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温暖的,回家是幸福的。一直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组织的关爱下,湘潭市救助管理站严格贯彻“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温馨救助,亲情服务”的救助理念,把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当做自己的亲人,热情周到地照料他们的生活,积极帮助他们联系寻找家人,让他们早日踏上返家的路,回到亲人的身边;为困境未成年人编织一张关爱保护网络,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健康成长“护航”,履行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兜底职责,守住了困难群众保障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
坚持党建引领救助管理工作
6月15日,骄阳似火,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党支部书记、站长陈智勇带队开展主动街头救助。根据群众电话反映,在市中心医院路段,陈智勇一行找到了正在街头卖艺乞讨的残疾人士。经了解,他是贵州凯里人,因截肢后行动不便,靠卖艺乞讨为生。经过多番劝导,他仍不愿入站接受救助,陈智勇为他送上了食物、水、防暑药品和救助联系卡,并表示如果有需要就拨打求助热线,救助站将全天候提供救助服务。
把流浪乞讨人员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落实到救助行动中;把对困境儿童关爱保护的政策转变成对孩子和家庭所需要的保障;把多方对救助管理事业的关心和肯定融入到“为民、爱民”的实践当中……这就是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党支部每个党员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守。在这个过程中,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党支部在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和坚持学以致用上做出了有益尝试和不懈努力。
注重延续性,在落细落实上下功夫。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制定了党建责任清单,直观量化了从支部到支委全年的具体责任;继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回头看,不断完善问题及整改清单,推动基层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认真开展。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坚持做到逢重要事件节点、重大节日等,必通过廉政谈话、廉政宣传等形式开展廉政提醒,确保了风清气正。
注重示范性,在带动辐射上下功夫。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坚持全体参与、共同发力,充分发挥党支部、支委和党员的示范引领和先锋模范作用,支委带头、科室干部引领普通党员干部,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高度融合,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具体工作中锤炼党性,提升服务。
注重规范性,在抓长抓常上下功夫。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始终坚持把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放在第一位,突出政治理论学习和党性锻炼。年初制定了学习计划,落实了每月第一个周五党小组学习日制度;推行主题党日活动4+X模式,始终将学习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落实支委带头讲党课;鼓励和带动党员同志通过“学习强国”、党员干部教育网络学院等平台开展学习,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不断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辟了互动平台,拓宽意见表达和监督渠道。完善了干部工作纪律、考勤请销假、值班制度及救助用车管理制度、出差制度等。
注重实效性,在履职尽责上下功夫。湘潭市救助管理站通过主动亮党员身份,开展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党员同志在“精准扶贫”中作奉献、在服务群众中转作风,打造党建活动品牌,落实“五在工作法”,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频共振。
寻亲送返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回家
在湘潭市救助管理站的救助对象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患精神疾病或是智力障碍,讲不清、说不准自己的姓名和家庭住址,不得不长期滞留下来。他们是谁?来自哪里?怎样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他们的家人?如何帮助他们回归家庭,重新融入社会,促进其长久发展?寻亲工作面临着巨大考验。
为破解寻亲难题,近年来,湘潭市救助管理站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拓展寻亲渠道,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有效的寻亲方式,并建立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寻亲工作机制。成立了专门的寻亲服务小组,通过发布寻亲公告、定期面谈问询、联合公安机关查询等方式,全力帮助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寻找家人。
2019年底,邵阳市籍被救助人员袁福英(化名)在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终于和家人团聚。在火车站,隔着栏杆,袁福英一眼就看到了前来接她回家的亲人,离家6年来的委屈和激动,在见到亲人的一刹那化为夺眶而出的泪水。她的家人也满含热泪,对工作人员连声道谢。
