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记者在扶贫一线丨湘乡文星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1.2万元的“秘诀”

2020年10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湘潭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20/8/7

晨曦初露,凉风习习,乡村田野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农作物清香。7月21日凌晨5时,“记者在扶贫一线”蹲点采访团成员来到湘乡市金石镇文星村弘康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红薯叶生产基地,感受这里的“抢菜大战”。

村干部介绍,最近3个月来,每天凌晨2时左右,附近约20名村民就陆续赶来摘菜,其中多半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员。他们按量计酬,日收入最高的可达200余元。这群踏着夜色劳作、戴着充电式头灯迎接朝霞的村民,已成为田垄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是近年来文星村以产业促就业,致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2014年文星村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2016年村集体如期脱贫“摘帽”,2017年跻身“全国文明村”,去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超过1.2万元,扶产业、帮创业、稳就业让其实现了华丽蜕变。

截至7月中旬,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212人,已脱贫55户186人,达到脱贫条件的7户26人(1户为2018年新增,6户为2019年新增),实现决战决胜目标指日可待。

党建领航 夯实精准扶贫基础

文星村地处湘乡市最北端,总面积7.83平方公里,辖28个村民组,有778户、3220人。过去,文星村由于交通闭塞,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滞后,以蔬菜、水稻、油茶为主的传统种植业,以养鸡、养鱼、养猪为主的传统养殖业,都难以转型升级发展现代规模农业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村民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经商,其中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较多。6年前,文星村成为湘潭市59个省定贫困村之一。

2015年初,精准扶贫驻村帮扶活动全面铺开,湘潭市人社局、电化集团、烟草专卖局、烟草学校、市二医院,以及湘潭移动公司成为文星村的帮扶后盾单位。市人社局委派了驻村第一书记,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6年来,驻村帮扶工作队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狠抓村“两委”班子建设,促进“两个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有效发挥。并结合实际,认真制定一户一策、责任帮扶等工作制度,每月定期、不定期对贫困户进行走访,了解现实困难和产业发展意愿;注重知识技能培养,扶贫、扶智又扶志,“输血”更“造血”,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全体帮扶后盾单位认真落实“党群心连心、干群一家亲”结对帮扶活动要求,优化整合人、财、物以及技术、信息资源,为村集体及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不断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其中,市人社局每年定期举办专场用工培训及招聘送岗位活动,全体干部职工多次自发组织消费扶贫活动,解决贫困户的农产品滞销问题。电化集团发动党员干部,先后多次为贫困学生送去爱心捐款;市烟草局、市烟草学校每年开展“帮创业扶产业”捐赠活动,为帮扶对象送去鸡苗、仔猪等;市二医院通过定向培训医务人员、捐赠医疗设施、举办义诊活动等,不断提高村医务室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村民健康档案。

到目前为止,文星村累计修筑、硬化、拓宽主村道及通组入户道路22公里,基本实现每个组通水泥路;共建设、整修渠道、山塘等水利设施38处,完成安全饮水工程4处,打造美丽屋场4处,村道绿化10多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43盏,村部办公室、会议室和村民活动场所也修缮一新,为精准扶贫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村集体通过开办采石场、集中流转土地收益、光伏发电项目等,年收入近10万元。

“龙头”给力 打造产业发展平台

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普遍存在的实际困难,也是影响他们通过产业与就业增收的瓶颈。只有“请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动员在外成功人士及企业家将工商资本投入农业产业,打造创业和就业平台,才能有效解决贫困户的“三缺”问题。

这些年来,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及镇、村干部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下,文星村逐步形成了以水稻、蔬菜、苗木种植,牛、羊、土鸡、青蛙、泥鳅等养殖为主导产业的现代规模农业产业,走出了一条“合作社+农户+品牌产品”的脱贫致富之路。村里先后成立了弘康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群清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盛葵青蛙养殖专业合作社、联民油茶种植合作社、三湘珍禽野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不仅让各种农产品产量大增,而且让昔日量小又难以出村的“廉价货”,形成特色品牌,走向全省、全国。

其中,弘康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耕地300余亩,以种植露地时令蔬菜为主,反季节设施蔬菜为辅,主要品种有丝瓜、红薯叶、辣椒、花芥菜、空心菜等,产品直销长沙海吉星大市场,年产值约380万元,每年需要支付劳务工资80多万元。尤其是这里的特色丝瓜、辣椒,供不应求。

7月21日6时左右,在弘康蔬菜基地埋头采摘红薯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员黄旺桃介绍,采摘红薯叶按量计酬,每公斤1.4元。凌晨2时左右进园,到上午11时收工,体力较好、手脚麻利的人能够采摘140公斤左右,收入有200多元。而采摘丝瓜、辣椒等蔬菜时间没这么紧,按日工资计算,每天80元左右。她每年务工200天以上,播种、移栽、采摘等样样干,收入约3万元,其他务工人员年收入也有1-2万元不等。

