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4日,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开通,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察看大桥全貌。这一历史的瞬间定格在了一张新闻照片中,很少有人关注这张新闻照片背后的故事:港珠澳大桥桥面关键部位使用的2.4万吨桥梁钢,以及在人工岛首期工程中使用的三台大型塔机,全部是“湘潭造”。
近年来,从港珠澳大桥到北极亚马尔半岛石油项目,再到东南亚泰国石油项目;从太空航天上的“脐带电缆”,到“井下蛟龙”;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项目,到非洲海岸线上竖起的风力发电机;总少不了湘潭国企的身影。是时代垂青?还是命运所系?只有踏着湘潭国企40年改革开放的足迹,才能找寻出答案。
拓荒,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
湘钢一位退休的老干部在回忆录里写道:“我来到湘潭的时候,厂区还是一片平地,除了几栋宿舍和将集体宿舍改作的办公楼外,什么都没有。来到这里的第一件事是抓生活,领导干部带头开垦荒地,种包菜、韭菜、红薯,供应食堂,同时装配一艘机动船去洞庭湖捕鱼,改善职工生活。”
这是真实的回忆,来湘潭创办国有企业的早期拓荒者,面对艰苦环境,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一边自力更生,一边建设企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怀着革命激情,建设社会主义。”“一五”(1953年—1957年)和“二五”(1958年-1962年)时期,湘钢、江麓、江南等一大批国有企业相继落户湘潭,迅速打下了湘潭工业的基础。
打下基础后,湘钢进行扩大生产,开始了大量招工。1969年,一个19岁的年轻人要去湘潭当工人了,离家前的那个晚上,父亲跟他谈到深夜。父亲对他说:“咱们家没有当工人的,都是教书的,你能从小县城进大型企业做工人,是咱家的荣耀,你一定要当个好工人啊!”这个年轻人没有辜负父亲嘱托,后来成了全国劳模,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国家级大师工作室,这个青年叫艾爱国。1969年前后,像艾爱国一样,许许多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怀揣梦想,走进湘潭国企工作,几十万产业工人的队伍日渐形成。
改革开放之前,湘潭一批大中型企业已经建成,并形成了生产力,当时全市工业已经形成14个门类,就规模和影响而言,有“十大厂矿”。湘潭的国企在很长一个时期都是湘潭人的骄傲,构成湘潭工业的脊梁,湘潭因此有了“小东北”之称,成为一座工业门类比较全齐的工业城市。这也注定了在之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湘潭必须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1978年,全市209家国有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2%,156家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所创造的利润总额占湘潭财政收入的83.5%。
大型国企厂区内,是一派繁忙且井然有序的生产景象,改革浪潮已然风起云涌……
破冰,国企改革的三声“春雷”
1978年12月22日夜晚,寒气袭人,湘电职工陈文一边打着寒颤,一边赶写材料。忽然,他听到厂里的广播响起,广播里正在播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这声音就像是阵阵春雷,振聋发聩,顿时感到眼前一亮,胸口一热,仿佛春天提前到来了,浑身都暖和了。”陈文回忆说。
不久后,湘电开始了“破冰”改革,先从人事制度上改,实行厂长负责制,并在企业内部给分厂放权,使分厂在经营管理、干部任免、人员调配奖惩等诸多方面有了自主权,调动了职工积极性,使企业逐步适应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环境。
从1984年开始,湘潭开始实施厂长负责制、厂长任期目标制和实行资产经营等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经济责任制实际上是利润上缴数额的责任制。同时,湘潭放权让利改革全面铺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试行经济责任制、实行利改税,每一步走得都十分艰辛,但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从容。
“我们可以忽略那时生活的粗糙,唯独不能忘却那时物资的匮乏。”湘电退休职工黄曼莉在她的《票证记忆》一文中这样写道,当时粮票每人每月十几至二十余斤,油票每人每月二至三两,布票每人每年1.45丈,那时如果说起谁家小孩个儿高,大人们往往接着讲一句:“没得布票做衣服呢!”这是一名国企职工的切身体会,也是一种难忘的回忆。票证在上世纪80年代还非常盛行,生活需要票证,工业生产也需要票证,都要计划,都要凭指标。
