
在新塘组、胜利组交界处,只见撇洪渠渠水清澈,静静流淌。渠道的一侧,原本晴天泥、雨天灰的泥巴路已经变身为5米宽的水泥路,路边成排的红叶石楠正迎风摇曳。渠道另一侧,是一片60亩的小龙虾基地。负责人楚兴龙欣喜地告诉大家:“到现在为止,已经销售小龙虾2000多斤。明年将继续扩大规模!”
“路好了,水活了,人也就来了!”贺海清是谷合村新塘组组长,在他眼中,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是宝贵资源。“如果基础设施跟不上,脱贫、奔小康都是‘空谈’。茶叶送不出去,猪也没人来收。现在终于看到希望了!”贺海清的话道出了村、组干部的共同心声。
在水利部门支持下,谷合村30多年未经维护、整修的水库、水渠和118口山塘清理工作已经开启。利用村里优质的自然资源,吟江生态旅游项目已完成可行性报告;鱼、小龙虾养殖和稻草种菇等特色种养殖项目正逐步实施,惠及不少村民;加强油茶林的管理、发展林业经济等计划也在酝酿之中。
“一年来,谷合村的变化有目共睹,但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资金短缺、产业基础较差、内生动力不足、劳动者素质偏低等许多共性问题。”今年两会上,张作奇、李运其两位市政协委员再次提交《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薄弱村建设的支持力度》的提案,为谷合村的发展进一步鼓与呼。他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像谷合村这样的基础薄弱村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