在提供劳务岗位,参与就业扶贫的同时,文星村12家合作社还承担着产业扶贫的任务。前几年,村里按照上级委托扶贫的有关要求,将扶贫专项资金注入弘康蔬菜、群清园林等7家合作社,贫困户不参与经营,每年只保底分红。还有部分农户(贫困户)以承包地入股,参与效益分红。经过对比发现,由于各合作社经济实力、产业效益、经营手段等差别较大,贫困户分红受益落实情况参差不齐,甚至还存在一定失信风险。今年实施的直接帮扶行动,文星村经过认真研究、筛选,将任务平均分配给弘康、群清两家合作社,按照上级规定的帮扶标准,利用扶贫专项资金,给贫困户发放鸡苗或仔猪,包回收产品。这样既便于管理,又能确保贫困户受益相对平衡、及时到位。

坚定信念 自强模范历久弥坚

在文星村,有一户5口人3个重度病残的特殊家庭。户主张建学今年45岁,7年前因在建筑工地上发生意外事故高位截瘫,只能与轮椅相伴。他的父亲5年前查出肺癌,还有其他老年性疾病,母亲2018年因病右腿截肢,儿子今年高中毕业,里里外外的家务活全落在妻子刘丽华身上。张建学当过原坪如村(现属文星村)村主任,也曾是当地建筑行业的一把好手,一家人因病因残才陷入困境。但张建学夫妻俩一再坚持不给政府及村“两委”增添负担,直到去年,他家才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7月20日下午,轮椅上的张建学推着四轮小平板车来到猪舍,将刘丽华调配好的饲料一勺勺投进每个食槽。在此过程中,刘丽华负责清理猪粪、冲洗栏舍等。忙完这一切,夫妻俩继续合作。刘丽华配置好消毒液,让张建学抱着喷雾器给猪舍内外消毒杀菌,自己去干其他家务活。张建学说,有时刘丽华到蔬菜基地打工或到田里、土里忙活去了,配饲料、配消毒液都得他自己做。

猪舍隔壁的小屋里,一只母鸡带着10多只毛茸茸的雏鸡在嬉戏,屋外的山林中还有100只成年土鸡在觅食。

今年,在政府产业扶贫项目的扶持引导下,张建学家除了养猪、养鸡外,还种了2亩水稻,夫妻俩几乎每天凌晨5点就起来忙活。他们说,这样的日子虽然辛苦些,但很有奔头。

与张建学家相距约2公里的地方,还有一户靠养猪、种田增收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主叫李新春,他的妻子有智力障碍,父母年老多病,家中事无巨细,全靠他一人承担。

近几年来,李新春坚持每年种20亩水稻,养几十头猪,种1-2亩蔬菜,还要管理一口大鱼塘。不仅如此,春耕季节,他还要带着犁田机给别人犁田,挣一笔劳务费。

去年年中暴发的非洲猪瘟疫情,让李新春损失了30多头母猪、仔猪。那段时间,生性乐观的他,心疼得连话都不愿说。但在镇、村干部的鼓励、扶持下,去冬今春他重整旗鼓,继续养猪、养鸡、种油菜。今年已经出售肉猪6头、土鸡70只,总收入近4万元,还自产自销菜籽油收入1000多元。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全村56户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贫困户(边缘户)尽管各自情况不同,但实现稳定脱贫的信心和决心一致,自强自立的故事一样感人。

“智”“志”双扶 不断提升“造血”机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年,文星村对有创业意愿、有劳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开展技能培训,聘请专业人员定期指导,免费发放农资、种子种苗和技术资料,包销产品等方式,努力提高他们的自身“造血”机能。

同时,建立健全了监督管理机制和奖罚制度——每年对那些扶贫成效明显、村民反映很好的合作社,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贫困户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并且规定,凡是有打牌赌博、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惯,或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贫困户,一经查实,将取消其接受非政策性扶助的资格。

在产业带动和跟踪监督的双重作用下,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彻底转变。比如,村民胡某以前动不动就打报告要村里、镇里“解决困难”,让镇村干部伤透了脑筋。其实,他只是患有风湿病,不能干重体力活,喂鸡、种菜等不成问题。2017年,驻村工作队员与村干部介绍他到一家蔬菜基地干活,并动员他利用扶助资金在家里养了100只鸡,年收入近2万元。现在,他再也不打“困难”报告了,搞好自家事务之余,努力在蔬菜基地做事,唯恐别人抢了自己的“饭碗”。

目前,全村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边缘户,除7户完全没有劳动能力外,其他的都有种养殖产业,每年经营性收入与务工收入加起来,人均年增收在1.2万元以上,全部达到并超过了脱贫标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