要改变计划经济的束缚,必须改革,一股改革的春风很快从上而下拂面而来。1979年,湘潭市计划在湖南省计划中改单列为单独立户,成为相对独立的地市级计划单位,计划权力更大,计划的形式由直接计划为主转向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4年后,计划进一步放宽,大的方面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市场经济开始活跃起来。
三年后,全市国企开始推行企业责任承包制,鼓励企业职工一次性买断和停薪留职去下海。国企职工李特是最早吃“螃蟹”的人,他所在的企业通过劳动包干后,李特只需要上半天班,剩余的时间他可以去下海经商,经过几年拼搏,李特成了当地最早的万元户。“实行责任承包制,首先打破的是人们固守成规的思想,市场意识更强了。”李特说。
改革开放号角吹响后,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厂长负责制犹如三声“春雷”,激活了国企改革的一江春水。
崛起,改革步伐再提速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步子要更快一点,胆子要更大一点。”一石激起千重浪。湘潭市委先后三次集中学习南巡讲话,提出“4324”工作思路,第一个“4”指的是工业改革、农业改革、商业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而工业改革,最先改的就是国企。
这次改革,打破了国企“铁饭碗”的传统。1992年,湘潭国企改革进入转换经营机制的阶段,政府进一步下放权力,企业破“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如果说之前推行的企业承包还只是摸着石头过河,而破“三铁”则是动真格的、壮士断腕式的改革。湘钢至今还延续着那次改革的做法,前不久,湘钢一年一度的中层管理人员考核结果出炉,湘钢党委会研究决定,对考核排名靠后的6位中层干部予以免职。由此可见破“三铁”的影响力。
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同时推进的还有三项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湘潭市政府总计放权187项,开始进行“无行政主管部门企业”试点,加强了企业法人的权力。到1994年,全市进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国有企业达到280家,涉及职工11.7万人。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不得不提两个年轻人,他们在湘潭已开始崭露头角。一位年仅36岁,就肩负起大型国企“掌舵人”的重任,他提出了“十八条”企业改革禁令,使得企业风气为之一变。这个年轻人就是时任湘钢总经理的林武,他带着湘钢干部职工,抗过了最难熬的1998年和1999年,使得湘钢从连续亏损,转变为盈利3000多万元,消除了湘钢人的忧患。还有一位高高瘦瘦、爱打球的年轻人,此时还在湘钢基层打拼,他善于革新而又敢闯敢干,这位年轻人叫丁伟平,几年后他将大展身手。
并不是所有国企都有湘钢这样的“好运”,遇上强人力挽狂澜。大改革、真改革必定会带来持久的阵痛。上世纪90年代,在国企改革进程中,国家开始提出让亏损企业“破产”或“股份制改造”,要让工作了一辈子的职工买断工龄,告别企业,进入社会。而此时在国企高墙之外,个体户干得火热朝天,下海捞金的成功人士不断涌现,体制内与体制外完全显现出不同的风景。
探索,向改革更深处前行
受市场经济的洗礼,至1998年底,湘潭进入破产程序的国有企业达到21家。2000年8月,负债累累的湘潭电缆厂(后改名“华菱线缆”)宣告破产。
“2004年初夏,我怀着一颗勇敢的心,来到电缆厂,昔日喧嚣的厂区空空荡荡,尘封多年的设备和厂房格外寂静。门前茂盛挺拔的松柏却郁郁葱葱,仿佛在孕育新的生命,吐露新的希望。”丁伟平回忆道。历经15年沧桑,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昔日湘钢一线的年轻小伙,身上多了许多老成持重。
破产后的湘潭电缆厂,企业经营中断、机器封存,人员遣散、厂房闲置、生产停止,百废待兴。“既不‘等死’,也不‘找死’,只能在死亡的夹缝中寻求生路。”2005年下半年,华菱线缆各分厂陆续恢复生产,不到半年就改变了亏损局面,实现扭亏为盈,原湘缆厂600多名技术工人陆续回到了工作岗位。紧接着,丁伟平对企业体制机制进行了一次大胆改革,他在健全党组织的基础上,只设立董事会和经理层,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层,推行“扁平化”管理,简化管理流程,公司副总兼任分厂厂长,二级分厂管理人员只有1个分厂厂长和3个主办,机构之精简,人员之精干,在传统国企中少见。作为华菱线缆改革改制的亲历者和实践者,他出色地完成了省、市两级政府交代的任务——不仅成功救活了一个破产的国有大型企业,而且实现了企业跨越发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国企改革发展的“湖南样本”。
华菱线缆在2005年宣告扭亏为盈,企业生产步入良性循环。巧合的是,这年4月湘潭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全市国企改革向更深处迈进。
