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丨“中国锰都”涅槃记

2020年10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湘潭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9/11/18

今年67岁的刘玉华,在湘潭锰矿地区居住了近50年,她经历了锰矿由辉煌到衰败的过程。她告诉我们,从锰矿破产后,这里逐渐萧条,道路严重破损,废渣污水随处可见,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恶劣,连自来水都是限时供应,整个锰矿就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无路可走、无水可喝、无房可住、无业可就”的局面一直困扰着他们。

刘玉华也见证了湘潭锰矿的新生。如今,昔日的破败之地,已经旧貌换新颜,到处生机盎然、郁郁葱葱。新修建的锰矿国家矿山公园已经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改造好的棚户区安置房——果沙新苑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已开发的蚕桑基地上,黄绿参半的桑叶,在秋风中摇曳。近日,我们走进锰矿地区,感受近年来“中国锰都”的沧桑巨变。

百年锰都走向破败

辉煌只能从头再来

锰矿地区地处湘潭市北部,是原省属国有大型企业——湘潭锰矿所在地,这一区域锰矿探明储量946.5万吨,保存储量343万吨,素有“百年锰矿、中国锰都”之称。自1913年发现矿产以来,矿山先后经历了商办、官办、官商合办和日军掠采等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国营矿山随之建立,曾分别隶属冶金部、湖南省政府管辖。从1950年到1980年,湘潭锰矿完成了从扩建到技改的全面升级。

湘潭锰矿近百年的采矿、选矿、炼矿,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矿石年出口曾高达3万多吨,锰产品远销西欧、北美、亚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也造成了锰矿地区及牟渠沿线近50平方公里土壤的污染。2002年后,湘潭锰矿先停产,继而破产关闭。从此,锰矿地区一度成为一个“废弃”的矿区。

作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镇,因锰矿资源开采殆尽导致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滑坡,因过度开采引起的地质塌陷、废渣遍野、污水横流、基础设施损毁、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突出。企业破产以后,原湘锰职工一度喝水都成问题,每天早中晚限时限量供水。数万名职工下岗后,丧失经济来源,社会问题频发,周边3万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时代在变迁,困顿中的锰矿在2012年迎来转机。基于湘锰地区改善民生、治理环境、谋求发展的需要,结合湖南省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以及国家棚户区改造相关政策的出台,湘潭市、雨湖区两级政府选址湘锰地区筹建雨湖工业集中区,同年,这里成功获批全国第三批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资格。百年锰都拉开了全面深入的综合治理序幕。

示范工程显成效

生态文明得恢复

自2013年3月锰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启动以来,这里的土壤得到修复,生态得到保护,旧貌换新颜。

镜头一:10月28日,雨后的锰矿空气格外清新,在果沙新苑的小区内,67岁的刘玉华带着小孙子来到小区健身场游玩。看着这些被雨水浇灌过的花草,闻着雨后泥土散发的芬芳,刘玉华心里是说不出的开心。

镜头二:10月29日上午,难得的大晴天,雨湖区鹤岭镇柴山村,大片的桑树经过前几日雨水的浇灌,在阳光下闪烁着绿油油的光泽。虽然已是深秋,这里却仍然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镜头三:10月29日傍晚,在湘潭锰矿国家矿山公园里,到处都是休闲锻炼的人。广场青山环绕,绿树成荫,亭台步道点缀其中,休闲、健身等设施一应俱全。

……

鹤岭地区处于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位置,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可主动接受长沙及周边地区的溢出辐射效应,符合长远发展趋势,随着市委、市政府“湘潭向北”发展战略的实施,锰矿地区的发展日新月异。

锰矿治理示范工程项目部工作人员介绍,2013年以来,通过改革创新和政府前期投入,撬动30余亿元社会资本投入矿区治理、开发和建设,如今矿区环境问题得到根本治理,矿区的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同时,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首先,从矿区搬迁28家“三高”和锰制品粗放加工中小企业,征拆厂房4万平方米,打击、取缔非法企业26家。其次,通过综合整治,处置废渣近900万立方米,建成废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3000多吨,恢复建设用地2500余亩,复垦农田约5000亩,重金属土壤修复3000亩,植被复绿约2000亩,探索出种植桑树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模式并成功推广,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大大缩短了修复周期。

该示范工程项目区域范围13.4平方公里,治理面积10.89平方公里,项目分三期实施,目前一期项目已竣工验收,二期、三期项目已基本完成。其中包括修建矿山公园核心景区道路、锰望路改扩建工程、建设用地土地平整工程、绿化工程等;通过截排水沟、废弃矿洞填埋、废渣堆塌陷区治理、植被恢复、土地复垦等治理方式,可恢复及新增建设用地0.69平方公里,林地面积0.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0.64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这里还新修建了鹤岭至南谷公路、白云路、潭锰路、春兰路及匣锦路等主次干道,总长达37.57公里;建成了鹤岭供水服务中心、垃圾处理厂,铺设了雨污水管道、燃气管道、供水管道,总长58.9公里;建设了矿山公园主碑广场、北广场、风筝广场、停车场、景观台,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将解决1400户房屋安置问题,目前已经交房900余户。

刘玉华就是首批湘锰棚户区改造的受益者之一,她告诉我们,之前一家五口蜗居在不到50平方米的工棚里,做梦都想住进新房子。2016年,锰矿地区的棚改安置房——果沙新苑竣工。刘玉华一家选择了实物安置,住进了果沙新苑一套98平方米的三室两厅的房子。

招商引资求发展

“锰都”迈出新步伐

矿区环境的大治理,基础设施的大跨越,社会民生的大改善,产业发展的大转型,锰矿地区已步入崭新的时代,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

雨湖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副主任赵纯程告诉我们,在产业发展方面,雨湖区政府正在加快对园区产业“腾笼换鸟”和改造升级,将绿色理念融入到雨湖工业集中区,将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等产业纳入园区招商引资政策重点支持产业,提高入园企业和项目准入门槛。

2017年,雨湖工业集中区成功引进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开发建设雨湖产业新城。2018年1月,第一批项目建设拉开序幕,这标志着锰矿地区发展开启了全新篇章。目前,锰矿地区成功引进湖南一力物流等近50家“两型”企业,新材料、体闲旅游、现代农业等一批“两型”产业来势较好,“两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年实现税收超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近30000个。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锰矿地区的发展有着光明的前景,有着充沛的力量。历经百年沧桑的“中国锰都”即将重振雄风,一座璀璨的新城将在这里强势崛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