2013年,袁福英一路流浪至湘潭市,被湘潭市救助管理站接收,因其身体状况不佳,被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后经医院确诊,她患有精神障碍疾病。袁福英就这样留在了定点医院,接受医护人员的救治和照顾。期间,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从未放弃过寻找袁福英的家人,除了隔三差五尝试与她面对面交流,希望得到一些关于家人的信息之外,还尝试辨识口音和方言,同时请公安部门进行了DNA、指纹采样,进行了人像识别,在寻亲网上发布了寻亲信息,请求兄弟站协助查找等。
2017年底,袁福英以无名氏救助对象的身份被安置到湘潭市社会福利院。随着袁福英的病情逐渐稳定,她也偶尔会说一两句口音明显不同于湘潭的方言。这个新的现象很快让湘潭市救助管理站负责身份甄别的工作人员发现,再次点燃了为她找到回家路的希望。经过一次又一次耐心询问,再次进行人脸识别,终于在2019年11月,为她找到了亲人。
2020年3月,虽在疫情期间,湖北咸宁籍流浪乞讨人员李落平通过湘潭市救助管理站、雨湖区民政局的帮助,回到了分别20多年的亲人身边;2020年5月,为离家出走3月有余的浙江籍的流浪乞讨人员成明亮找到了苦苦寻觅他的家人;2020年6月,在湘潭市救助管理站的努力下,年过半百的贵州籍救助对象代元林,终于与盼望了他12年之久的父母团聚……
这些寻亲成功的感人事例在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看来,除了由衷感受到了救助对象和家人的喜悦,还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2019年至今,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已成功帮助69名流浪救助对象找到亲人。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在救助工作中坚持把救助对象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了入站防疫关口前移、加大力度开展街面巡查、强化救助站与社区、公安、城管间的协作、按“站长—分管领导—科室负责人—工作人员”分四级落实防护责任、站内“定岗定责定人”;教育引导所有未在站隔离的工作人员必须在“两点一线”(家——单位)的范围活动,同时对特殊时期救助的患病受助人员,分门别类实施医疗救助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全站上下一盘棋、站内站外一条线、打通堵点凝成了一股劲。截至5月31日,共救助499人次,在院治疗73人次,目前滞留人员27人。
与此同时,湘潭市救助管理站推进源头治理,探索帮扶措施。今年,他们将结对帮扶的湘乡市栗山镇巴江村作为试点村,针对该村智力、精神残疾病人易外出流浪的现实情况,开展流浪乞讨源头治理的试点。目前,已经对全村智力、精神残疾人员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甄别,对尚未评残的12名疑似精神残疾对象接入五医院治疗,正在为符合条件的未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低保的智力和精神残疾对象提供治疗和残疾等级评定。同时还将有针对性地实施一户一策的落实救助政策、开展残疾康复、行为矫治等转介帮扶,从源头上避免这类对象外出流浪,为在全市开展源头治理提供实践经验。
多措并举守护困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近年来,湘潭市救助管理站按照“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困境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机制,为困境未成年人撑起“保护伞”。
安全教育不放松。2020年1月,湘潭市救助管理站与市图书馆联合举办了“安全寒假,美好生活”未成年人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共有80余名儿童参加。
暖心慰问不停歇。春节前,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对市区25户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家庭进行走访慰问并送去米、油、食品、被子、床单被套等关爱物资。疫情期间,不仅为困境儿童送物资,还为其送网助学。3月30日,湘潭市救助管理站与雨湖区民政局、岳塘区民政局、湘潭市社会组织促进会、湖南移动湘潭分公司、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小智社、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湘潭分公司等多部门联合,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走访慰问,同时为他们送上防疫口罩、新智能手机、糖果巧克力等,同时免费办理移动电话卡、免费赠送流量,免费安装宽带网络并减免资费,保障家庭困难学生能安心在家里上网学习。
后续回访不含糊。今年2月,湘潭市救助管理站随机抽取了216名全市困境、留守儿童进行首次疫情期间的电话慰问;3月,对我市困境、留守儿童进行了第二次电话慰问工作,本次主要从湘乡市和湘潭县抽取294名儿童,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心理疏导不缺席。针对生活情况以及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不太理想的困境儿童,湘潭市救助管理站站内社工及心理咨询师为他们进行了16次一对一的心理辅导,给予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效果明显。落实好在站接受救助的未成年人的临时监护责任,经常性开展拓展活动,丰富站内儿童精神生活。
一个城市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高度。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将继续全力优化救助工作格局,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每一位救助对象在危急时刻送去新的希望,让每一位受助者在绝境中能拥有一根可以触及的“救命稻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