在市国资委的组织下,战略重组开始了,湘潭推出了 “4+4+4+X”战略重组方式,4家投融资集团公司(城发集团、产业集团、地产集团、交发集团)、4家竞争类专业集团公司(电化集团、潭房集团、湘盾集团、设计咨询集团)、4家园区企业(高新集团、九华经建投、综保投、昭山投)相继成立。国企改制、集体企业改制和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三大难题也逐步得到解决。投融资双轮驱动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同时,国企社会办职能改革工作开始向纵深推进。剥离社会职能在湘钢率先探索开展试点,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至2016年,全市国有企业基本完成了社会办职能改革工作,许多国企甩掉了“包袱”,轻装上阵闯市场,国有企业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前进,洪流奔涌向前冲
改革路上,洪流奔涌40年。
经过大改革、大换血,湘潭以“国”字号为基础的工业航母又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主体,在国家诸多“超级工程”中再立新功,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冲锋在前,凭借的还是改革的力量。
201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湘潭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实施方案》,一场供给侧改革的“攻坚战”就此打响,通过找准供给端和市场端的矛盾关系,湘潭国企再次踏上高质量发展的征途。
2016年,供给侧改革剑指钢铁和煤炭行业,许多“僵尸企业”被挑落下马。这年春天,华菱湘钢还在为生存而战,累月亏损的局面仍然未被打破,在这个关键时刻,湘钢毫不犹豫地推行供给侧改革。在湘潭市政府的支持下,湘钢供给侧改革从生产端开始了,他们首先解决的问题是生产端压力过重的问题。通过省里拿一部分、市里拿一部分、企业拿一部分,以三方筹资的方式,进行了社会办职能分离,主业“轻装上阵”搞生产,分离出去的辅业通过闯市场,成了创效单位,两头一起合力,湘钢亏损局面开始打破。通过“减肥瘦身”,湘钢科研、生产能力加强了,供应端的矛盾解决了。
湘钢瞄准市场端的供给侧改革同时在进行着,他们推出了“项目制”管理改革。项目制管理的最大好处就是以客户为导向,发动全员,打破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单位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壁垒,去中心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突破生产经营过程的各制约瓶颈,从而快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一改很快解决了生产端和市场端信息不对等问题,让湘钢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拿下了一个又一个订单。湘钢不仅没有成为下一个“僵尸企业”,而且借助供给侧改革的推力,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
2016年2月15日,湘电重型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电重装”)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65吨无人驾驶变频调速准轨工矿电机车悄然下线,启程发往云南普朗铜矿,这种被誉为“井下蛟龙”的电机车能在1000米以下的矿井内,承载600吨矿石,上下自如,如履平地。下线那天,没有剪彩,没有仪式,只有紧张的生产,这次争取的6台无人驾驶准轨电机车订单,是他们通过供给侧改革打的一场翻身仗。从湘钢钢铁逆袭到湘电“蛟龙”腾飞,供给侧改革让国企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次改革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再一次挽救了湘钢、湘电甚至是湘潭的绝大多数国有企业。
2018年12月18日上午,湘潭各级各部门积极组织收看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盛况,认真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湘潭广大党员干部收看了大会盛况后表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定要将改革进行到底,继续砥砺前行。
湘潭国企也将随着这股股改革洪流,奔涌向前。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相信日益强大起来湘潭国企,将会参与建设更多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伟大奇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